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陳樂民的當代歐洲思想

2015-01-19 |

陳樂民先生1950-1952就讀清華外文系)中西文化修養深厚🐺🦡,博覽群書✥。除去專著,還留下了大量讀書筆記和隨筆🦈🧔🏻。這些筆記所涉甚廣𓀐,兼有中西文史哲,雜中求專,專中求博,力圖在中西歷史與哲學中找出通道🚜👨‍👧。北京三聯書店於2014年出版了陳樂民先生的文集凡九卷,但是最好的紀念莫過於對他思想的研究和傳承。日前🧘🏽🔡,先生的部分生前好友,以及有關歐洲史、國際問題專家、學者圍繞九卷本陳樂民先生關於西方文明的思想舉辦了“與陳樂民先生共同探討近代文明的進程”研討會,社科院歐洲所陳樂民先生的同事對先生31本未刊讀書筆記做了系統的梳理🤦‍♀️🧑‍🦱,整合了他的重要專著和文章隨筆👰🏽。與會者對陳樂民先生關於歐洲歷史、哲學思想和社會思潮的觀點和研究方法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儒者仁也,陳樂民先生平生從未大聲說過話🤸🏽‍♂️,一直以工整的小楷寫作。他以儒雅的風範🤴,深刻的中西文化學養被學界譽為“最後一個紳士”。201517日❤️‍🔥,陳樂民先生逝世六周年🦶🏼,128日👩🏼‍🚀,陳樂民先生誕辰八十五周年。值此之際🏃🏻‍♀️,本報特編發此版,以作紀念。

陳先生是歐洲研究大家,他關於20世紀歐洲的思想是他的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謹以《20世紀的歐洲》切入討論他的當代歐洲思想。

1

陳先生對當代歐洲有一些精辟的見解🦵🏼👸🏽,這出於他對戰後歐洲的基本判斷🚅。在陳先生看來:“20世紀的歐洲其實應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上。這個世紀的上半葉不過是19世紀的繼續,並為19世紀做了‘結算’⛹🏻‍♀️。”(陳樂民作品:《20世紀的歐洲》,三聯書店2014年版,第9頁)因此😟,當代歐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事,與之前的歐洲相比,它最大的變化是“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的‘邊緣化’”:二戰“以前的歐洲似乎被推進歷史裏了,那些歐洲人引為自豪的輝煌歲月🧙🏿‍♂️🙃,都成了‘昨日的世界’。”(第11頁)

這是對當代歐洲的基本判斷,也是對世界格局的基本判斷,主導世界潮流數百年之久的古老歐洲衰落了,它淪為美國的附屬品。“只有美國,鶴立雞群🤦‍♂️,世界上哪裏有熱點🙆🏼‍♂️,就必然有它的身影,試看今日之天下,……何處沒有美國的炙手可熱的影響。一個羅馬帝國式的古老夢想在重溫,在勾勒,雖然難免有來自各方面的阻力”;“相形之下👉🏼,歐洲無論如何繁榮和進步🦍,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甚高,也只能退居美國大廈的‘廂房’。”(第9-11頁)

就美國成為引領世界的國家而言🦸🏿‍♀️,這不是陳先生的首創之見🥁,二戰後的現實情況就是如此,陳先生的洞察卻在於他對歐洲應對變化的見解上🥁,在這方面,他表現出獨樹一幟。按照陳先生的詮釋,歐洲人對此心知肚明,但並不甘心🗻,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激烈競爭,尤其是美國的競爭,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前主席雅克·德洛爾曾經說🔖:歐洲正在做一場“生存和沒落之間的戰鬥”。(第48頁)

