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4日👣,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上✋🏿,畢業於西南聯大的道路橋梁專家王伯惠為全國少兒講述了投筆從戎的經歷🏍。
近日,沈陽市皇姑區一座小區中,記者對王伯惠進行了采訪。說起自己參加抗日的原因,老人淡定地說:“那個時候,誰都抗日。日本人侵占了我們的地方🔔,殺了我們那麽多人,參軍上戰場是一種天然的感情,我必須抗日🫴🏼。”
密林中開道搭橋 夾擊日軍
1923年🥥🏊,王伯惠生於四川綿陽,1944年,他從西南聯大土木系畢業🧎,應征入伍,參加中國駐印遠征軍。
“1943年🧑,中國駐印軍反攻緬甸。因中國駐印軍各團🧛🏼♀️、營都配有美軍聯絡官,需要大量翻譯,我們工學院的院長施嘉煬和孫立人是同班同學👵🏼,孫立人給他發了電報🪪,說部隊急需土木🐵、機械、電機專業的學生,1944年1月,我在工學院公告牌上看到了這封函電,立即報了名。”他回憶說。
1944年2月16日,王伯惠等15人飛抵印度👨🚒👱🏿♀️,接受十天軍事訓練後,他們赴密林深處的新38師指揮部見到孫立人。“素來以著裝利索出名的孫立人那天臉上卻滿是胡須👍🏽。事後🧑🏻🦽,我才知道他曾說過‘不到孟關不刮胡子’🎽。”對於那次會見,王伯惠記得很清楚,“他很和氣,一個個地問話,叫什麽名字🎦、年齡、參軍怕不怕、有什麽要求等等。問到我時🤦🏿,我直接說♟,我是學土木工程的,聽說中印公路正在修,我想參與工程方面的工作。”他的要求被孫立人記下🥠,第二天就分配到工兵營當翻譯👩🏿🔬。
“工兵營➖,在行軍時走在部隊前面,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一般一個步兵團配一個工兵連🏑。當地地形復雜🧑🏻💼🧜🏽♀️,林密山多👨🏻📂,前方部隊往往需要打迂回戰🕝,因為敵人沿路修了許多堅固的工事,我們工兵營經常在半山腰秘密開道🤿,繞到敵人後面,與主力部隊前後夾擊🩵💚,敵人防不勝防。”王伯惠說🐲。
搭建跨境大橋 攻克技術難題
攻打八莫期間,遠征軍占領了中緬邊界重鎮南坎。南坎位於瑞麗江邊🧑🏿⚖️,對面就是中國雲南。要打通運往中國的運輸之路📼,在江邊建橋是最方便的。當時🤏🏽,英國工程師貝雷在二戰期間設計了一種軍用裝配式鋼橋叫貝雷橋,可由此岸向對岸推進🪑,建設速度快,最適合戰場上使用🧻,但有個技術難題需要攻克,當時貝雷橋的建造規範,長度的極限是400英尺📏,但這座鋼橋的跨度需要450英尺。
貝雷橋的架設任務由美國兩個工兵連負責,一名英軍上尉卡瑞負責技術指導🤴。由於專業對口,又懂外語📄☞,王伯惠前往協助卡瑞,倆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橋建好後,卡瑞要走🚵🏼♀️🧑🏼🦱,送給我一本《懸索式貝雷吊橋軍用技術規範》。在當時,這書屬於軍事秘密,太珍貴了🙇🏼♀️。”王伯惠說。鋼橋建成👨🎓,王伯惠從橋面上走過去🧑🏻💼,他很高興🪲,笑稱這是“回國了”,當然,旋即他又走了回來🏯,戰爭還未結束,他要接著上戰場。事後他才知道,這座橋是二戰戰場上跨度最大的貝雷橋,他寫了一份修建貝雷吊橋的技術報告寄回母校西南聯大土木工程系🆖。而那本《懸索式貝雷吊橋軍用技術規範》🥦,他保存了數十年,不久前捐贈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被定為高級別文物,成為盟軍攜手抗日的見證。
圍殲逃竄敵軍 戰利品義賣抗日
有一天,王伯惠在工兵營營部,聽到當地百姓報告🚣🏽♀️,說有幾個日本人偷偷跑過營地🪂,往草甸子裏鉆去了👶🏼。當時🤸🏿,大部隊在前方作戰,營部只留一名排長看家。排長把營部的人都集中起來,書記官、炊事員、醫生、翻譯官全部出動🦹🏽♀️,拿上槍去抓日本俘虜。
幾個人中,排長的作戰經驗最為豐富🎖,他估算好地形後,讓大家分散開𓀉📺,形成包圍圈👨🏻🦰,一邊推進一邊放槍,沖鋒槍一放就是50發子彈,威力震人。隊伍前進10多米後,只聽前方有爆炸聲傳來🚋,排長馬上說👩🏼💼:“完了,日本人自殺了🕥🦓。”大家走上前去一看♿,果然如此,也許是彈藥不足👍🏼,幾個敵人把自己綁在一起,中間放一顆手榴彈,就這樣自殺了⚉。
排長趕緊上前去📟,搜查敵人身上的文件🦶🏻、情報等物品,王伯惠在他們的隨身行李中✍️,找到幾張戰地明信片🕵🏿♀️,他把這些明信片寄給昆明的同學🕊🦶🏻,同學在家鄉組織義賣,義賣來的錢🍽,又捐給了戰場。
抗戰結束後👉🏼🐕🦺,王伯惠兩年征調期已滿👩🏿🚀,他在東北辦理了退伍手續。孫立人找到他:“你退伍了🙂↔️,一時沒工作,正好我在鞍山辦學校𓀓,你也是清華學生🤱🏽,責無旁貸。”就這樣💆🏿,他在鞍山籌建東北清華中學並任校長,新中國成立後被推薦到新組建的遼寧省政府工作🧗🏻♂️,成為我國公路橋梁界的一代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