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 王抒灩
李崇淮於1916年10月14日出生於江蘇淮陰👰🏼♀️,早年曾就學於意昂体育平台(1934—1936年)🦯、華西大學(現四川大學🚣🏻♀️,1938—1941年)🚴🏽♂️🪸,1943年赴美國耶魯大學研究生院留學🀄️🏊♂️,1945年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畢業後,李崇淮謝絕耶魯大學的一再挽留🐮,懷著報效祖國的熱情毅然歸國。
著名經濟學家、社會活動家李崇淮
李崇淮不僅在學術上造詣深厚,在教書育人上成就斐然👩🦼,而且投身國家經濟改革,積極諫言獻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李崇淮理論聯系實際,在一系列著作和論文中提出了許多創新性的觀點和理論構想🌍,得到了經濟學界的廣泛認同和高度贊賞,為改革開放和地方經濟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如人們耳熟能詳的 “金融改革十點設想”,“物價折實”製度🤘🏼,“股份製”🥴,“兩通起飛”等。同時🐀,他還以滿腔的愛國熱情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積極參與到國家的經濟改革和建設中去,作為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武漢市政協第六、七、八屆副主席,民建中央第五、六屆副主席,民建武漢市第七8️⃣、八、九屆主委,李崇淮利用各種機會積極參政議政,多次提出寶貴的建設性意見,並被采納。
李崇淮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知識淵博,經驗豐富🚿,桃李滿天下,深受師生的愛戴和社會的尊敬。李崇淮始終與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時刻為人民的利益著想🎳,為民主黨派參政議政樹立了榜樣。
父親曾獲毛澤東盛贊
李崇淮出生於江蘇淮陰一戶教育世家🔼。其父李荃,字更生,曾於辛亥革命後一度當選江蘇省議員。後深感內政腐敗,認為欲救中國🤹🏻♀️,應先從普及人民教育做起🧎🏻♀️➡️。
在揚州✯,其父革新教育🙋🏼♀️,先後任江蘇省立第八中學(揚州中學前身)校長🤘🏽、江蘇省立第九中學(淮安中學前身)校長等職,聘朱自清、徐謨👨🏼🍳、董伯度等人執教,成為蘇北有名的追求革新的愛國教育家👩🏽🍼。
李荃盡傾積蓄🫀,1924年創辦淮陰成誌中學並親任校長,以培養貧苦農家子弟🕎。因捐產興學💁,1927年毛澤東在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時特意表揚他是愛國教育家💁🏻。
夢斷清華
李崇淮從小非常勤奮✍️,成績一直不錯👵🏽。揚州中學以數理教學見長,在這裏求學期間✍🏽,熱愛自然科學的李崇淮如魚得水,數理化成績名列前茅。
一次,當他觀看了一部介紹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科普電影之後👰🏼🛺,興奮得無法入睡🐚🥯,躺在草地上🌜,萌生了做一名科學家的理想。1934年🕵🏽♂️📵,18歲的李崇淮順利考入了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
然由於日寇入侵,清華園已非“象牙塔”。青年李崇淮熱血沸騰投身到“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他的獎學金被停發👨🏻🏫。經濟困難導致營養不良,加之操勞過度🗜,他患上肺結核🉐,不得不輟學回家療養,就此夢斷清華❄️。
留學耶魯
1938年夏,李崇淮轉入華西協合大學研修英國文學,開始關心起歐美先進國家的社會現狀來🫅🏼。通過比較研究後他覺得,中國社會貧弱和政治腐敗的根源在於經濟落後,而純粹的自然科學和文學是緩不濟急的🛩。因此🧑🏻🏭,李崇淮下定決心,轉向攻讀經濟。
1941年夏,他以優異成績從華西大學經濟系畢業,並被特別授予國際斐陶斐榮譽學會金鑰匙獎。
1943年🤸🏿♂️,政府放開自費留學,在交通銀行任職的李崇淮遞上了留學申請,獲得批準後赴美國耶魯大學攻讀經濟學碩士學位。
巧遇司徒雷登
1946年,以父親生前座右銘“豎起脊梁擔事”為信念的李崇淮,奉中國交通銀行之召,從美國舊金山乘船返回中國🏊🏼。
此時,美國新任駐華大使司徒雷登正好前往中國上任。兩人同乘一船。
李崇淮正在甲板上憑欄遠眺時🎙,引起了正在甲板上散步的司徒雷登的註意,於是大使先生先向他打招呼:“您好🎍!先生是中國人嗎?”