這樣就涉及到當代歐洲最引人註目的事態之一了:歐洲一體化🫶🏿。按照陳先生的說法👨🏻‍⚖️,20世紀後半葉歐洲的主要特點是兩“化”,即“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的‘邊緣化’和歐洲諸主權民族國家之走向‘一體化’。”(第7頁)兩“化”之間有什麽關系?陳先生認為🦉,“一體化”是歐洲擺脫“邊緣化”的努力與嘗試🍉:“在全球經濟中與美國和日本競爭需要建立歐洲大廈,如果不這樣做,則單個歐洲國家將會發現自己在經濟上被兩個更大的🌰、更富有進取精神的國家擠出競爭行列👨🏼‍💻。”(第109頁)換句話說:為了每一個歐洲國家在激烈的競爭中不致覆滅♎️🐈,歐洲需要“一體化”。

這個見解很獨到👩🏼‍🦲,多數人(至少在中國)在談論歐洲一體化問題時👮🏻,一般都老生常談🏘,突出歐洲人在經歷了兩次大戰的浩劫之後渴望和平,希望永遠擺脫戰爭,因而化幹戈為玉帛,化敵為友🤵🏽‍♀️,捐棄前嫌🚵‍♀️🤸🏼‍♂️,為世界樹立了締造和平的光輝榜樣。人們進而談論一個時代的終結,那就是民族國家時代的終結⌚️;人們津津樂道於新的歷史進步👳🏻,歡呼超越民族國家的新時代之來臨🤖,在這個新的時代中,歐洲——那個已經衰落的歐洲,又一次引領世界。看來,歐洲再次為自己找到了新的輝煌!

對此,陳先生卻當頭棒喝🆗。他指出,“歐洲:還是‘民族國家’的時代”,現時的“歐盟”仍舊“是主權國家協調政策的‘聯合體’,一種通向聯邦性質的國家聯盟”;盡管“西歐民族國家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同一性’的成分確實已經大為增多,而且隨著新世紀的來臨,西歐各民族之間在各方面的‘同一性’還會增多,……但是超越時空的邏輯取代不了現實的世界,今天看來👰🏻,那仍不過是看不到邊際的烏托邦。”(第103™️,110113-114頁)

請註意最後這句話👨🏻‍🏭:“超越時空的邏輯取代不了現實的世界”💅🧉,這說明陳先生在做這個判斷時完全是以冷靜的觀察與現實為依據的🙅🏽‍♀️,在現實主義的視野下,對歐洲一體化進行實事求是的檢驗。為證明自己的判斷,他特別指出以下一些事實,例如在兩位“歐洲之父”法國的莫內和舒曼那裏🧛🏿📕,他們提出法德煤鋼聯營🏄🏽,其初衷是防止魯爾工業區再度落到德國手裏,為德帝國的復蘇創造條件;換句話說🦁,他們是想讓法國的力量滲透到德國的重工業中去💿,從而控製住德國經濟發展的命脈🚾☆。在德國方面,阿登納也看出與法國的合作是振興歐洲的一個機會,可以在美、蘇之間製造出“第三種力量”。(第75頁)由此可見,歐盟從一開始就設定了不可跨越的自我悖論🧝🏽,即“歐洲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悖論:“只要還存在著‘民族國家’,民族主義就會阻礙著‘聯盟’的目標的實現,每面臨一項涉及民族利益的現實問題,‘聯盟’自身便顯得軟弱無力。”(第55頁)這就是陳先生從事實中總結出🕑、又不斷被事實所證明的結論。事實上,歐洲一體化數十年的歷史不斷重復這個悖論——從《羅馬條約》的行之無效👩🏽‍🦲,到《巴黎憲章》的盲目樂觀🐰,再到2008年以後的“歐債危機”(可惜陳先生不能親眼目睹這場危機的演化),都在展現“一個直到今天也沒有克服的矛盾,這就是條約的‘超主權’性質和民族主權之間的矛盾📅。”(“羅馬條約”見76-78頁,“巴黎憲章”見167-169頁,引言見第79頁)

