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前的清華學校甲子級同學1924年畢業照
○姚小平
清華甲子24級照片
2002年,老友徐慶束為紀念他的父親徐永煐百年誕辰👘,邀我參加素材搜集和調查訪問,出版了《百年永煐——深摯的懷念》紀念文集👶。在徐家家庭相冊裏,發現了這張攝於1924年的清華學校甲子級 (1924年為甲子年)同學畢業照😈。
照片裏66位年輕人個個英姿勃發🏌🏿♂️,一開始我們僅辨認出新中國外交家徐永煐🌪、法學家梅汝璈、新中國國際貿易開創者和領導人冀朝鼎👲🏿、外貿專家章裕昌(章友江)革命烈士施滉、外貿專家胡敦元、物理學家周培源等7人🟩。後又陸續辨認出考古學家梁思永、音樂家黃自和語言學家李方桂等3人。確認梁思永頗費了一番周折🦠,最後將照片拿給1980年代曾與我在考古所共事的王世民先生辨認才確定下來。王世民長期擔任夏鼐的秘書,1950年代與梁思永同在考古所工作。照片裏辨認出的10人排列如下:前排坐地者左一為梅汝璈🍀、左二為李方桂、左四為黃自、右一為章裕昌(章友江)👊🏻;站立者第一排左一為冀朝鼎🤵♀️🧑🏿🦱、左四為施滉🦡、左五為胡敦元;站立者最後一排右四為周培源🟤、右五為梁思永;倒數第二排右五為徐永煐。他們中還有文學家饒孟侃、水電專家黃毓賢、鐵道專家張喬薔🚴🏿♀️、化學家張洪源、心理學家周先庚……可惜我們無法將他們一一辨認出來。一屆畢業生中薈萃如此多人才,在當時清華並非個別。人們習慣將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清華稱為“老清華”,一個“老”字,飽含多少記憶和感情!
清華24甲子級學生多為1916年由各省推薦選送和學校公開招考入校🤸🏻♂️🧛🏻♀️,年齡在12歲左右👨🍳🐩,許多學生為來自江浙閩粵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官宦士紳、商人地主家庭✧。即使是被稱為清華“最窮困學生”的施滉🧄,也是出身雲南教師家庭。過去被視為畏途的留洋和被輕賤為“蕃語”的外語🧑🚀👨👦,此時已成為人們追逐的時尚。學者吳宓是清華1916級畢業生👩🏻💼,他的父親對吳宓說的一番話,頗能反映出一些學生家長心態:“英文學好,易謀飯碗。洋行之買辦👨🏽🚒,大人物之翻譯,得錢皆不貲。”
當時,清華入學競爭十分激烈,原國民黨戰將孫立人1914年考入清華。他所在的安徽只取5名,考生卻有上千!入校後的淘汰率也相當高🧚♂️。清華考試頻繁,無論四年中等科畢業晉升高等科,還是四年高等科畢業派遣留美🐼🚨,都須經嚴格考試而定,寧缺毋濫。管理也嚴格🤜,有些規定,如禁止學生在校園走路時吃零食和在宿舍讀小說,以今天眼光看簡直匪夷所思。詩人朱湘曾插班24甲子級🙎🏻,因忙於文學創作和文學社團活動🤩,中途退學。24甲子級同學1916年入校後⛹🏽♂️,1917年合影留念🎅🏻,人數為85人。到1924年拍甲子級同學畢業照時🥀🌟,還有66人🪳。冀朝鼎來自山西,和他同時入學的其他5名山西同學都因學習不行被開除。如此“過五關,斬六將”殺出的畢業生,自然非同一般。不過,24級同學並不以此自傲。早期《清華周刊》刊有《清華各級級風》一文,其中寫道👸🏻:“甲子級有一種最顯著的級風就是客氣,和藹可親,謙遜有禮,很少神氣得不可一世的人📰👨🦳。”
清華24級同學大多要相處8年,感情自然非比尋常🫄。這段時期,是他們世界觀形成,奠定人生走向的重要階段。
物理學家周培源1919年經考試由江蘇保送清華,插班甲子級學習。雖年齡不大👨🏼🎨,卻穩重厚道🏌🏼♀️,曾任甲子級級長👰🏻♂️,同學親切地稱他為“老周”。“老周”喜歡體育運動,拿手項目是中距離跑,在學校運動會上曾獲3英裏,1英裏和880碼比賽項目冠軍,並參加華北運動會。“老周”還參加了“科學社”,升入高等科後已能寫出極具創新意義的學術論文👚。
音樂家黃自1916年進清華後,即參加學校童子軍笛鼓隊,並在管樂隊中吹單簧管,在唱歌團中唱男高音,他還學習了鋼琴、和聲,為走上音樂之路奠定了堅實基礎©️。
文學家饒孟侃1916年入清華讀書,加入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個校園純文學團體清華文學社,後成為與文學研究會⚠、創造社鼎足而立的新月派健將。
