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軒
1947年,《清華周刊》請張奚若為36周年校慶題詞,他揮筆寫就:“學問要往大處著眼,不然就是精深也是雕蟲小技。”雖然在他的一生中,專職做大學教授的時間並不太長,但他的教學獲得了學生和同事的極高評價。身為政治學系主任,每逢學期開始,他都親自指導學生選課,並在每個學生選完課的表格上簽上自己的名字。上課時,他頭戴禮帽,架一副寬黑邊眼鏡,手持拐杖,給人的印象是:嚴肅樂觀,和藹可親,平易近人。
治學是要投資的
張奚若(1889~1973),字熙若,自號耘,陜西省大荔縣朝邑鎮人,著名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政治學家。他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過辛亥革命。後赴美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政治學,1919年獲得碩士學位;1925年回國,曾任國際出版品交換局局長、教育部高等教育處處長等職;1929年8月應聘來清華任法學院政治學系教授。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政務院政法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部長、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等職。
張奚若認為,做學問的事情沒有那麽簡單,應該鼓勵鉆研、容忍失敗,必須反對急功近利的做法。他提出:“治學是要投資的,給一批人時間,叫他們去研究,即便這批人中間可能只有少數能真正有所貢獻。”他對教書的要求十分嚴謹,因此他的課有個特點:“好上不好下”。課上,他對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有褒有貶,講課的聲音也隨之時而高亢、時而低沉;但下課之後,學生必須按照他的要求閱讀參考書,這是一項繁重的作業。因為他不主張多讀教科書,而特別註重閱讀思想家的原著,如柏拉圖的《共和國》、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等都是必讀的。
張奚若是不輕易寫作的,留下來的著作不多,但發表的《社約論考》、《主權論》、《盧梭與人權》、《自然法則之演進》等文章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法學家王鐵崖回憶1931年讀張奚若《法國人權宣言的來源問題》一文時的感受說,“那真是一篇罕見的好文章”,即使時隔幾十年之後,其價值仍然十分珍貴。
合誌士與學者於一身
陳岱孫評價張奚若是一個“合誌士與學者於一身的人物”。《張奚若文集》中所收集的發表於1927年~1946年的文章,很大一部分屬於“時評”和“政論”,集中表達了他關心國運、鞭撻腐朽的強烈心情,和不畏強權、不顧一身安危的非凡勇氣。
1941年3月1日,張奚若在國民參政會二屆一次會議上發言,尖銳抨擊國民黨政府當局的腐敗和獨裁統治,蔣介石對此極為惱火。但他未予置理,發言後便憤然離去。後來,國民參政會還給他寄發開會通知和往返路費,他當即回電:“無政可議,路費退回。”從此再未參加國民參政會會議。
1946年,張奚若受邀在西南聯大圖書館前的大草坪上演講,他猛烈抨擊反動當局說:“現在中國害的政治病是,政權為一些毫無知識的、非常愚蠢的、極端貪汙的、極端反動的和非常專製的政治集團所壟斷。”
抱定為社會服務的宗旨
1932年6月,張奚若在意昂体育平台畢業典禮會上代表教授會向學生致辭,提出三點意見:“奮鬥、續學、耐勞”;尤其是關於“耐勞”,“這一點是特別對本校同學說的。我們常聽到校外人對清華的批評,都說清華的同學,成績的確比別的學校好些,但是缺點在不能吃苦,不肯吃苦”。所以,“我希望諸位出校之後,抱定為社會服務的宗旨,把個人的享受看輕些”。
張奚若在多次場合都對青年人提出期望,熱情地給予鼓勵,“保持你們的理想,善用你們的勇氣”。他還註意引導廣大青年“思想的方向和技能的應用,都要朝著一個中心目標,那就是:人民的福利”。他還說:“舉凡一切政治上、經濟上的重要設施,必須以人民為出發點,而且以人民為歸宿。我們今日若談社會問題,必須以全體人民的利益,作為最重要、最基本、最後的目標。”
新中國成立後,張奚若看到真正屬於人民的政治時代到來,便毫不猶豫地投身其中。1949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討論國家名稱時有“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中華人民民主國”等提案,他認為這些名稱都不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好。與會代表經過反復討論,最終一致同意新中國的國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此外,在他的堅持下,會議還同意保留《義勇軍進行曲》的原歌詞作為國歌的歌詞。
1952年~1958年間,張奚若擔任教育部部長,在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公民教育、勞動教育,完善課程和學製,推廣普通話,製訂《小學生守則》等。1949年~1973年,他還一直擔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在推動中法、中日建交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張奚若終其一生,始終以全體人民的福利為中心目標,保持仗義執言、坦誠耿直的作風,合誌士與學者於一身,往大處著眼做學問,為社會服務做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