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百年清華記憶】早期清華的校園文化

2009-10-26 |

●校史研究室 韋慶媛

■ 歷史篇

  清華學校提倡培養學生“德、智🚴‍♀️、體三育並重”,學生課余文化生活非常豐富🍽,各種文藝社團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這些文藝社團的活動帶動了校園文化生活的豐富,激發了學生思想的活躍,也培養出了一批專門人才👨🏽‍💼👃🏿。

  早在清華建校之初,各年級學生就組建了級會🧑🏻‍🎓,1911年建立了 “英文文學會”,1912~1913年,出現了 “基督教青年會”、“達德勵誌會”😁、“唱歌團”、“達德學會”🚣🏼、“攝影團”等🧑🏿‍🦱。1914年以後,更湧現了“科學會”、“文友社”、“物理研究會”、“文學會”、“辭社”、“遊藝社”🤾、“銅樂隊”、“童子軍軍樂隊”👈🏻、“國際考察會”等👵🏼💅🏽。以後又不斷有新的社團出現,其中有 “美術社”⚖️👩‍💼、“二十社”、“ 社”、“辭令研究會”、“國語演說辯論會”💂🏿‍♀️、“英語演說辯論會”👩🏻‍🦰、“得而他社”(DeltaSociety)👫、“演說會”🧖🏼‍♂️、“演說辯論組”、“戲劇社”🖇、“雅致社”👨🏼‍🦱、“菊社”🙇🏼‍♂️、“小說研究社”、“清華文學社”等,至20世紀30年代,校內文藝社團已達幾十個。

  文學

  清華早期校園文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肇始期、革新期、振興期。

  五四運動以前為肇始期👩🏿‍🎤。這一時期,多數學生一心苦讀🐘,到外國學習多選擇實業學科、政法工商等⚖️🍿,校園文學氣氛並不十分活躍🦸。校內漸漸出現了《清華周刊》💆🏿‍♀️♚、《清華學報》📋、《清華年報》等刊物𓀁,代表人物有洪深🧑🏽‍🦱、吳宓💷、聞一多等😓,他們在校刊開設專欄,如洪深專欄“課余漫筆”、吳宓專欄“余生隨筆”、聞一多專欄“二月廬漫紀”。

  五四運動以後,新文化運動興起,文化領域內進行了一場深刻的革命🪵,清華文壇進入革新期。這一時期學生中人才輩出,校園文學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重要的變化🧙🏽‍♂️。192018😗,清華學生會將 “新聞科”改為 “出版委員會”,《清華周刊》開始以白話文為主要體裁,以聞一多、梁實秋🧒🏻、顧毓琇☝🏽、謝文炳等新秀為代表,撰寫了大量新詩😍、白話散文等,使清華校刊令人耳目一新🦸🏻‍♂️。19201211,由1923級的梁實秋、顧毓琇、翟桓、張忠紱、吳文藻、齊學啟等人成立了 “小說研究社”。不久由聞一多提議🧖🏿❔,於19211120成立了在清華文學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清華文學社”。

  在聞一多👨🏼‍🦰、梁實秋等人之後,湧現出朱湘、孫銘傳🍕、饒孟侃、陳銓、湯世恩等。朱湘專攻文學🧔🏻‍♀️,孫銘傳專治詩,饒孟侃有敏才,詩歌🤦🏿‍♀️、散文都甚為可觀;而陳銓的舊文學較有功底,思想深刻🚞,文字老練❣️,多著長篇小說🧟‍♂️。其後,又出現了羅正晫🧏🏿、羅懋德、水天同、龍程芙🫕、柳無忌、張蔭麟等人🐦‍⬛。羅正晫專攻小說👩🏿‍🦳,羅懋德是詩人🧑🏻‍🦼,水天同著作舊小說💅,龍程芙為詩文皆有,張蔭麟則專事考證及整理之工作🚵🏼‍♀️;柳無忌為詩人柳亞子之子,家學功底甚厚。