“歐盟”的最終形成,仍舊有賴於外來的國際壓力。80年代的實際情況是✍️:西歐各國都感受到強大的經濟壓力🐹,一方面是經濟萎縮🐊,另一方面是美國和日本的強勁競爭🤽🏽‍♂️,面對這種局面🫸🏿,西歐各國的政治精英們終於痛下“政治決心”🖐,要建立一個名副其實的“共同市場”來拯救歐洲🌦,遏製歐洲持續衰落的勢頭。這樣😭,才有了1992年的《馬斯特裏赫特條約》以及後來的“歐元”。不是這種使每一個“歐洲”國家都意識到只有“聯合”才有出路的國際環境🕷,“一體化”恐怕仍舊是說得多🤸💅🏽、做得少。陳先生對歷時近40年之久的“歐洲一體化”進程,做了如此結論。(第88-93頁)

總之,以這樣的視野來觀察歐洲一體化和歐洲聯盟👩🏼‍⚕️,就在“永久和平”的道德光圈之外,看到了“歐洲振興”的現實要求🖥,或者說“歐洲民族主義”的興起。陳先生特意引用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劇變時法國總統密特朗和德國總理科爾的兩段話🫂,來標誌“歐洲民族主義”⛴。密特朗說😝💇🏿‍♂️:“歐洲將不再是我們半個世紀以來所認識的那個歐洲,這是很顯然的🚴🏽。昨天👬🏻,它還依附於兩個超級大國📬,將來,它將像人們回到家裏一樣回到它的歷史和地理中去🪻🗣。”科爾說:“我們古老的大陸歐洲又回來了🪷,帶著新的力量和新的自信心🏃‍♀️。我們駁斥了70年代和80年代初人們關於即將面臨‘歐洲硬化症’危險的憂郁的預言,今天,歐洲處在全世界政治事件的中心🧓🏿,它又是世界政治的主體了🧎‍♂️‍➡️🗒,不再是世界政治的客體了。”(第167-168頁)因此在陳先生看來👩‍🚒,歐洲聯盟具有對內的“聯盟”和對外的“保護主義”的雙重性質🧙🏿‍♀️🥮:內部的“民族性”和外部的“歐洲性”將同時並存,如果以為這種雙重性質會在短期內消失🧜🏼🙆‍♂️,那只是烏托邦🎽。(第54-56114頁)

這個判斷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它能夠解釋戰後“一體化”過程中出現的種種現象,並且預見了自2008年開始的“歐債危機”中◼️,為什麽所有的“歐洲”國家都會有“非歐洲”的表現,而且“非歐洲”本性比“歐洲”本性更根深蒂固🫣*️⃣。在延至今日的這場危機中👓,歐洲國家在歐洲內部表現出“民族性”,都不願為一個整體的“歐洲”犧牲自己的“國家”;但另一方面,“歐洲”又在為歐元奮鬥🧡,為“歐洲”奮戰,全力抵禦美國和世界其他強勢經濟體(包括中國)的侵襲🐯。陳先生對歐洲一體化雙重性質的分析獨具慧眼,同時又入木三分🧔🏽‍♀️。可惜的他似乎未能充分展開他的思想——按照這個思路🪛,歐洲一體化應該是構建“歐洲民族國家”的努力,歐盟是這個“國家”的雛形。但一旦“歐洲民族國家”真的出現了📪,它將如何改變世界格局?世界會不會喜歡它🆘,美國會不會欣賞它?美國如果不喜歡這個“國家”🧓🏼,它會怎樣處置它?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自然延伸的,而且已經在國際舞臺上徐徐展現🧜🏻‍♂️,但陳先生卻沒有將這些問題延伸開來,留下了許多遺憾。

