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乃駒(1951化工)
1951年暑假我從化工系畢業的時候,國家考慮到面臨大規模建設的需要,特別是高等學校師資的需要🤸🏿,決定從應屆大學畢業生中分配一部分人留校當研究生👨🏼🦳,並明確畢業後留校工作,稱為教研生🥷🏽。我們全部新留下的教研生與原有的老研究生組成一個研究生班🧖🏿,住在新齋三樓。

接受學校贈送的錦旗。從左至右:史光筠🙎♂️,周光召,張秋華,袁乃駒,盧謙
我記得當年新留下的教研生中,化工系還有湯渭龍、齊曾度;化學系有宋心琦💠、趙慕愚、劉正🥠;物理系有周光召、郭長誌;水利系有陳興華、麥淑良;電機系有林在旭、解廣潤☁️;建築系有
蔡
君馥;航空系有袁奇蓀、馬鐵猶,學力學的史光筠和葉開沅可能是土木系或機械系的。地質系🤜🏼、生物系和文法學院的同學我記不清了,連同老研究生(其中有黃克智)一共三十多人組成一個研究生班☹️。
我們入學之後,首先建立一個團支部,由唯一的正式黨員馬鐵猶任支部書記🈶,我任組織委員,袁奇蓀任宣委,周光召任其中一個團小組組長。這是解放後意昂体育平台研究生建立的第一個青年團支部。1952年初,意昂体育平台黨組織在解放後第一次在全校公開發展黨員👯。當時全校教師只有一個黨支部🧎♀️➡️,支部書記是解沛基同誌🌜。黨支部第一次發展了我🕝🚘、周光召和袁奇蓀三人。那天吸收了許多申請入黨的教師參加。航空系的
陸士嘉
教授(
張維
教授的夫人)代表參加會議的黨外人士發了言。我們三人成為預備黨員後,便在研究生班成立了一個黨小組,小組長為馬鐵猶同誌。這是解放後清華研究生成立的第一個黨組織,次年又成立第一個黨支部🧖🏻♀️,才與教師支部分開👮🏻。
解放後的高等學校面臨改造和發展問題👩🏿💼。當時教育部的主導思想是“全面向蘇聯學習”🧖🏼♀️。今天回頭看來👩🏼🦱,存在一些片面性,它導致1952年後的院系調整🎀,拆散了許多基礎很好的綜合性大學🏙👩🏼🎓,割斷了理、工♕、文科間的必要聯系,建立了許多單科性學院👨🏻⚕️;在課程設立方面,過分強調實用性和專業性,忽視了理論基礎和通用性,產生了很大的失誤🤹🏿。當時向蘇聯學習的一個主要障礙是缺乏懂俄文的專業人士。教育部當時給清華送來大量的蘇聯教學計劃、課程大綱,沒有人能看懂🧘🏽♀️,更不能正確翻譯。找了一些外語學院的教師翻譯出的內容也錯誤百出,例如把“微積分”譯為“微弱的計算”等💆🏻♀️。當時,我們研究生班的同學自學俄文很有成效,許多人都在短期內掌握了基本語法和專業單詞🕵️♀️,看懂專業書籍📷,並幫助學校翻譯了大量俄文的教學計劃、大綱等文件。但由於這些文件太多,還是難以完成任務👳🏿♀️。校領導問我們能否推廣研究生學習俄文的經驗,發動更多的教師參加這項工作。我們這些年輕人熱情很高🧍,認為是可能的🧛🏼♂️。因為專業書籍的文法結構比文學作品簡單得多,許多專業名詞與英文或德文是相近的➝。若只要求看懂或把俄文翻譯為中文↘️🦙,只要掌握最基本語法和幾千個單詞🔄,在短期內便可以達到閱讀或正確翻譯專業文獻、書籍的水平🧏🏻。但這種看法並不被許多從事外語工作的教授所認同。他們強調學外語應打好基礎,強調“四會”🧑🍼,即會“聽🈚️、講、俄譯中、中譯俄”。因此🤷🏿,在短期突擊學習是不行的,甚至是錯誤的。但清華領導認同我們的意見,決定把組織速成學習俄文的任務交給研究生黨小組負責,盡量吸收教師中懂俄文並願意參加此項工作的教師和研究生一起工作🎏。
