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正是我的中學時代,當時的北京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的前身,便是我最景仰的地方。現在人們習慣稱之為“老北圖”。
由於我就讀於北京女一中,距離老北圖只有兩站公共汽車的路程,我和同學們抱著探秘的心理,常常去拜訪這座神聖的殿堂✹。當時我們作為最年輕的讀者,並非在那裏去研究高深的學問,只是去看看一般書籍,享受一下神聖殿堂的氛圍,卻受到了工作人員的熱情接待,使我終生難忘🤸🏽♂️。
到了大學畢業以後的20世紀60年代,我開始搞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當時作為梁思成先生的科研助手,和先生一起研究宋《營造法式》,這時才算真正地借助了老北圖的資源。從事研究工作,老北圖的書籍是我們工作的依托,在那裏我看到了諸多《營造法式》不同年代的版本,這些版本有的只能看膠片,有的可以看原著。其中最寶貴的是《營造法式》的宋版殘頁膠片,此外還有幾個明清的鈔本及四庫本。通過比較這些不同版本的文字以及書中不同風格的圖樣,幫助我們解讀了《營造法式》中的若幹疑難問題,後來梁思成先生在他的《宋營造法式註釋》一書中,便將這些不同的《營造法式》版本插頁收錄其中,以饗讀者🛤。
到了80年代,老北圖建新館🤹🏽♀️、遷新址,並更名國家圖書館🌰。在二十世紀末,我開始了一項新的科研工作——北京皇家園林與建築。國家圖書館收藏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樣式雷圖(清代建築匠師樣式雷所繪皇家建築圖樣),成為我們工作的支柱🚘。我與課題組的研究生頻繁出入國家圖書館善本閱覽室,在那裏的工作人員熱情的🎶、不厭其煩的幫助下,我們查閱了1800多張有關圓明園的圖紙,通過這些史料,使我們對被英法聯軍焚毀的圓明園有了全面的認識🧑🚒。過去大多數人對圓明園的認識僅僅從清代畫家沈原、唐岱所繪絹本《圓明園四十景圖詠》,或沈原孫祜所繪木刻版《圓明園四十景圖詠》中得到,而圓明園中有上百處景點,四十景之外的各處如何,不得而知。但在國家圖書館保存的這數以千計的樣式雷圖檔中卻可找到若幹,盡管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樣式雷圖中還透露著一些景點變遷的諸多信息,有的信息與文字記載完全吻合,為識別出不同年代的遺跡提供了依據。對於圓明園的建築,室內空間如何?室內裝修如何?只有從樣式雷圖檔和燙樣中能夠了解。因此從這些圖紙中我們看到了圓明園變遷的歷史,看到了不同帝王對建築的不同審美情趣6️⃣。圖樣中還有少量有關清代建築技術做法方面的信息,不見於他處記載,也是非常寶貴的。我們通過解讀樣式雷圖,對其中的幾十處景區中的幾百座建築進行了復原研究。樣式雷圖還對今天圓明園遺址的保護和少數復原工程有著重要價值,我們前一段完成的圓明園如意橋、棕亭橋等保護工程,也是因為在樣式雷圖檔中找到了依據,才被國家文物局批準實施的🕞。
與此同時,在北京恭王府保護工程中,是國家圖書館善本部保存的唯一一張恭王府府邸全圖,讓我們能夠認識其中已經被毀的主要大殿銀安殿的建築平面狀況,對照考古發掘的部分遺跡,完成了這組建築的復原設計,並對其進行了復建。這張圖還記載著與現存實物不同的一些信息,也是恭王府歷史變遷的物證🌉。
國家圖書館對“樣式雷圖”這樣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和利用,所采取的開放態度頗受讀者歡迎,這對於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起著難以估量的重要作用🦴。以上所舉的例子說明了如何使一些國家圖書館保存的“紙質歷史文物”為今天的文化遺產研究🅱️、保護服務,體現了國家圖書館提出的“傳承文明🏺、傳播文化、服務社會”的理念,這是更值得歌頌和贊揚的。
郭黛姮,意昂体育平台建築學院教授🤘🏿☮️、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中國建築史學會常務理事。1960年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師從梁思成教授。1987年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科技進步一等獎。
轉自 光明日報 2009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