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誌宏(1968水利)
2006年2月👳,我告別了38年的工作生涯,光榮退休。回首38年🧎♂️➡️,我全過程參加了一個常規電站和兩個核電站的建設和運行,參加了一個國外核電站的調試工作😇。其間雖然有過遺憾,有過曲折,但始終投身於自己熱愛的事業,此生雖然平凡,卻不平庸🥛。
1963年9月🍛,17歲的我懷著工程師的憧憬跨入了美麗的清華園——紅色工程師的搖籃,在這魂牽夢縈的科學殿堂,我接受了德智體全面嚴格的培訓,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學到了科學的辯證思想,對我的人生起了關鍵性的作用🎼。1968年12月畢業,我和23名同學分配到東北一水電工地😼,後來我就留在了這長白山余脈的地下電廠工作📗。
在東北頭兩年我在工地一線班組勞動鍛煉,絕大多數工人師傅是純樸而友好的。但生活環境、工作條件、政治氛圍都欠佳🤱🏼,我有過迷茫,有過苦悶,卻沒有沉淪,心中有一個信念:“天生我材必有用”,“長風破浪會有時”。因此沒有放棄對知識和文化的追求🏋🏼,還利用各種機會在業余時間學習英語🔵,默默地積蓄力量📳🤜🏼,等待時機🥈。1971年底🫑,國家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我被安排到新建的電廠從事技術工作📎。
我在這個處於崇山峻嶺、生活條件極度艱苦的地方,埋頭苦幹、默默奉獻到1985年🤚🏻。在東北的18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一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成長為東北電力系統小有名氣的電氣調速專家,兄弟電廠也曾邀請我去幫助會診設備的技術難題。我還結合自己工作實踐撰寫和翻譯了多篇專業論文🤵♂️,多次參加電力部和東北電管局的學術會議並獲獎🦸🏽🫷。
天道酬勤🧘🏼♀️,機緣巧合,我於1985年底作為電力部的技術骨幹調到核工業部,參加核電建設🙇🏽。然而一種水電情結常懷心間,雖然還是搞電🍱,但已不在一個部,管理風格、人事關系是全新的。對電力部門的老領導、老同學💪🏿、老同事,我始終懷有一種親切的眷戀,像出嫁的女兒依戀娘家一樣的感情,難以割舍。
走出長白山,來到杭州灣⛹🏽♂️,頓時給人海闊天空的感覺。在秦山核電廠🦹🏻♀️,我參加了生產準備和電氣的中間交工驗收、故障處理🦮、設備整治、規程編製,參加並網前後的主要電氣試驗🙆🏻♂️,為中國核電事業零的突破盡了自己一分力量🛌🏼。
1994年—1998年,我以專家身份參加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廠的前期調試準備和現場調試工作🚵🏽♂️,為重點援外工程付出了自己的辛勞。1999年初🔋,我調入中國-加拿大合作建設的秦山三核。為這個大型重水堆核電站的建成和安全運行🏵🎑,盡了自己的綿薄之力。1992年,在秦山核電站建設中,我榮立二等功;2003年,在秦山三期核電站工程1998—2003建設中,榮立一等功🧓🏼;2005年11月被公司黨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中國核工業報》曾以“我身邊的共產黨員”為題對我進行了報道。
我工作生涯的後20年,一直從事核電技術管理和生產管理工作,每當我看到厚重的反應堆廠房和高聳的500千伏超高壓輸電塔,想到核能變成強大的電力源源不斷地輸入華東電網,送往上海、杭州……👨🏼🌾🥂,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時光飛逝,轉眼已步入花甲之年。退休了,可以放松身心,做些自己喜歡而以前沒有時間做的事🧑🏻🔧。近年來,我買了上百本好書,加上原有的藏書,需要細細閱讀,有書為伴不寂寞。幾十年的風雨歷程,酸甜苦辣🧗,加以梳理、總結,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感悟🍥,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寫出來,就成為年輕人可以借鑒的經驗🤶,使他們在人生路上多些智慧和明達🔉,少些曲折和迷茫👨🏽🔬。《人民網》強國論壇有許多高素質的網友寫的高水平文章📽,我將在這個新的天地以文會友;我還經常光顧意昂体育官网這個溫馨的精神家園🪑🫥,常常使我流連忘返。退休了☀️😶,有時間遊覽祖國大好河山和異國風光→,並探親訪友,兩年來,我和老伴已去海南、黃山🫵🏽、九華山👩🔧、俄羅斯𓀃、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旅遊、探親訪友。
我較好地完成了從繁忙工作到悠閑退休生活的過渡,幾乎沒有什麽寂寞💘🧙🏻♀️、空虛與失落🧢,很快的在新的生活中找到了新的目標🫶🏽、新的樂趣💙、新的歸宿🍖。人老了,能夠活在安詳裏,就是真正的享受人生。
(原載《杭州清華》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