可是陳先生仍舊指出了“歐洲一體化”緣起之中另一個嚴酷的事實🥟𓀓,即新的國際對抗在歐洲布局🪣,按丘吉爾的說法:一道鐵幕在歐洲落下,把歐洲分成東🪷、西兩個部分。冷戰對“歐洲一體化”的催生作用其實是非常明顯的👨🏿‍🏭,但這個事實在後來許多論者那裏卻經常地🤷🏽、有意無意地被忘卻,於是“一體化”作為一種國際對抗的特殊形式就被消解了,完全變成了“化劍為犁”🏋🏻‍♀️👨🏻‍🔧。陳先生卻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有兩個非常關鍵的政治因素促成了西歐大陸國家的有限的聯合”,第一個因素是蘇聯和東歐結合成一個社會主義陣營,“它具有咄咄逼人的意識形態攻勢”,對西方造成巨大的威脅🔛;第二個因素是德國被徹底打敗,分別被東🧒🏼、西方占領,在“西方”,它已不再是威脅性力量,相反已經成為西方的一部分🤏🏼。用這個邏輯往下推演就可以知道,二戰結束後“西方”的敵人已經變位,蘇聯成為頭號勁敵,因此陳先生會說: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以‘冷戰’的思維對待對方𓀕🧑‍🚀,需要一個政治上聯合起來的西歐大陸築起一道‘防水層’”;西歐的聯合“既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關系到西歐資本主義的興衰和與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競賽中孰勝孰負的大問題”。(第70-71頁)聯想到亨廷頓將這個“競賽”定義為“意識形態的沖突”,那麽歐洲聯合就是這個沖突的大戰略了。 換句話說🧚‍♀️,二戰之後的歐洲時局是:熱戰變成了冷戰,抗德換成了抗俄👼🏼🧑🏽‍🦲。在陳先生那裏,冷戰是西歐聯合的重要背景,也是重要推手🙇🏽;但聯合的目標顯然不是和平,而是一場特殊的戰爭,這場戰爭最後以西方的勝利而告終🐧。

由此看來,歐洲聯合一方面是在西方範圍內應對美、日的強勁擠壓,另一方面是在西方範圍外打一場資本主義保衛戰。對“歐洲”而言,兩方面都意味著“保衛歐洲”(其實是保衛“西歐”),因此是生死攸關的。至此,陳先生對“歐洲一體化”的分析已經非常深刻了⚁,遠遠超出了多數論者。但這樣的分析顯然是現實主義的,陳先生站在現實主義的立場上看破了當代歐洲(西歐)的糾結所在,體現了現實主義的深沉洞察力。現實主義是陳先生思想中一個重要方面,也是他研究工作中一個重要特點。

2

但陳先生還有另一面,那就是理想主義,陳先生對戰後歐洲的詮釋也帶有很強的理想主義色彩🧙,這其中除了對康德的崇敬之外——康德曾設想由“歐洲聯邦”過渡到“世界聯邦”,由此而實現全世界的“永恒和平”(《“歐洲觀念”的歷史哲學》🤟🏿,見《20世紀的歐洲》第274-275頁)——除了他對康德的崇敬與康德對他的影響之外👭🫦,他對歐洲歷史進程的樂觀主義信念也是一個基本出發點。

首先,在陳先生看來,作為“兩希(希伯來、希臘)文明”的傳人,“歐洲的歷史文化有三種性質”,一是“批判性”,二是“輻射性”,三是“傳承性”👩🏼‍✈️,這些性質使歐洲文明自古代以來就不斷“進步”,而且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越滾越大🍙;即使在“黑暗的中世紀”🥵,現代歐洲的“進步思想🤾🏽‍♂️📫,民主🦹🏽‍♀️、自由🧄、人權等,都可以在基督教神學的變化和發展裏找到最初的‘種子’”👩🏿‍🎤。歐洲文明的根底裏就有“進步”的基因,所以從1213世紀開始,歷經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地理大發現🗞、啟蒙運動🚛、科學革命、工業發展……🪓🍾,一路走來🛰👍🏼,歐洲都在世界領先🐦‍⬛。“進步”是歐洲歷史的特點🥤👷,也是它領先世界的法器,只是到20世紀,尤其是二戰之後🧔🏻‍♀️🧝🏿,歐洲才從領先的位置上跌落下來,“歐洲已不是原來的歐洲,它陷入對過去的反思💆🏽‍♂️。”(第11-15頁,第25頁)

