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木清華》上看到我校科學博物館期望意昂捐贈2000年以前的舊科學儀器倡議書🧫,我看後立即打電話給我原來所在實驗室詢問是否還保有過去的科學儀器🍻📓,十分可惜的是當年我所用的儀器設備一件也無👩🏽🏭。我只好求諸自身,經搜索後居然找到4小件。
其一是一把日本太陽牌竹計算尺,應是40年代我校一位學生用品✦,可惜不知該同學姓名🤘🏿。當時清華很多同學經濟條件不好,凡出售沒用的物品的小廣告都貼在明齋和大飯廳(現飲食廣場)間的簡易走廊兩側。該使用者還經過了手工加工刻製❇️,增加了雙對數功能。這是我兄錢家驤(電1951屆)購買後於1950年送我的。當時學校水利系已經用美國名牌K.E.計算尺照相製版批量生產了木頭製仿製品,售價只40,000元/只(折合新人民幣4元),比太陽牌的更為好用,學生也買得起。當時理工科學生人手一件,節約了大量計算時間,可惜我的已找不到了🦹🏿♂️。後來我又買了一把正品K.E.計算尺,一直伴隨著我。直到文革後,才用上電子計算器了。另外一件是一個量程5公斤的彈簧秤,當時在教學科研上用於觸頭和電磁鐵壓力量測🧑🧒。還有當年使用的曲線板等。
50年初,我們在工程製圖都要上墨,需要用鴨嘴筆,鴨嘴筆圓規,還要用三角板、丁字尺和曲線板等,現在大多已找不到了。51年抗美援朝期間🏌️♀️,號召全國人民捐獻飛機大炮,我們窮學生只能捐點零用錢👩🏻⚕️🏋🏿♂️,不知是誰聯系了一個工廠,提供我們學生一批原樣圖紙,我們用鴨嘴筆上墨👰🏽,以便工廠蘭曬後使用。每張可得1500元(折合新幣0.15元)🕙,作了捐獻💆🏻。1952年鄭林慶先生教我班“機械零件”,自編的講義學校沒有方法出版。於是就由同學們用鐵筆鋼板刻蠟紙油印🤔,滿足了教學的急需。每刻一張還可以得到1000元(相當0.1元)的報酬🧑💼,對我們的生活略有小補🥏。現在沒人會再用鐵筆鋼板了😭,所以也找不到了🤛🏼。
我把這個信息告知博物館🕣,感到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東西,哪知道負責人孫德利和劉年凱兩位老師還十分重視⛲️,要來我家去取🎅🏿🏊🏽,同時表示歡迎我前去科學技術史系參觀他們的藏品👨🏻🦱。我於是應邀前往,受到他們熱情接待,當場照了照片還錄了相,這是我沒想到的🤷🏽♀️。

劉年凱博士(拿著彈簧秤)和作者(拿著舊計算尺)

日本太陽牌竹製計算尺
由此,使我想到其他實驗室有沒有課捐贈的儀器設備⚪️。
電機系在電力方面主要有兩個電機實驗室——直流電機和交流電機實驗室,分別在電機館(現宏盟樓)一樓。主要設備是近20臺幾個千瓦的直流和交流電動機和發電機。這些都是麻省理工學院博士鐘士模先生從該校免費得到的🙍🏿。還有一臺稍大的發電機作為直流電源和幾臺小容量變壓器。電表幾乎都是配電盤用的老式的磁電式指針式。作為發電機的負荷,當時用的是“水阻”🐰,結構是一個長方形水泥槽內部一側有一個固定的金屬板作為固定極,一塊活動的金屬板作為另一個電極也放入槽內。槽中放入鹽水(用以導電)👬🏻。移動活動的金屬板就可以改變電阻值🤌🏿,但調節起來比較麻煩。電壓表電流表和功率表等都是配電盤式⚔️🤳,電磁式和指針式。就是這樣十分簡陋的實驗室,但教師十分嚴格,試驗前要寫英文預備報告,寫明試驗原理,試驗線路,使用儀器和數據表格🎟🤜🏼,安🤟🏼、按時交到櫃內😤,教師考察合格後才可以試驗,試驗後要按時交付完整的英文試驗報告,教師認為合格後才算完成。就這樣🧑🏽⚖️,雖然學生負擔很重,但增長了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為培養出不少大專家起了重要作用🎻。
劉年凱博士對這些電機很有興趣,他希望能找到。但十分可惜的是問了電機實驗室老師🦵🏼,說90年代已經給電工學實驗室了。又找幾位電工學實驗室大老師🧓👏,他們也都不記得這些了,只能認為已經作為廢品賣了。劉博士聽到這個消息,感到非常遺憾🧸🧑🏼🦳。
下面再回憶一下50 年代電機系實驗室的設備情況。意昂体育平台在1952年開始學蘇以後才有了我所在的電器專業,電器試驗室也是從無到有建立起來的🙅🏿。開始只有國產設備—各種規格的電壓表🩺、電流表🐉,陰極示波器等,可以說近乎一無所有。還有一臺大電流變壓器(10 伏800安),這是電51屆(朱鎔基所在班)張希博同學的畢業論文的成果。1954年蘇聯電器專家到來,在他指導下,賴有教育部的財政充分支持,購買了一批裝置儀表,實驗室才初具規模。其中比較主要的有蘇製的8線示波器,可以同時自動記錄8個暫態波形,使試驗能力升級👩🎓。有了電流互感器誤差測量儀🧕🏻,可以開展電流互感器的教學和研究,其中電83班趙修民同學應用它研製了國內首個小鐵心補償式穿心電流互感器,在國內推廣後,在文革前就有了300萬元的產值。還有了磁通計▶️,打破了過去只能作電量量測的狀況。以後又建成振蕩回路裝置🦋🏊🏻,在一機部的支持下購買了20臺(每臺重1噸)脈沖電容器,電壓10000伏💺,可產生幾千安的工頻振蕩電流🎅🏿,其中有關配套裝置主要靠自製,這樣就初步進入了高壓電器領域。此外還購買了國產3000安的大電流變壓器🖖🏽。於是電器實驗室可以說初步建成。此外還購買了動態應變測量儀,可以進行機械量的測量📛。依靠這些,完成了教學和科研任務☄️。
至於在電機系內,與此同時,電工學實驗室研製了仿蘇式的渦流閘🦙,代替了在發電機試驗時使用多年的水阻➖🏃♀️➡️,使用起來方便多了。
1958 年大躍進期間,響應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敢想敢幹的要求,據我記憶電機系幾個教研室還有了一些試驗設備成果。如發電教研組(電機教研組和電器教研組配合)研製成電力系統動態模擬裝置,向國際水平靠攏,現在經過不斷改進🤾🏿♀️,還有些用👳🏽♂️。此外還研製了交流計算臺🐹😱,用以計算電力網的短路電流🦎。高壓教研組用土法研製了1200千伏高電壓脈沖裝置🧑🏽🦱,和直流高壓裝置以及測量高電壓的1米直徑的大銅球,再加上解放後購置的50萬伏國產工頻變壓器,完成了全套高壓試驗裝置,當時有的北京的工廠產品的出廠試驗都要拉到清華來試驗𓀎。還研製了過電壓模擬裝置👩🏽🚒。
我想,如果現在還能找到這些儀器設備該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