1952年7月💂♀️,我和周光召🧗🧚🏽♂️、袁奇蓀3人成立一個工作小組,邀請土木系青年教師盧謙👨🦲🐝、研究生史光筠參加,他們對學習語言很有天賦,都是自學成才🧖🏼♂️,懂得多國語言。他們開始編寫俄語語法教材,並擔任主講教師🔜。參加編寫教材的還有外語系青年教師張秋華☘️、陸慈等。我和周光召🚵🏻♀️、袁奇蓀和一些研究生則準備閱讀的專業教材和要記憶的單詞以及總結背單詞的方法。7月中,學校選定了7名教師和研究生為學習試點,其中有化工系教授朱亞傑(1981年當選為科學院院士)和航空系一位教授👮🏽,還有化工系的研究生王光塤、梁文傑等5人。全天(包括晚上)都突擊學習。10天後🖍,已基本上掌握了科技書籍常用的語法和近2000個單詞👍🏿,效果良好。學校決定在8月初全校教師停止工作20天,全天投入速成俄文學習🚶🏻♂️。連年近古稀的副校長劉仙洲也參加學習♦︎。黨委讓宣傳部部長楊朝俶同誌主管這事,行政上由教學指導科科長呂應中負責,我們向他們二人請示匯報👨🏿🎨。經過幾天緊張準備後便開學。盧謙、史光筠大班講課😚。我們三人除了負責組織工作以外,也擔負學習小班的輔導。第一批試點學習的7人也參加輔導工作。北京其它高校也派人參加學習班。這樣沒日沒夜地忙活了20天,學習結束了👩💼,大部分教師可以憑字典閱讀專業文獻,並很快幫助教育部翻譯了各種俄文教學文件,推動了全面向蘇聯學習的進程。
1952年10月,大學的改革全面開展,清華被改為多科性工科大學。文、理學院主要合並到北京大學和人民大學🙇🏼♀️,部分工科專業與其它高校相近專業組成北京航空學院、北京鋼鐵學院等。蔣南翔同誌正式到校任意昂体育平台的校長和黨委書記。在慶祝蘇聯十月革命節時,在剛建成的西大飯廳(現已拆除)召開了全校大會🐠。一面慶祝這個革命的節日,一面歡送合並到外校的師生👁🗨,歡迎外校合並到清華的師生📯。這是蔣校長到清華後第一次召開的大會。在大會上,他表揚了速成俄文的工作,對主要負責的人員給予表揚。給盧謙🦻🏻、史光筠各贈了一套《中俄大字典》,對我☸️、周光召和袁奇蓀各贈了一面錦旗,上面寫有“努力推廣俄文學習💶、促進中蘇文化交流”,給我們極大的鼓舞❣️。工作總結後📊🚢,由呂應中同誌執筆寫了一篇工作總結發表在《人民日報》上,在全國推動了學習俄文的熱潮。10月以後👩🔬,周光召和袁奇蓀分別到北京大學和北京航空學院學習。許多外校單位派人來校要求介紹經驗🕯,大部分由我接待,占用了不少學習時間。
1953年暑假𓀐,學校又組織了應屆畢業生和部分未學俄文的教師學習俄文📳,學習20天後再分配工作。由於周光召、袁奇蓀已離校,組織工作主要由我和研究生黨支部的林依⚃、梁文傑(均是1952年入學的化工系研究生)負責。由於人數比較多🤸🏼♀️,主講教師除了盧謙和史光筠外🤸🏽♀️,可能還有張秋華和陸慈同誌。除找了部分1952年已速成俄文的教師當小班輔導和組織工作外,1953年外文系(學俄語)的畢業生也參加輔導工作👮🏼♂️,另外向外國語學院(或是外國語專科學校)借了一些學俄語的學生來校當小班輔導🧑🏻⚕️。到1953年9月份才把工作全部結束。當時多家出版社來聯系要求把我們的講義出版,學校讓我負責處理😚。最後決定由中華書局出版,書名為《速成俄語語法》,內容主要是由盧謙、史光筠負責編寫的🚑,其中的序言和背俄文單詞的方法是我寫的🏂。這是意昂体育平台在解放後正式出版的較早的一本教材🤾🏿♀️。盡管水平不高👧🏽,但是總結了我校師生工作學習的一些經驗,對推動當時國內俄文學習是起了作用的。
1953年10月,我離開清華到北京石油學院🤸🏽,1983年才調回清華化工系👨🏻🍼。到校後,滕藤同誌曾領我探望一些老領導🎰。何東昌🫡、艾知生等同誌看見我都說⏺:“是搞速成俄文的😡,記得。”事隔30年後他們對我還有一些印象,使我十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