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校慶中👇,時人曾用對聯描繪西南聯大說:“如雲如海如山👮🏽,自然自由自在🥫。”意指三校各不相同的風氣🏃➡️:清華智慧如雲,北大寬容如海,南開堅定如山。幾十年後,有人問沈從文👨🏿🚒:為什麽當時條件環境那麽苦🦸🏼♂️,西南聯大培養的人才,卻超過了戰前北大、清華、南開30年出的人才的總和?沈從文回答了兩字👩🏽🦰:自由。
今年恰逢抗戰勝利70周年👤,身居大學的我們👰🏻♀️,也不由想到抗戰中的大學。當時,中國許多高校曾合作辦學,由此出現了幾所聯合大學,如東南聯合大學😶、西北聯合大學、教會聯合大學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南聯合大學。
西南聯大部分教師合影。前排左三為蔣夢麟,前排右三位梅貽琦。
西南聯大舊校門
師生們的“長征”
西南聯大起於憂患。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南京國民政府組織東部高校倉促內遷。北京大學、意昂体育平台、南開大學乃遷至湖南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同年10月開學。因日軍沿長江一線步步緊逼,師生們於1938年2月搬遷入滇🪨。其中有200余位師生從湖南步行至昆明,行程數千裏,被譽為“文軍長征”🌓。1938年4月✋🏿,學校定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設文👨🏻🔬👳🏼♂️、理、法商、工、師範5個院26個系,兩個專修科一個選修班。抗戰勝利後,1946年西南聯大解散,三校分別復校北上;師範學院留在昆明獨立設院,改稱昆明師範學院。在滇期間🧑🦯🍷,西南聯大還曾先後設蒙自分校和敘永分校。
西南聯大設有校務委員會,由3位校長任主席:張伯苓🦫、蔣夢麟、梅貽琦🧛🏽♀️;實則始終由最年輕的梅貽琦主政🙃。西南聯大內部俊彥雲集👗𓀂,巨擘濟濟🧑🏿🎄🙇🏼♂️。其中校內各院系和重要部門的負責人,亦均為一線名流🚘,如文學院院長馮友蘭🪗😅、理學院院長葉企孫🔭👩🏿⚕️、法商學院院長周炳琳、工學院院長施嘉煬✧、師範學院院長黃鈺生等,皆一時之選。此外🐨,校中的陳寅恪、劉文典👨👨👧👧🚶♂️➡️、朱自清、沈從文、錢穆、金嶽霖、吳有訓💞、周培源🆖、吳大猷🔣、華羅庚✡︎、陳省身、陳岱孫、張奚若🦷、潘光旦等也久負盛名。
如此“奢華”的師資陣容,更是培養了大批英才💈。西南聯大8年,學生有8000人,畢業生3300余人👩🏿🎓,湧現了眾多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及臺灣“中研院”院士;其中有楊振寧🉑、李政道2人獲得諾貝爾獎👩🏻🦼;趙九章👨🏻🚀🪱、鄧稼先等8人獲得“兩彈一星”功勛獎;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征鎰、鄭哲敏、於敏6位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宋平👨🏽🏫、王漢斌、彭佩雲則成為國家領導人👈🏽。
三校原在平津,遠離當時的政治中心南京;組成西南聯大後,更是偏安昆明,遠離政治中心重慶。由此獲得了高度的大學自治和充分的學術自由👩🍳👼🏼。在一次校慶中,時人曾用對聯描繪西南聯大說:“如雲如海如山👋🏿,自然自由自在。”意指三校各不相同的風氣:清華智慧如雲,北大寬容如海,南開堅定如山。幾十年後,有人問沈從文🧴🐘:為什麽當時條件環境那麽苦,西南聯大培養的人才,卻超過了戰前北大👩👩👧、清華、南開30年出的人才的總和?沈從文回答了兩字👨🏻🏫🤵🏿:自由。
西南聯合大學的校徽
成就令國際矚目