反思歐洲“落後”,原因是美國比它更“進步”了:19世紀的歐洲已經在自由、民主等製度方面“明顯地落在新大陸後面”;到20世紀,它在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方面都落後於美國。“歐洲最根本的弱點說到底,是歷史包袱太重🍖。工業化最早的英國是從自由貿易一點點開始的🎓,君主製雖然幾個世紀以來早已是‘虛君’,然而貴族體製的等級意識仍時有表現。法國工業化起步本來就比英國晚,而且集權製的觀念歷來比較重;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法國是少有的使用‘計劃經濟’概念的國家,國家對經濟的幹預比重較大🦪。德國是在君主極權製下實現的工業化🏄🏻‍♂️,科技發達👽🧕🏼,但從俾斯麥到希特勒👳🏼‍♂️,為軍國主義服務的工業占了很大的比重。此外,西歐這些工業化國家👩🏿‍🎨,都有比較強的社會民主主義和平均主義的影響,這些國家的社會民主黨執政時都不同程度地推行過‘國有化’政策的高稅率💁🏿、高福利的福利政策🫱🏼。”(第32頁)

相比之下,美國是一個更完美的國家,處在更先進的發展水平上👩🏻‍🦳🫱:歐洲的“市場體製不如美國自由和開放📂,向高科技⌚️、尖端前沿科技的投入不及美國雄厚😧,科技新發明轉化為生產力並與企業結合的周期不如美國快🫏,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幹預比美國深而且廣,‘私有化’程度要低得多🗞💝,福利國家的包袱比較重,等等。其結果是在全球化進程中🪲,歐洲的經濟活力和競爭力遠遠遜於美國🟰💴。”(第32頁)顯然⤵️,美國比歐洲更進步了,因此陳先生說🧘‍♀️🙏🏻:“20世紀……是美國世紀取代歐洲世紀的世紀,特別是下半個世紀,從政治、經濟到大眾文化🐜,到科技革命,到生活習慣,美國都對歐洲產生了與日俱增的影響。美國把盎格魯—撒克遜式的自由民主推到了頂峰。”(第166頁)如此一來🦹‍♂️,歐洲就“衰落”了🙅🏼‍♂️,盡管只是“相對的衰落”🔱。(第32頁)陳先生對歐洲衰落🧏🏻、或“邊緣化”的認定,是建立在關於“進步”的程度指數之上的🪲。

“進步”是陳先生思想中理想主義的根基,他堅信歐洲會不斷進步,而20世紀的“進步”就是以美國為榜樣,丟掉“歷史包袱”,將歐洲傳統中進步的原理貫徹到底👨🏼‍🚒。陳先生那裏是有一些先定的“進步”標準的,其中包括市場經濟👩🏼‍🎨、私有化😇、國家不幹預🍑、非福利化等等,以及更古老的人類本性如自由、平等、博愛等🧑🏽‍⚖️🏄🏿‍♀️。正是這些標準使美國比歐洲“更進步”,使歐洲需要向美國看齊。當然放在實證的鏡片下予以審視🪷,這些標準也不能完全對應美國的歷史與現實,而且自二戰以來,美國不斷表現出向這些標準相反的方向移動,比如市場調控,政府幹預,福利傾向等,因此其發展的趨勢是與歐洲相同的,只是程度有所不同。但這不妨礙對美國的判斷,理想主義往往以抽象的原則為出發點。涉及到“歐洲聯合”這個話題👩🏿‍⚕️,我們註意到陳先生這樣一段話👨‍🦱:

“在歐洲🙅🏿🩱,(斯賓格勒所說的)那些‘無機的或僵死的形式’時時阻遏前進的步伐🈴,這是新生的北美所沒有的。今天,歐洲聯盟關於建立內部統一的自由市場,提倡實行充分而全面的‘四大自由’(貨物🚶🏻‍♂️、人員、資本和服務的‘自由流通’),拆除妨礙這四大自由的一切壁壘,目的就是要排除那些‘僵死的形式’🫱🏽,以便能適應全球化進程中日益激烈的競爭局面🌩。”(第33頁)