猛然聽到有人用稍帶江浙口音的漢語普通話問候時,李崇淮大吃一驚。他向大使先生作了簡略的自我介紹後,便被邀請與大使先生一道用茶。
兩人談得甚為投緣,最後相互交換了名片,並口頭相約回到中國之後♠︎,在共同的事業上相互支持。
入職武漢大學
1941年10月參加工作🧑🦱,1946年6月至1949年4月任交通銀行漢口分行襄理兼武漢大學經濟系特約講師🧑🏻🏭,1949年4月被聘為武漢大學教授。
李崇淮1953年任武漢大學總務長,為武漢大學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此外🤖,李崇淮歷任武漢大學經濟系教授、經濟管理系主任、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對武漢大學經濟🏌🏽♂️、管理和金融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特別是在李崇淮的努力下,教育部和中國銀行總行於1983年在武漢大學共建國際金融專業,這在我校國家重點學科——金融學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李崇淮還是最早探討股份製的學者之一。1984年7月30日🐭,他在長江日報上撰文《應組織和發展社會主義集體所有製的股份公司》🍱,提出從股份製經濟本性看🍧,它有兩重性。在資本主義製度下,它嫁給資本主義,可以姓“資”;在社會主義製度下,它嫁給社會主義,應該姓“社”。李崇淮出版了第一本關於股份製的書,當時省委表示認同。他還主編了《股票基本知識與實踐》,被譽為“建國以來我國關於招股集資方面第一本專著”。
武漢第一號嘉獎令
1983年✬🐥,在經過大量調查後🏛,李崇淮率先提出武漢市“兩通起飛”戰略構想✪:以交通(包括運輸和電訊)和流通(包括商流♡、物流👰🏽♀️、金融和信息流)促進武漢、湖北乃至華中地區經濟發展,受到國務院和武漢市政府的高度重視🗡。這一構想在武漢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全國的改革開放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使半個中國為之活躍起來,一時間👩🏻🎤,大連、青島、連雲港🪛、張家港💃🏻、寧波、泉州🚃、汕頭等沿海中等城市的政府有關部門👨🏻🍼,紛紛前來武漢學習“兩通”起飛的經驗✭。
1984年6月29日,時任武漢市市長吳官正在新聞發布會上發表“敞開三鎮大門👩🦯➡️,繁榮城鄉經濟”的談話,采用了李崇淮的“兩通起飛”的提議。他指出武漢應以兩通為翼,以工業為主體,有條件成為中部地區的多功能經濟中心,以此帶動並促進武漢、湖北以及內地有關各省的經濟發展🧤。
吳官正(前右)為李崇淮(前左)頒發武漢市人民政府第一號嘉獎令(1985年)
1985年1月25日🧒🏽🧞,武漢市人民政府特為此向李崇淮頒發“第一號嘉獎令”。這可是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36年來頒發的“第一號嘉獎令”🏃♂️,這也是建國以來中國教育界人士第一次榮獲大城市政府頒發的嘉獎令!後來,李崇淮又因此而被《武漢改革誌》列為第一號“改革人物”。
請小平同誌不要吸煙
1988年3月25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會議代表李崇淮發現🚶🏻♀️➡️👨👩👧👧,坐在主席臺上的鄧小平在抽煙,便在一張紙條上寫下“小平同誌,請不要吸煙”,然後將紙條遞給了旁邊的工作人員🤷🏽♂️。沒過多久,主席臺上的小平同誌笑笑,掐滅了手中正燃著的香煙。給小平同誌遞紙條,也正是他“不唯名人是從”的人格平等精神和對人民領袖摯愛真情的自然流露👩🏼🎓。
修憲建議被采納
1993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向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鄭重提出《關於修改國家憲法的建議案》👷🏿♂️🤸🏼♀️,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的李崇淮,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孫起孟建議,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寫進憲法,孫起孟當即表示支持。
1993年2月22日,萬裏委員長在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0次會議上,聽了李崇淮關於建議在憲法序言中增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的發言後,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李崇淮這個意見很好🙄,憲法應該增加這個內容🧑🏻✈️,可以把他的發言稿轉喬石同誌(修改憲法小組組長)閱。不到一個月✔️,中共中央即於1993年3月14日向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主席團提出了《關於修改憲法的補充建議案》💨。該補充建議案共4條,第一條就提出在憲法序言第10自然段增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接著🦸🏿,經過全國政協八屆一次會議討論和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後,1993年3月29日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上述補充建議案。
