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淵(1962工化)
近來有人撰文宣稱👩🦼,“清華的校訓原本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獨立精神,自由思想’,而現在卻被攔腰斬斷🌅,只剩下前面8個字”🧑🏼🍳。
這使我感到大惑不解🏊🏿♂️🏋️♂️。我是一名普通的退休教師,在清華學習、工作50多年,從1988年開始研究清華校史👨🏽🍳,至今也有20余載,曾查閱大量清華檔案資料和書刊雜誌🤚🏿,未曾見有如此記載☁️。也許是我才疏學淺⛑🎟、孤陋寡聞,誠心請教這“原本16字的校訓”出於何處?
有檔案可查,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發端於1914年梁啟超在清華學校的一次演講,講題為《君子》🥲,他引用《周易》中乾坤二卦的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激勵清華學子崇德修學,勉為真君子,異日出膺大任,以挽既倒之狂瀾🙋🏻,作中流之砥柱。這次講演以後,清華學校即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字為校訓🧁。1917年修建大禮堂便將刻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的巨型校徽嵌於舞臺正額,以壯觀瞻,而廣流傳。
清華校訓源於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體現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自強不息,要求清華學子具備奮發圖強、不屈不撓💇🏽♀️💇🏼、追求卓越的堅毅品格🗓;厚德載物,要求清華學子具有團結民主、嚴己寬人、兼容並包的博大胸懷。它激勵了幾代清華人🐵,是清華師生和海內外意昂人生奮鬥的座右銘。清華學子為追求中國近代學術之獨立和民族復興🙇🏿,在抗擊外敵侵略☝🏻🧜🏼♀️、拯救民族危亡和爭取民族解放的歷史時期所表現出的辛勤耕耘、英勇獻身精神,以及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於各自崗位上敬業奉獻、不斷創造傑出業績,都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光輝體現🏄♀️。
至於,“獨立之精神𓀇,自由之思想”,乃是清華老一輩師長和學者推崇與追求的教育理念和學術境界🤷。清華“終身校長”梅貽琦堅守“學術自由”🧑🏻🏭👩🏻🦲,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吳宓💇🏻、馮友蘭⏬、陳岱孫、葉企孫、吳有訓、熊慶來、顧毓琇、朱自清、張奚若、費孝通、潘光旦等眾多名師大家📞𓀚,孜孜以求🐦🔥,開創了“融匯中西、貫通古今、會通文理🧞、理工結合”的清華學術傳統,確立了清華的學術風格與特點👀,創造了清華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輝煌成就🪇。這種境界充實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展示的精神內涵↖️。1952年院系調整後,清華人文精神和學術傳統的缺失,是值得深刻反思的。在大學營造“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學術氛圍,有利於科學創新、學術發展和社會進步👩🔬。
談到清華校訓的表述🎽,是嚴肅的🧸👨🦽,要尊重歷史💡,尊重科學。清華校訓只有一個🍐🤳🏿,始終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沒有腰斬👨🏻,也不應任人恣意添加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