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誌宏(1963級 水利)
2006年2月,我告別了38年的工作生涯🥷,光榮退休🦸♀️。回首38年,我全過程參加了一個常規電站和兩個核電站的建設和運行,參加了一個國外核電站的調試工作🏗。其間雖然有過遺憾,有過失誤,有過曲折🚷👩🏼🎤,但始終投身於自己熱愛的事業🐜,此生雖然平凡🧗🏿♂️🧜🏻,卻不平庸。
1963年9月,17歲的我懷著工程師的憧憬跨入了“美麗的清華園——紅色工程師的搖籃”,在這魂牽夢縈的科學殿堂,我接受了德智體方面嚴格的培訓,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學到了科學的辯證思想🤽♂️🗜,對我的人生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1968年12月畢業😲🪼,我和23名同學分配到東北一水電工地,後來我就留在了這長白山余脈的地下電廠工作🧑🏽✈️。
在東北頭兩年我在工地一線班組勞動鍛煉,絕大多數工人師傅是純樸而友好的♧🙋🏽。但生活環境、工作條件、政治氛圍都欠佳,我有過迷茫,有過苦悶👪,卻沒有沉淪👨🏿✈️,心中有一個信念:“天生我材必有用”,“長風破浪會有時”👨🏿🍳。因此沒有放棄對知識和文化的追求,還利用各種機會在業余時間學習英語。默默地積蓄力量,等待時機。1971年底🧑🏻🏫,國家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我被安排到新建的電廠從事技術工作。
我在這個處於崇山峻嶺、生活條件極度艱苦的地方🦛,埋頭苦幹、默默奉獻到1985年。在東北的十八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一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成長為東北電力系統小有名氣的“電氣調速”專家,兄弟電廠也曾邀請我去幫助“會診”設備的技術難題。我還結合自己工作實踐撰寫和翻譯了多篇專業論文,多次參加電力部和東北電管局的學術會議,並獲獎。
天道酬勤,機緣巧合🆕,我於1985年底作為電力部的技術骨幹調到核工業部,參加核電建設。然而一種水電情結常懷心間,雖然還是搞電,但已不在一個部。管理風格、人事關系是全新的。對電力部門的老領導🔙、老同學、老同事,我始終懷有一種親切的眷戀🦞,像出嫁的女兒依戀娘家一樣的感情😅,難以割舍👏🏽。
走出長白山‼️,來到杭州灣🧑🔧,頓時給人海闊天空的感覺🏌️。在秦山核電廠,我參加了生產準備和電氣的中間交工驗收、故障處理👩🌾、設備整治、規程編製🙇🏼♂️,參加並網前後的主要電氣試驗,為中國核電事業零的突破盡了自己一分力量。
1994年-1998年我以專家身份參加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廠的前期調試準備和現場調試工作🚃。為重點援外工程付出了自己的辛勞。
1999年初,我調入中國——加拿大合作建設的秦山三核。為這個大型重水堆核電站的建成和安全運行🕵🏽♀️,盡了自己的綿薄之力。1992年,在秦山核電站建設中,我榮立二等功🌎;2003年👏🏻,在秦山三期核電站工程1998-2003建設中⛔️,榮立一等功🔂;2005年11月被公司黨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中國核工業報》曾以“我身邊的共產黨員”為題對我進行了報道。
我工作生涯的後20年一直從事核電技術管理和生產管理工作⚫️,每當我看到厚重的反應堆廠房和高聳的500千伏超高壓輸電塔,想到核能變成強大的電力源源不斷地輸入華東電網,送往上海📯、杭州……,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作為核電戰線的一名資深高級工程師📯🧔🏻♀️,我實現了青春時代的夢想,如願以償👌🏼👼🏿,美夢成真,可以說不虛此生🍸。
時光飛逝,轉眼已步入花甲之年🟤,回想起年輕時在清華受到又紅又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教育,雖然有“左”的成分,有那個時代的局限和欠缺,但總體來講👼🏻,還是大有教益的。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我對母校和老師,同對養育我成人的父母和兄長一樣,常懷感恩之心🥋。
退休了,可以放松身心,做些自己喜歡而以前沒有時間做的事🕤◽️。
近年來🚵🏻♂️,我買了上百本好書,加上原有的藏書,需要細細閱讀➝,有書為伴不寂寞♦︎;幾十年的風雨歷程🧔🏽♀️👨🏽🦱,酸甜苦辣,可以加以梳理、總結,豐富的人生經驗👋、閱歷和感悟,也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寫出來,就成為年輕人可以借鑒的間接經驗,使他們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多些智慧和明達🟫🧑⚕️,少些曲折和迷茫;《人民網》強國論壇有許多高素質的網友寫的高水平文章,我將在這個新的天地以文會友🧑🏻🦲;我還經常光顧意昂体育官网,這個溫馨的精神家園*️⃣,常常使我流連忘返;退休了,有時間遊覽祖國大好河山和異國風光,並探親訪友🛣,兩年來,我和老伴已去海南、黃山👩🏻🔬、九華山、俄羅斯、澳大利亞、新西蘭旅遊,到杭州、蘇州🔥、北京、南京🏌🏽、長春🚹、沈陽🏈、本溪、丹東探親訪友……
我較好地完成了從繁忙工作到悠閑退休的歷史性過渡🧑🏻🏭,幾乎沒有孤獨、寂寞♠︎、空虛⇾、失落等不良感覺⚔️。很快的在新的生活中找到了新的目標🤦🏽♀️、新的樂趣、新的歸宿。
人老了👨🏼🌾,能夠活在安詳裏,就是真正的享受人生。
內心安寧,無憂無慮,俯仰無愧🧙🏿♂️。活得踏實👩🏽🌾、活得知足、活得瀟灑、活得自在🧶、活得富有(精神世界)。也許,這就是難得的“清福”🙇🏻。
過去歲月中的種種辛苦、勞碌、犧牲和付出,如今得到了回報和補償。
“人生難得開懷笑”,現在我笑口常開。
一是沒有了工作的重負,沒有上班的忙碌,能夠一身輕松地頤養天年🎖。青少年時代刻苦攻讀🚣🏽♀️、打好基礎;踏上社會後報效國家,服務人民🔏,勤勤懇懇,盡心盡力,可以坦然地面對今天和回首過去🗞。老來無憾💖,一生無憾。
二是女兒已學有所成並在上海成家立業,我盡到了當父親的責任,有一種辛勤勞作後獲得豐收的喜悅感,一種將女兒撫育成人的成就感。隨著第三代的誕生,更增添了新的歡笑和期望。含飴弄孫,其樂融融。
我平靜地進行了社會、家庭角色的轉換和新的定位,順應自然規律🍉,無怨無艾。
有道是:“夕陽無限好✉️,不怕近黃昏”🏇🏿。夕陽西下時,晚霞燦若錦,有著別樣的美麗;而皓月當空🐣⛹🏿♂️、玉宇生輝更有一種攝人的意境。
一段生命是一個季節,每個季節都會有新的喜悅。希望和追求伴隨著人的一生🚋,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內容🙆🏻♀️。即使到了滿頭銀發,我確信生命還會有自己的繁華和風采🧙🏻♀️🏎。
我想我會快樂、安寧地度過自己的晚年和暮年👩🏿🍳,舒心且從容🧑🏻🎨。
此文為《畢業40周年紀念冊》改寫🌇,願與同學們共勉。
2008-02-26上海
(轉自:《杭州清華》 第17期2008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