  到20世紀20年代中期,《清華周刊》上的《文藝增刊》改名為《清華文藝》,19259月印行第一卷第一號,清華文壇有了自己的園地🙆🏻‍♂️🙇‍♀️。19257月朱自清來到清華任教,給清華文壇註入了新的活力🫕。以清華荷塘為背景的散文 《荷塘月色》,很快為人們廣泛熟知,至今仍為中小學生必學的課文。朱自清、楊振聲等一批優秀教師也加入到清華校園文學領域中來,先後擔任學生社團的導師或顧問。

  1928年以後進入振興期🦄,成立了清華中國文學會,創辦《文學月刊》,組建了文學組織“晨星社”等,其間代表人物有李健吾👷🏽、李惟遠、曹寶華🕵🏻‍♀️、郝禦風、霍士休等。1926年著名文學史家浦江清來清華任教,192810月著名古典文學家俞平伯來清華任教,清華文壇出現了一派繁榮景象💅🏿。在清華校園文學沃土中湧現出的這一批又一批新人,日後都成為中國文壇上的大家。

  戲劇

  清華雖是留美預備學校🙅🏽‍♂️,受西方思想影響很深,但同時校園中也蘊含著悠久的中華文化傳統,中西文化薈萃在這裏和諧共生。這是20世紀初期清華的特色,其明顯表現在新、舊戲劇共存校園中。

  早在1914年,清華年刊上就出現了京劇 《楊貴妃》的彩排劇照。20世紀20年代以後,校園內出現了一些專門研究和演唱京戲🕵️‍♀️、昆曲的團體,如“雲卿社”👩🏽‍🎓、“舊劇研究社”、“北光劇社”👨‍🦯‍➡️、“菊社”、“古音社”等👚。1926年成立的“菊社”,曾於建校15周年慶祝會上演出《捉放曹》🛍、《坐宮》🧙🏽‍♀️👩‍🏫、《黃鶴樓》等🐜,由校長曹雲祥親自主持開幕儀式,全校教職員、學生和家屬觀看非常踴躍🦸🏽‍♀️🌬。

  在推崇舊劇的同時⛷,新劇在這一時期相當活躍🧝🏿‍♂️。中國的話劇演出活動最早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學生演劇🚢🥤。首先是一些教會學校的學生在聖誕節等宗教節日演出一些宗教故事劇👧🏻,後來逐漸走入社會。這些戲由於基本取消了傳統戲劇裏的歌唱🏌🏿,而代之以較口語化的語言🚴🏽‍♀️,演出的也都是一些現代生活內容的故事,在服裝和表演風格方面較明顯地改變了傳統戲劇那種強烈的虛擬化的特征,而更接近於生活🤌🏽。所以當時的人們稱之為“新劇”或“文明戲”,以區別於傳統的“舊劇”⏩。

  清華學生演劇活動始於建校之初。這是因為留美預備學校的學生是由各省推選而來的👮🏽‍♀️。那時各地交流較少,學生年齡尚小,有些學生從未離開過家鄉👨🏿‍🍼,對家鄉以外的語言既聽不懂、也不會說🕍👨🏿‍🎤。到了清華,日常的“官話”使許多學生感到聽🤴🏼、說很困難,因此演說、演劇就成為最好的練習語言的途徑𓀝🥘。學生參加演劇活動非常踴躍,每年都舉行話劇比賽;張彭春來校任教務長之後🖖🏼👳🏻,更推進了演劇活動的開展。據不完全統計,從1911年到1921年,全校共編演了上百臺新戲,其中突出的代表人物是洪深和聞一多等人。

洪深

聞一多

  洪深1912~1916年在清華學習的4年中🛢🏮,凡是學校演戲時,差不多每場都有他參加。他又是一位編劇能手,當時演出的戲劇,十有八九都是出自於他手🧑🏽‍🎄。在洪深離校後🫷🏼,聞一多成為校園戲劇活動的中心人物🫃🏽,他幾乎在每部戲裏都擔任角色🪴,演出效果極佳。19191月下旬🧘🏽,“清華文藝社”改組為“新劇社”,專門編演新劇,聞一多🦏、吳澤霖曾分別擔任過編演部總經理、庶務部總經理🤖。192111月,校內幾個文藝團體合並,成立“清華文學社”,新劇社並入後改為戲劇組。1922~1923年,聞一多等離校後♞,校內戲劇活動曾一度蕭條,直到20年代後期,教授中的張彭春、楊振聲,學生中的李健吾、陳銓、萬家寶(曹禺)等振興了戲劇🙆🏻,清華戲劇又活躍起來。清華新、舊劇的演唱與研究🤵‍♂️、寬松的生存環境,推動了校內戲劇的活躍,使戲劇成為洪深、曹禺等一生的選擇。

