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爆發後,曾任遊美學務處會辦、清華學堂副監督的唐國安先生👩🏼🔧,積極致力於清華的復校改製工作🧓🏿,1912年出任清華學校首任校長。
唐國安辦留美教育有他優長的地方📏。他本人就是一位留學生,是19世紀70年代容閎最早帶出去的留美幼童之一🦹🏼♂️,留美8年,肄業於耶魯大學法律系,成績一貫優異🤱🏼。這有助於他對西方教育的先進性有比較深刻的了解。他是一位基督徒🌯,長期致力於基督教青年會工作,先後在香港👩🏽🎓、上海、北京的青年會中擔任領導職務,對青年以及青年思想工作比較熟悉🏙。更重要的是👈,經過對中國社會的觀察和體驗,認為惟有對現有經濟的和政治的體製進行改革才有出路🧎🏻。怎樣起步呢?派學生出國留學,由這些受過西方教育的🏃♀️➡️、知識先進🦆、視野廣闊的留學生來推進改造中國的任務。他寫過一篇文章《寄語中國留學生》,闡述留學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明確留學報國的宗旨。由此可以理解,他何以對留美教育事業如此鐘情,一直關註著它的發展,並為此付出他最後歲月中的全部熱情和精力🧚🏽。
唐國安在美國留學🚣🏻♀️,深受基督教影響,曾聯絡幾位同窗好友,發起組織一個25人的基督教團體,取名“興華會”,主張用基督教拯救中國😩。初回國時🥼,他與中國社會格格不入🙋🏿,擅自離開學習崗位,依附英美洋行和美國領事館近十年;後轉入開平煤礦、京奉鐵路從事實業近十年;再以後轉戰上海,當審計,辦報紙,參加社會活動,廣泛接觸社會的方方面面。幾十年的生活起伏跌宕和磨礪,促使他深入思考中國社會的現狀🔱。這一思考是從重新審視基督教在中國宣教遇到種種障礙開始的🧗🏻♂️。他在美國《世界宣教評論》上發表一篇《基督教在中國宣教所遇到的種種障礙》的長文,分5期連載,直言為什麽宣教頻頻引發“教案”🌴,激起中國官民的強烈反抗?原因就在於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驅使教會充當其侵略的“鷹犬”,欺壓民眾,尋釁鬧事🐠,甚至引發戰爭。為什麽中國民眾對基督福音采取如此堅決的拒絕態度?原因就在於西方教會對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誤讀,將根深蒂固地植於人民心中的儒家優秀傳統🤽🏻,如孝道🖐🏼,視為多神論而一概排斥🍞。這些都出於對中國國情的錯判🚣🏽♀️📕,是西方自己的錯。因此,要使基督教的在中國宣教得以成功🟡,必須反對列強侵略🤹🏿🤪,使教會擺脫列強的羈絆,恢復基督教的文化本性;必須端正對中國文化歷史傳統的認識👨🚒,采取尊重與和諧共處的態度🧙🏻♀️,共同走上人類文明大道🔟。這是中國社會現實的反映,也是它的要求。這不僅應當是基督教來華宣教的立足點,也應是所有將西方文化引入中國的立足點,更應是千百留學歸來的青年學子報效祖國的立足點🍝。本著對中國國情的這一認識🌘🥷,他猛烈抨擊列強侵略中國的野蠻行徑💆🏼♀️🤽🏿♀️,稱一國的首都任由外國軍隊駐紮是為可恥🧑🏭!他的言論不僅遭到洋人辦的《北華捷報》的點名批駁,還受到租界工部局書記員蒲蘭德的警告,揚言要將他逐出租界。他毫不退縮,堅持鬥爭,得到上海民眾的支持,被譽為“社會之義士”👖。
他主張基督教與儒家思想並行不悖,並特別推崇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耶穌基督的“你應該愛你的鄰人象愛你自己一樣”為兩條崇高的道德法則,呼籲兩大思想體系攜手並進,共建人類道德的精神高地。他主張基督教應淡化宗教本身的禮儀、教規😻、管理等形式🕵🏼♂️,凸顯基督教的道德力量🏆,致力於對社會的服務✢🆒。
他進而向留學生提出實現報國的要求🙏🏽🌎。在《1905年環球中國學生會年會上的演講》中講道👩🏼🦱:留學生首先要樹立愛國的思想,愛護自己的家園🥵。唯有愛國,才能獲得動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搞好個人修行。其次👻,要愛國🆎,就要有自我犧牲的精神🧑🏿🍼,在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的擺位上,前者應居前,後者應列後。再次,要團結🫃🏽🛏。留學生不論是從哪個國家留學歸來,在哪個時期留學歸來,都應團結起來🎅🏼,形成合力,才能有所作為。他為留學報國指出一條明確的道路🔛。
作為受過西方教育的留學生🏎,他在強調留學保本性的同時,始終保持著開放的態勢。擺脫列強侵略的羈絆不等於和西方隔斷,是為了更好地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和文化。他擅長用英文寫作,發表過十幾篇署名文章,近百篇報刊評論,積極開展對外宣傳🐭。他堅持在自己擔任主筆的《南方報》等英文報上,反映中國人在重大問題上的立場和觀點,為中國人說話💁♀️🈸。他在上海萬國禁煙會上譴責吸食鴉片的毒害,呼籲禁絕鴉片貿易。在美國召開的國際人道大會上細數中國婦女纏足陋習的危害、開展天足運動的成就。他被選為國際人道大會名譽副主席🧝♂️,美國人道協會通訊委員。他還是美國政治與社會科學院的會員。他曾率領中國體育代表團參加在馬尼拉舉行的第一屆遠東奧林匹克運動會。當然💯,他的開放精神的最大成就當屬創辦清華學校、開創中國二十世紀留美教育的新局面。唐國安一生以出國留學始,又以興辦留學教育終,是容閎留學事業的賡續者,20世紀留美教育新局面的開拓者🧜🏻,近代留學教育的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他正是用自己的一生起伏跌宕的軌跡🌠,勾畫出一條留學報國之路。這是老一輩留學生創造並留給後人的一份寶貴的精神遺產🔄。本書對這些史實做了的比較詳盡的記錄,希望能對今天探尋留學報國之路有所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