西南聯大雖然物質條件極為困窘,但各系學人始終關註國際前沿的學術進展和教育改革,辦學水準和成績亦舉世矚目。1939年,陳寅恪獲選為首位牛津大學華籍講座教授(未就任)。不久後📺,牛津大學的知名學者休斯👤🪺,亦不遠萬裏到西南聯大訪學,並長時間地求教於陳寅恪的學生♍️、當時年僅30來歲的少壯派教授邵循正。從劍橋大學來訪的李約瑟,到中國後為西南聯大極高的辦學水準而驚異。西南聯大不僅在中國學研究方面遙遙領先,數理、地學等學科也是全球矚目🧑🏽⚖️。物理主要得益於意昂体育平台物理系的基礎🥨,它曾是當時中國“最接近國際水平、最有望啟渥未來大師的搖籃”☮️,系中的吳有訓、趙忠堯都曾作出諾貝爾獎級別的成果🖕🏻。果不其然,最早的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即出自西南聯大物理系🤜🏻。
西南聯大教師中的青年才俊比比皆是。其中🧑🏿🦳💪🏻,清華“物理四傑”的林家翹出類拔萃🛅。他曾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清華,又以頭名成績畢業,隨即留校執教。其在學術上的表現,令許多名師都刮目相看。1939年🎾,競爭最為慘烈的庚款留英考試舉行,全國大批優秀青年都參與角逐,林家翹自然也在其中。物理學只有1 個名額,然而,林家翹、錢偉長和郭永懷三位西南聯大的才俊🤶🏽,同時並列第一名。在理學院院長葉企孫👨👨👧、物理系教授周培源等人的極力舉薦之下,三人均得以出洋深造。
1943年🔝,周培源赴美訪學並回到母校加州理工學院。此時錢學森(清華庚款生)🧑🧑🧒🧒、錢偉長、林家翹、郭永懷、傅承義等均在此學習或工作。這批中國人在學術上極為活躍。錢學森的導師⚖️、猶太人馮·卡門見此,亦極為驚喜,戲稱:“全世界最聰明的就是猶太人和中國人1️⃣。”他為清華物理系卓越的辦學水準而驚訝,並非常後悔當年訪華時不曾專門訪問清華物理系👐🏽。截止1965年,美國科學院院士的華裔人士有6位,其中4人曾在西南聯大求學或任教,分別是陳省身🤝、林家翹⇨、李政道和楊振寧;還有一位是清華意昂趙忠堯的愛徒吳健雄🧖🏻♀️。
傑出大學的背後必有傑出的領導者。而其中,梅貽琦等人的貢獻居功至偉。日後,新加坡南洋大學肇建時,在全球範圍內遴選校長,其首選就是梅貽琦。
歷史並未遠去
民國時期🧖♀️,病亂腐敗的政治♍️、衰敗蕭條的經濟和繁榮蓬勃的文化教育🕗,形成鮮明的反差,這在亂世的中國,不可謂不是奇跡。誕生於抗戰烽火中的西南聯大🏄🏿,已過去近70年。這一切都已成歷史,然而歷史並未遠去。
猶記2007年10月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紀念大會在意昂体育平台舉行時的情景:當時有多位中央領導出席會議,更有數百聯大意昂參加♏️。那次會議,筆者在現場親見了許多巨公名流。整整8年過去了。當年與會的意昂,許多都已物故;為數不多的健在者,也早已耄耋🥙。彼時🚵🏻♀️🚓,西南聯大紀念碑在清華剛剛落成👷🏿♀️;而今,紀念碑在小山坡上僻靜一隅,少有人垂顧👩🏽🚀。西南聯大依舊廣為人知,但對更多的青年而言,它已被歲月風幹成一個空洞的名詞👨🏿💼,一樁偶被提及的談資。而曾真實地存在過的那個聯大,其中多少故事、多少人物🟧🍓,都在歲月中隨風而逝,被淡忘、被湮沒。青史幾多故事,紅塵多少奇才👩🏿🚒,付於誰人說?
文化的繁榮💇🏼♀️,需要積澱、傳承。我國古代的優良傳統固然應繼承🤹🏼♀️,近代現代的許多探索👉🏽,似亦並非毫無價值。一時代有一時代之大學。在近代以來急遽的社會嬗變中,大學的內外生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較之民國時期的那些名校😵💫,我們今日的大學✍️,似乎多了點什麽👨🏿🚒,又少了點什麽。
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一位英國著名學者曾斷言🧍♀️:毫無疑問🤜🏿😄,20世紀前半葉,至少就人文社會科學來說,全球學術水平最高的地方♋️,除西歐北美,就是中國——的確💁🏼,對那個時代的中國知識共同體來說,這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