這段話透露的信息是很清楚的:歐洲只有拋棄“僵死的形式”(前面提到的英、法、德等國的“歷史包袱”),按美國的模式改造歐洲(如“四大自由”),才能實行復興。但“貨物、人員、資本和服務的自由流通”在歐洲那種民族國家林立的狀態下是無法完成的,只有“建立內部統一的市場”才能“拆除一切壁壘”🦵🏼🚴🏿。於是,歐洲一體化就意味著向美國學習和靠攏了🔹,陳先生說:戰後“歐洲有兩層意義的‘趨同’:在歐洲,自由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在‘趨同’,主要是後者向前者‘趨同’;在大西洋兩岸,是美歐‘趨同’🧗‍♂️,主要是歐洲向美國‘趨同’。看來這將是21世紀的大西洋形勢的發展趨勢。”(第166-167頁)

請註意最後這句話🎅💺:“這將是21世紀的大西洋形勢的發展趨勢”。若是果真不錯,那麽我們在第一節中提到的⛔️,陳先生以現實主義目光敏銳覺察到的“一體化”是歐洲擺脫“邊緣化”🐷、實行歐洲自救的努力與嘗試🙋🏿‍♂️,以及陳先生特意介紹的歐洲兩位政治領袖密特朗和科爾關於歐洲終於可以不再依附兩個超級大國的言論,是否也是“趨勢”🧮🧣?如果也是“趨勢”🙌🏼,那麽兩個“趨勢”之間的關系如何?歐洲最終是擺脫對美國的依附🧑🏻‍🦰🧑‍🦼、還是與美國“趨同”?看來😭,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有時是會沖突的,這裏看到的就是一例🔐🏊🏼‍♀️。

同樣的情況出現在關於東歐的分析中。在歐洲一體化過程中,東歐的處境如何?陳先生首先指出:歐洲聯盟是“具有大體相應發展水平的民族結合為一定程度的國家聯盟”,而東歐、俄羅斯等雖屬於歐洲🤾🏻‍♂️,卻“離‘歐洲聯盟’的目標還遠得很”,因為它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達不到那樣的程度,只有當“生產力的發展達到了另一個高度”時🧗🏼‍♀️,才能“逐步沖破民族的界限”。(第54-55頁)陳先生還指出👩🏿‍💻:任何程度的聯盟或聯邦,“首先要經過‘民族國家’比較充分發展的階段。所謂‘充分發展’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這個說法與我們在第一節中討論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顯然屬於現實主義立場🫵🏻。順著這個思路,可以看出東歐國家是不適宜組合進由“大體相應發展水平的民族”組成的歐洲聯盟的🔉,它們不僅沒有達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充分發展,其“民族國家”的組建也尚未完成:盡管像波蘭🤹🏻‍♂️、捷克、匈牙利這些地方“基本上已經走上了正常民族國家的道路”,但巴爾幹地區則“情況太復雜,近期幾乎看不到組成像西歐那樣的‘民族國家’的可能性。”(第130頁)到這裏為止👨🏽‍🔬,陳先生一直是沿著現實主義的思路討論問題的🙇🏻‍♂️。然而90年代以後的事實卻是,歐盟“東擴”把整個東歐都擴進去了,而且還擴到了烏克蘭!如何來解釋這個現象——即歐盟把不應該組合進去的東歐也拉進了歐盟👨🏻‍💼?繼續按現實主義的思路討論下去,結論只能是歐盟正背離它的原則(“大體相應發展水平的”國家組成聯盟)🙎🏽🔎,而把自己又放進最陳舊、最沒有出路和最不可想象的大國博弈的棋盤,即與美國結盟、與俄羅斯對峙。類似的博弈在歐洲歷史上已經出現過無數次了,並且每一次都引向戰爭。