  音樂

  建校初期,校園內就成立了業余音樂社團———“唱歌團”,最初分為中等科和高等科兩部分🤸🏽‍♂️,中等科有社員15人,高等科22人🧔🏻‍♀️,均由美籍教師施麗小姐指導。唱歌團成立後🙆‍♀️,每年都定期在大禮堂舉行音樂會👏🏞,有時還到校外去演唱👨🏿‍🦳。後來很多教職員及其夫人也參加演出🧙🏽‍♂️。

  清華改辦大學後,學校設立音樂部,分為西樂和中樂兩部分♡🪱,聘請俄籍教師托諾夫任提琴導師🤞🏻,德籍教師古普克任鋼琴指導,聘請中國古典戲曲和音樂大師溥侗擔任中樂的講授和指導👊🏼。在新年、春節及校慶日🤞🏿,學校舉辦各種形式的音樂會或演唱會,有時是西式的,有時是中式的,有時則是“中西合璧”的,經常演奏中外名曲。

  這樣的文化環境🍛,影響了年幼的學生,學生們的音樂修養得以大大提升。他們之中的一些人,如建校之初的趙元任、湯藹林🐾、王瑞嫻🚣🏻‍♂️、周淑安,20世紀20年代的顧岱毓🌰、應尚能🤶🏿、黃自等🪐,後來都成為很有成就的音樂理論家、表演家等🧕🏼。

趙元任

  趙元任1910年考取清華留美生,入美國康奈爾大學主修數學,1914年獲理學學士學位,1918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0年回國任清華學校心理學及物理學教授。1921年再入哈佛大學研習語音學,19256月應聘到清華國學院任導師,成為清華國學院著名的四大導師之一。趙元任學識淵博,藝術造詣很深。母親擅昆曲,父親擅奏笛,他從小受到民族音樂的薰陶🧚🏿‍♀️,少年時學習鋼琴,在美國留學時曾選修作曲和聲樂🧖‍♂️,並廣泛涉獵西歐古典音樂和現代音樂。五四運動以後陸續譜寫了約100多首作品🫛,他的很多作品具有鮮明的愛國思想與民主傾向🪇,在藝術上勇於創新。如歌曲 《賣布謠》、《勞動歌》、《教我如何不想他》➾、《上山》、《聽雨》、《嗚呼三月一十八》🧗🏻、《也是微雲》😖、《西洋鏡歌》、《老天爺》,以及合唱曲《海韻》等流傳至今。

黃自

  黃自1916年考入清華學校,是中國近現代作曲家👨‍🚀、音樂理論家與教育家🥬🧢。在校讀書時,參加學校鼓笛隊演奏單簧管,在合唱隊中唱男高音聲部。1924年赴美國俄亥俄州歐柏林學院學習心理學、音樂理論和作曲,1926年獲心理學學士學位。後入耶魯大學音樂學院學習🧑🏽‍🚀,1929年獲音樂學士學位😹,畢業作品為交響序曲《懷舊》🤽🏿。19296月黃自回到上海,先後在滬江大學、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等任教🚴🏼‍♀️,主編 《音樂雜誌》等,抗戰時期創作的《抗敵歌》、《旗正飄飄》等流傳很廣,著有音樂理論著作等。

■ 往事篇

往事如煙憶韶華

  數人弱一個 叫我如何不想他

  1936年,趙元任在百代公司灌錄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唱片💕,以後近半個世紀以來一直膾炙人口🧑🏼‍🚀🧑🏼‍🚒,深受人們的喜愛🏋🏼‍♀️。1981年趙元任重返北京訪問時,多次被邀請唱這首歌。一次,在唱完這首歌後🦂,人們向他提問⚒🚣🏽‍♀️:這是不是一首愛情歌曲?其中的“他”究竟是誰?趙老回答說:“‘他’字可以是男的🤷🏻‍♂️,也可以是女的🤷🏿‍♂️🙋‍♀️,也可以是指男女之外的其它事物🧑🏻‍⚖️。這個詞代表一切心愛的他、她👱、它。”這首歌詞的作者是劉半農,趙老說當年劉半農先生是在英國倫敦寫的歌詞👳🏻,“蘊含著他思念祖國和懷舊之情”💁🏻‍♂️🧘🏿‍♀️。