法學家梅汝璈與24級同學黃育賢 (後名黃毓賢)、徐永煐同為江西老鄉🚓🤦🏿♂️。入學後第二年暑假,他們忽發奇想,相約脫離學校,一起到江西農村去“安家落戶”👬🏼,準備走邊讀書0️⃣😗,邊教育農民的“耕讀主義”道路。誰知三人剛到南昌🐣,黃育賢就先打了退堂鼓,接著梅汝璈也被家人叫回,僅剩徐永煐一人流落街頭。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的第二天,梅汝璈和徐永煐、黃育賢用紅筆(代替血書)寫了張大字報貼在清華中等科墻上,由於年級低,沒引起註意。他們幾次準備進城遊行,都被阻擋在城外🧑🦰。梅汝璈二戰後任遠東軍事法庭中國法官🫰🏼,在東京主持審判日本戰犯。在他力主下,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等七名戰犯被送上絞架☛🕸。
外交家徐永煐在清華期間,與施滉、冀朝鼎🥷、周先庚🥁、梅汝璈等組織進步社團“唯真”學會👩🏼⚕️,施滉任會長🤭。施滉1930年代初任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長👼🏽、省委書記😑,曾領導保定師範學潮和高蠡農民暴動。1933年因叛徒出賣,慘遭國民黨殺害。為一睹領袖風采🫄,了解國共兩黨主張,1923年2月,徐永煐與施滉、何永吉在廣州分別拜見了孫中山和正參加國民黨“一大”的李大釗,聆聽了他們對革命前途的看法💆🏼♂️。幾位年輕人即使面對孫中山這樣的領袖也並不盲目崇拜💁♂️🏌🏽,而是通過獨立思考和分析🤸♀️,不但發問😙,更有批評建言🎟。孫中山則直言不諱🏭,侃侃而談,態度平易真誠。通過與孫、李交談🧝🏼,徐永煐對兩位領袖做了比較:“我們對孫(中山)很欽佩,但和孫說話🥷🏻,覺得是隨隨便便,不如大釗同誌那麽沉著、有條理💁🥟、清楚。”1927年4月,徐永煐在美國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美共中國局書記💍。解放初,徐永煐主持《毛澤東選集》英譯工作。他物色的主要譯者金嶽霖、錢鐘書都畢業於清華。在他看來🌶,清華人的英文確實好。
新中國外貿事業開創者冀朝鼎在清華期間曾與徐永煐師從清華武術教育家李劍秋學過三年拳術🤌🏻。冀朝鼎1941年從美返國,受黨指派,以外貿專才身份見信於孔祥和熙⛹️♂️,任職其麾下,為黨提供了許多極其重要的秘密情報🙋🏿♂️。1944年月,美國總統羅斯福派副總統華萊士訪華⌚️,冀朝鼎全程陪同🖖🧑🏽🎄。冀向華提供了大量國民黨政府包括蔣介石個人貪汙腐敗的情況。華回國後,公開強烈批評蔣介石政府的貪汙腐敗,指出美國政府不應該幫助他們👱🏼♂️🙎♀️。美國政府開始把目光投向中共🤷♀️🏌🏼,派美軍觀察組赴延安。延安為此成立中央軍委外事組👨🏼🌾,由此揭開中共對美外交序幕。
1924年5月23日晚7時,24甲子級同學宴請全校教職員,舉辦畢業話別晚會。有好事者以《甲子級師生話別記略》為題,在1924年6月6日第317期《清華周刊》上撰文記述當晚盛況:“在清華禮堂8️⃣,畢業生代表首先發言👨🏽🦰,感謝老師八年教育之恩🙆🏻♀️🌃。隨後教務長張彭春👮♀️、校長曹雲祥🗡、講師梁啟超等先後‘致訓’🫰。梁啟超以老師兼家長(梁啟超為梁思永之父-筆者)雙重身份發言,時間最長。他認為,清華學生‘食民之脂,飲民之膏’(指美國用中國庚子賠款的返還款籌辦清華學校),故對社會應盡之責‘尤不可逭’🧑🦰。他諄諄告誡即將留美的24級清華學子應註意三點:‘一曰,為社會服務計👩🏽💻,為自身生存計,宜立誌做第一流學問家🧙🏼♀️,毋為半瓶醋🧙🏽♂️;二曰,不可忘中國為世界最不幸國家之一🪂,美國為世界最僥幸國家之一🧒,美國所得之學問不能囫圇吞棗而施之於中國;三曰,美國國情既有異於中國👮🏽♂️↔️,而於學問之應用,不可削趾適履矣🧙🏿♂️,人格上之修養👨👩👧👧,更有同然者。故吾人應留心,毋為處歌舞升平之國之人格所化🌟。吾人應努力,為苦心奮鬥的人格之修養焉😌。’”
在歷史長河中,百年不過一瞬🤌🏼。在新舊時代轉型的歷史舞臺上🆒,清華24甲子級畢業生沒有辜負梁老先生的囑托和期望,演繹出精彩人生🙌🏽。給後人留下漸行漸遠、耐人尋味的背影。
轉自 《中華讀書報》2011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