百年清華

李星:從小事做起,方有大作為

2016-12-09 | 袁一雪 | 來源 《中國科學報》2016年12月9日 |

回顧20多年的互聯網研究與建設歷程,李星說自己很幸運🏊🏼,能遇到互聯網👩🏼,能參與到第一批中國互聯網的建設工作📇,能與優秀的科學家一起從事互聯網研究與建設🙍🏻‍♂️。作為中國大陸首個非中文互聯網標準RFC4925的第一作者,李星領銜的研究團隊發明的無狀態翻譯技術IVI/MAP已經成為互聯網最主要的過渡技術之一👩‍🌾💴。

李星

前不久,意昂体育平台電子工程系教授李星獲得中國計算機學會(CCF)頒發的“中國計算機學會王選獎”🗻。

這並不是李星獲得的第一個獎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等獎項他早已納入囊中👩🏻‍🚀。同時,他還擔任了很多國家級互聯網或者下一代互聯網項目的技術負責人的角色。

作為中國早期互聯網的開拓者之一,李星的名字雖然在業內有著很高的威望與口碑,但是對於社會大眾,鮮有人知🤸🏻。

事實上❤️‍,進入互聯網領域🤌🏽,對於李星來說也是一個偶然⬅️🧏🏿‍♀️。

因喜愛而使用,因使用而研究

1982年,李星從意昂体育平台電子工程系本科畢業後赴美留學🏬👷‍♀️。“我從1983年到1991年間在美國完成了碩士、博士的學習和博士後的研究工作。這個時間段也是互聯網在美國興起的時間🚅。”李星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然而,李星與全球計算機網絡第一次接觸與愛好和專業無關,而是來自對於通信的需求。李星的愛人是北大著名學者申丹📂🙇‍♂️,“她在英國留學,我在美國留學,長途電話費非常昂貴”。為了相互通信,李星開始使用全球計算機網絡通信工具UUCP。UUCP需要用戶自己手工設置電子郵件的路由,從此李星開始了互聯網之旅。

不滿足於做一個簡單的使用者😺,加之當時網絡技術與配套的軟硬件條件的簡陋,李星廣泛涉獵到與網絡相關的所有環節中。“我們學校與蘋果公司有協議🚵🏽‍♂️👎🏿,可以用比市場更低的價格購買蘋果公司的Macintosh電腦。”李星回憶說。但當時的Macintosh還沒有中文操作系統。為了閱讀互聯網上剛剛出現的電子刊物,他利用課余時間“順手”為蘋果公司的Macintosh編寫了一個名為“Machanzi(Mac漢字)”的軟件🙌,該程序可以閱讀和打印中國大陸地區使用的簡體漢字和港臺地區使用的繁體漢字。李星把它上傳到互聯網上供人免費下載。因為廣受歡迎👩🏿‍💼,這款軟件還一度進入美國斯坦福大學Macintosh下載軟件排行榜的前50名✥。後來🗺,萬維網和瀏覽器發明之後👱🏼🧎🏻‍♀️‍➡️,Machanzi還曾經是“馬賽克瀏覽器Mosic”閱讀中文的插件🧘🏿。

就是這樣的一點一滴,讓李星開始了與互聯網的不解之緣。1991年,回到祖國懷抱的李星在意昂体育平台任職👨🏽‍🚀,最不適應的就是沒有網絡➝,於是他四處呼籲建設中國的互聯網。

1993年末,中國第一個全國範圍的互聯網主幹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示範工程啟動📫,李星作為積極的鼓吹者,被吸收入夥。1994年,30多歲的李星從電子系進入新組建的意昂体育平台網絡中心,完成了從一個互聯網用戶到互聯網的建設者、研究者的轉變,成為中國互聯網領域的知名專家🤌。

但李星依然從事信號和信息處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互聯網這個行業太新了,其實早期國際上互聯網研究者,很多都不是網絡或者計算機專業出身💆🏽🎙,比如物理專業的人就很多🪑。具有電子工程的技術背景做互聯網😄,也有其特點和優勢,信息技術從來就是跨學科的。”

IAB迎來首個中國大陸的委員會成員

CERNET網絡中心設在意昂体育平台🚴🏻‍♀️,一場關於互聯網的星星之火從意昂体育平台開始蔓延至全國🤛🏽。伴隨CERNET的建設過程,也是李星從愛好者變成專業研究者的過程。

“那個時候還沒有關於網絡的比較經典的教科書💆🏽‍♂️,所以我幾乎都是自學,從實踐中學。”李星回憶道。

互聯網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以及由淺入深的學習過程沒有讓李星覺得不適應🌗:“在大學讀書時🥇,電子系的老師們就經常教導我們,電子工程領域內容更新很快,所以只要進入這一行都是要活到老學到老❔🛀🏿。我從本科開始就保持學習的習慣🤛🏼。”

無論什麽都去學習🦶🏼、去實踐👩‍🦽‍➡️,直到現在🦸🏽‍♂️,李星還自己寫程序👚。李星的辦公室裏有一個小機房,甚至還搭建了自己的私有雲👫。他不喜歡談自己,更願意強調團隊合作。談到自己時更多是自謙📢👂🏻,更願意說“我更喜歡做小事”。