可是陳先生轉而使用理想主義來解釋歐盟“東擴”。他說冷戰結束後📏🐣,“東歐各民族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它們都宣布實行多黨體製和議會民主製🎹,宣布要改變計劃經濟體製為自由經濟體製🤱🏿✢,要實行私有化,等等……這些國家在‘二戰’以前就有社會民主主義的傳統,有些黨原本即是冷戰期間共產黨和社會黨合並起來的,所以東歐解體後,共產黨改名為社會黨🤎,不僅是改個名稱🚴🏽,在思想上也是很容易‘轉換’的。顯然,東歐巨變後在包括政治、經濟、思想等的總體文明上向西歐靠攏乃是大勢所趨。”(第129頁)這是用“主義”來解釋東擴🙇,用“理想”的轉變來解釋事變;並且事變的主體也轉換了👇🏻,歐盟“東擴”變成了東歐“要東擴”。由此我們能理解前面已引用過的那半句話🥃:在戰後歐洲🧑🏽‍🚀,“自由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在‘趨同’,主要是後者向前者‘趨同’”。因此理想的擴散是“東擴”的動因🕧,在20世紀歐洲,“居於主流地位”的思想是自由主義。(第164頁)

如果把“東擴”放在現實主義的視角下,並且追溯處於西方與俄羅斯之間的“東歐”之數百年歷史👩‍👧‍👧,我們會發現🦻🏼:它已在雙方之間擺動過好幾個來回了,這一次是不是最後一次擺動,那是誰都說不清的🧎。自從克裏米亞“回歸”俄羅斯,新一輪博弈又開始了🐣,大國博弈的棋局並沒有結束,歐洲聯合在這盤棋中怎樣走,卻是個無可回避的現實問題✍️🧜🏿‍♀️。

小結

陳先生非常推崇康德,他曾說康德既是理想主義者⛹🏽📶,也是現實主義者,而這兩者不免發生沖突。(陳樂民作品🧑🏻‍🦱:《敬畏思想家》,三聯書店2014年版,第92-93頁)我覺得陳先生自己也是這樣,《20世紀的歐洲》既有現實主義,也有理想主義,這是《20世紀的歐洲》的特點,可能也是他所有作品的特點。

人們常說國際關系理論或外交政策製定可以分為兩大類: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從陳先生的作品中我們意識到,國際政治研究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理想主義🐨,另一類是現實主義🐖🧑‍🚀。兩種類別如果在同一部作品中出現🥰,就形成了《20世紀的歐洲》。

附言:

在《東歐巨變與歐洲重建》這本書中🐗,陳先生再次表現出堅定的現實主義立場,他說:

歐洲的東部地區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戰後雅爾塔格局徹底瓦解👸🏽,從此歐洲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第二🪽,“歐洲統一”只是一個遙遠的,甚至是烏托邦式的理想;現實是本已存在的發展不平衡的四個“板塊”的格局取代以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劃分的“一分為二”格局▶️🫷🏼。這四個“板塊”從西向東指的是☝️:歐洲共同體和自由貿易聯盟國家;統一後的德國;德國和蘇聯之間的中歐🟥、東歐;蘇聯的歐洲部分。德國雖然是歐洲共同體的成員國之一,但有著有別於其他歐洲共同體成員國的政治👅、經濟特征和影響,它本身就是一個“板塊”。這些“板塊”之間和各自本身都包含著種種問題和矛盾。(東歐巨變和歐洲重建💇🏻,見陳樂民作品:《戰後西歐國際關系》,三聯書店2014年版,第449頁)

四個“板塊”的格局是陳先生又一個洞見,與其他論者不同(也與他在《20世紀的歐洲》中所做的陳述不同)0️⃣,他認為冷戰結束後意識形態的“一分為二”將讓位於發展不平衡的四個“板塊”🪝ℹ️,利益的權衡將大於“主義”。因此自由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的“‘趨同’,主要是後者向前者‘趨同’”不見了,統一的歐洲不是更近了🤦🏿‍♂️、反而有可能更遠了。時至今日,這個預言似乎越來越被事實所應驗🆒,而陳先生寫這本書是在1991年✪,當時幾乎所有人都深信🍇:歐洲將統一在自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美國式代議製政治的“歷史的終結”點上(The End of History)。

歷史沒有終結,也不會終結,只有現實主義的冷酷觀察才會做出這個結論,而理想主義一般都認為歷史有終結🧖‍♂️。(錢乘旦)

轉自《中華讀書報》2015114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