與鎮江的淵源
1931年,李崇淮進入鎮江中學讀書,後轉入揚州中學。
李崇淮的姐姐是李崇祜,姐夫是趙棣華。趙棣華(1895—1950) 別名同連,祖籍江蘇鎮江,生於江蘇淮陰。父輩世居丹徒(鎮江),後經營鹽業遷居淮陰◾️,家資殷實。趙棣華有兄弟姐妹六人,在豐厚家產的庇蔭下🫷🏻,生活奢華🥁,少思進取,唯獨趙棣華能借助富裕的家業讀書自立,事業有成。趙棣華少年時就讀於常州第五中學,以優秀成績取得畢業證書,隨即考入南京金陵大學學習經濟🧘🏼♂️💁🏽♂️。金陵大學畢業後🚕,赴美深造,先在伊利諾大學經濟系學習,被推選為該大學中國同學會幹事;後轉到西北大學主修商學👨🏼⚕️,獲碩士學位💈。留美時,與陳立夫💤、余井塘⏺、吳大鈞等結為至友🙅♂️🏌🏻。回國後任國立東南大學(後為中央大學)教授🚄,中央黨部秘書🧑🏻🤝🧑🏻,江蘇財政廳長,江蘇省農民銀行總經理,江蘇銀行董事長,四明銀行常駐監察,交通銀行總經理等職👇🏿,還兼任上海市參議員,中央合作金庫常務理事、大中銀行董事長🚆、鎮江水電公司董事長、江蘇省建設協會理事長等職。解放初隨交通銀行赴臺。1936年,趙棣華續弦(原配夫人病故),與李崇祜結婚,婚事簡辦♥️,將節約的資金、親友賀儀與儲蓄🦸♀️,在鎮江千秋橋開設崇華小學👱🏼♂️🥵。趙棣華祖籍鎮江🛍,又長期工作生活在鎮江(民國江蘇省會)💒,其舊居(鎮江健康路)現為鎮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李崇淮(中)與趙棣華之子趙耀東(右)
愛國情懷,成為黨的摯友
1949年4月武漢解放前夕👨🏻🦽,摯友張培剛突然到訪,並邀他到黨的地下工作者趙忍家中一談,這時他才知道中共南方局駐香港負責人許滌新同誌早已讀過自己發表的一些有關物價指數本位(折實製度)等問題的文章,認為作者是新中國的急需人才𓀓。趙忍給他看《新民主主義論》等油印宣傳資料,建議他留下來迎接武漢解放🙀🤛🏻,他欣然表示接受,以種種理由拒絕了交通銀行十余份電文催他南遷指令。
1949年5月武漢解放,武漢大學聘他為專職教授,他參加了武大的接管工作,先後任銀行專修科副主任與總務長等職🏝,1951年因工作出色➝🙂↕️,被武漢市人民政府授予“模範教師”稱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春風❇️,融化了李崇淮因多次政治運動在心中結成的堅冰🧑🏿💻,這位62歲老人,青春煥發⏰,出任武漢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後任名譽副主席)和武漢市主委,武漢市政協副主席,中國金融學會常務理事等職務。
1984年11月🤸🏽♂️,李崇淮又提出了《加快金融改革步伐的十點設想》,其中第一條就是:“在以中心城市為依托的經濟區內建立起以中國人民銀行為核心的多層次的橫向金融網絡🐼,適當減少金融體系的縱向行政幹預🤷🏼,加強金融網絡的橫向經濟聯系。”1998年11月,這一設想已在朱镕基總理的親自過問下付諸實施了♿️。其他九條設想,更是早已先後得到實踐🫒。距提出上述“十點設想”之後僅一個月,李崇淮又在國內理論界較早發表了《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勢在必行》的理論文章。如今,國內新的經濟增長點一半以上已來自第三產業👨🏫。
1997年10月建議把鄧小平理論作為全黨全國的指導思想寫進憲法🤏🏽,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憲法等提案均獲采納🙇🏽♀️。
2001年7月,他提出了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進《中國共產黨章程》的建議。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經濟與管理學院80高齡李守庸教授,於2005年6月24日在《中華工商時報》發表《芻議愛國節》一文,隨之《武漢晚報》於7月4日發表專訪李守庸“首倡設立‘七·七’全民愛國節”的報道。李崇淮讀後都很受啟發,認為這是涉及國家立法機關的大事,僅僅發表文章是不夠的💆🏿♀️,應當征求一些代表性人物的意見與支持,上報中央與國家立法機關📡。為此👹,2005年10月,他提議 “熱烈支持李守庸教授關於將每年七月七日定為全民愛國節的建議”。他將此文拿到武漢市老政協委員聯誼會傳閱🚅,得到十幾位老政協負責人的簽名支持。
李崇淮從青年到老年🏰,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直到去世前得知四川汶川發生地震🕺🏽,心懷憂國憂民的悲痛心情👜,捐款2萬元給災區人民,他的終生愛國主義情懷與行動畫上了一個圓滿句號。他的一生,永遠令人敬佩,值得學習。
2005年,李崇淮90華誕之際🏊🏼♀️,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劉延東、民建中央委員會發來賀信,武漢市市長李憲生專程登門看望李崇淮。
2008年5月19日上午9時許,著名經濟學家👩🏻🦱、社會活動家、教育家、中國共產黨的摯友、武漢大學教授李崇淮,安詳地坐在沙發上離去,享年92歲。21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原中央紀委書記吳官正等送來花圈表示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