  趙元任還向大家講了一段有關這首歌曲的趣聞♍️🚶🏻‍♀️。這首歌曲在當時的社會上很流行,有個年輕人很想一睹歌詞作者的風采🍋‍🟩🪖,想知道劉半農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有一天👨‍🦽,劉半農到趙元任家裏小坐喝茶🦶🏼,剛好這位年輕人亦在座。趙元任夫婦即向年輕人介紹說:“這位就是《教我如何不想他》的詞作者。”年輕人大出意外,脫口而出🧡🏟:“原來他是個老頭啊!”大家大笑不止。劉半農回家後,曾寫了一首打油詩:

  “教我如何不想他🚶‍♀️,請進門來喝杯茶🧑🏿‍🔬,原來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

  趙元任從20年代到30年代初所譜寫歌曲的歌詞☝️,大部分系劉半農所作。劉半農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劉半農與趙元任的交往,初次相見是在1924年的法國,從此兩人成為至交,合作近10年。當1934年劉半農因病逝世時🏊‍♂️🫄,趙老曾深情地寫一挽聯:

  “十載唱雙簧,無詞今後難成曲;數人弱一個👏🏻,叫我如何不想他!”  

  洪深與《羅賓漢》

《羅賓漢》劇照(中立白衣俠士為洪深扮演的羅賓漢🔡,地點在清華校園內聞亭附近)

  1912年秋,12歲的洪深考入清華學校,編入1916(丙辰)級。他雖然偏重於讀“實科”,卻對文藝與辭令有廣泛的興趣,不但經常在校內刊物上發表各種題材的文章、評論和小說🧑🏿‍🔧,而且還與聞一多🏄🏽、陳達等一起組織“國學研究會”,並先後擔任過校刊編輯、年報經理等,但他特殊的愛好是戲劇。在校4年期間,他喜歡“粉墨登場”🕸,曾多次參加“新戲”演出🚶‍➡️,由此奠定了他終身從事戲劇事業的基礎。

  那時清華學校的戲劇活動十分活躍,每學期都要舉行戲劇比賽。在這些演出中👨‍🦼‍➡️,洪深不僅展示了表演才華👩‍🔧,而且經常承擔編劇任務🧕。據他回憶🚴🏿‍♀️:“記得我從前在清華讀書的時候🧗🏻‍♂️,凡是學校裏演戲,除了是特別團體為某年級的級會不容外人參加的以外🐦‍⬛,差不多每次有我的份;我又很高興編劇🆑,在清華四年➜,校中所演的戲😗,十有八九🧑🏿‍🎄,出於我手,雖然所編的只是一張沒有對話的幕表🏮。”

  在編劇過程中,年輕的洪深已經表現出了創新的精神🤚🏽。1914年,他改譯並組織演出英國名劇《羅賓漢》。

  在演出《羅賓漢》話劇中,洪深自飾主角俠客羅賓漢🔬,周金臺飾演小約翰王子👸🏿,其他還有陳俊、張可治等19位演員參加演出。因為該劇很多情節都發生在森林裏,單靠舞臺布景不足以取得理想效果🟰,為了再現逼真的場景,他大膽把“劇場”移至室外♧,在校園內丘陵樹木密集的地方(今聞亭附近)演出(類似現今流行的情景戲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深得師生的贊賞。191462的《清華周刊》這樣報道:“聞該劇系本英國古代遊俠扶弱救貧之事跡而作🚟,演唱時宜藉山林溪澤之景以生情,景逼真之妙🤏🏽,故該級已定本校大鐘西南之隙地為劇場,戶外演劇在本校實破題兒第一次也♻👩‍👧。”這是洪深早期從事戲劇演出的重要實踐活動,也為他後來成為中國話劇的開拓者奠定了基石。

轉自 清華新聞網 2009年9月8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