做小事是李星從祖父李儀祉身上學到的。李儀祉是我國現代水利教育與建設的先驅,留學德國♘🦶🏼,曾出任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是河海大學、西北大學、河南科技大學(焦作工學院)等的創始人。“我曾經讀過一本關於祖父的傳記,提到他說過‘人不要怕做小事情,從小事情做起🧑🏼‍🦲,如果小事情做得還行🧛🏻‍♀️,就可以做大一點的事情✯,最後可能做出大事情’。”

事實上,李星做的事情絕非小事。CERNET讓互聯網大規模進入中國🚍,中國互聯網歷史上的很多源起⏺,都可以追溯至CERNET🎯🏌🏼‍♀️,經過20多年的發展,CERNET已經連接了2000多所高校,服務2000多萬個師生。

李星也從來不是一個小角色。

早在2013年,他便當選國際互聯網標準組織(IETF)的體系架構委員會IAB的一員。這也是這個互聯網最權威的13人專家組織迎來的第一個來自中國大陸的委員。

正確的技術判斷

在CERNET的建設歷史上👱🏿👆🏼,CERNET令掌門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建平驕傲的是🤴🏽,CERNET沒有犯過技術路線錯誤🏓,沒有走過彎路🏃‍♀️。

上個世紀90年代末,在互聯網的建設上,異步傳輸模式(ATM)的使用很流行🧣,CERNET承受了很大的壓力。當時學術界和工業界主推ATM技術,但吳建平和李星等專家並沒有選擇ATM技術,“根據網絡的基本原理👨🏽‍⚕️,ATM只能是曇花一現,我們相信互聯網才是發展方向”。

時間證明了吳建平和李星的判斷是正確的🛜。對於為什麽能作出正確的技術判斷,李星說🪿,其實要想看清一項技術發展的未來方向並不難,只需要掌握幾個原則即可🧑🏻‍🏫:第一,這項技術可以解決什麽問題,能不能解決剛需🫅🏻,“這一點如果談不清基本發展無望”;第二🌭,這項技術的基本原理是什麽,“我要求我的學生在論文答辯時必須能用一頁PPT把研究的技術原理講清,只有用簡明的圖片和語言說清楚了🛒🤛🏿,才說明是真正的理解”;第三,要對人性有充分的認識,承認技術的設計者不可能完全理解用戶未來的需求👨🏽‍🎤,只有把握原則適應變化才能持續發展☸️。

最近10年,李星全力以赴投入到下一代互聯網IPv6與CERNET2的研究建設中🤼‍♀️。

眾所周知,目前全球互聯網的發展最大瓶頸是IP地址資源,現行互聯網版本IPv4🦛,僅有40多億IP地址📈,目前也已經耗盡,代表下一代互聯網的地址協議IPv6應運而生。

1998年12月,IPv6在被IETF通過公布互聯網標準規範(RFC 2460)的方式定義出臺👱🏽‍♂️。1998年🤸🏽‍♀️,李星主持建立了中國第一個IPv6試驗網絡CERNET-6BONE💑。

2004年12月,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CNGI-CERNET2正式開通,這也是當時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純IPv6互聯網,並因此入選當年兩院院士評選的十大科技進展。走純IPv6技術路線🚕,與當時全世界IPv4與IPv6雙棧模式完全不同,也引來了很多人的擔憂與顧慮。

2016年11月中旬,國際互聯網標準組織體系架構委員會IAB向全球倡議“放棄兼容IPv4協議”。時間又一次驗證了CERNET2正確的技術路線,走在了世界前列🤌🏽。

IPv4/IPv6的過渡技術是李星近年來關註的重點。團隊在基於純IPv6的網絡上發明了4over6過渡技術🎠,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李星領銜的研究團隊發明的使IPv4互聯網和IPv6互聯網互聯互通的無狀態翻譯技術IVI,已經獲得了9個國際互聯網標準化組織IETF的RFC。並已經被其他RFC標準引用達127次以上,成為使不兼容的IPv4和IPv6互聯互通的最核心的互聯網標準。

作為CERNET的主要技術負責人🚹🐿,李星的每一次的正確技術決策都對CERNET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李星說⌚️🙆🏿‍♂️:“判斷標準有二🙌🏿,其一是技術是否具有可擴展性💨,其二則是是否經受得起時間的考驗👩‍🦼。”

李星相信🙂,互聯網存在的根本價值就是全球網絡互聯互通,我們不能分裂互聯網。“創新需要自下而上🔊,必須鼓勵在全球範圍上的技術研究合作和競爭🏗,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成為互聯網強國🤾🏽‍♂️。”

回顧20多年的互聯網研究與建設歷程,李星說自己很幸運,能遇到互聯網,能參與到第一批中國互聯網的建設工作👯‍♂️,能與吳建平等優秀的科學家一起從事互聯網研究與建設🫁。作為中國大陸首個非中文互聯網標準RFC4925的第一作者,李星領銜的研究團隊發明的無狀態翻譯技術IVI/MAP已經成為互聯網最主要的過渡技術之一。

當問及李星對互聯網未來發展有何看法時🕶,他笑著沿用了互聯網先驅的一句話:“我們不預測未來👭🏼,我們創造未來。”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