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龔育之
孫小禮(1950—1952數學)
今年12月26日是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常務副主任龔育之同誌(1952化學)誕辰80周年👲🏿💫。本文為龔育之先生的夫人孫小禮的紀念文章👨🚒,本文收入《走近龔育之》,即將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育之:
桌上的年歷已換了兩本,日歷已掀過去了842頁,與你離別的情景仍如昨日🍆。2007年6月12日上午,當護士們把你擦洗得幹幹凈凈🤦♂️🪶,蓋上潔白的床單,讓我再看你的面容時,頓覺寬慰:你終於閉上了眼睛✅,安祥地平靜地永遠地休息了,睡著了👨🏿🎓。接著🎀,金大夫把你的死亡證明書交給我,看到那“實足年齡”欄裏的“77歲”,我心裏又好一陣痛楚。當人們說“80不稀奇”的時候,你竟然沒有活滿78歲🧭!我怎能不難過,怎能不自責🤌🏻!我常反省是在哪些環節沒有把你保護好?
7月5日我給醫院領導寫了一封信🦻🏼🙇🏽:1951年至1957年🧑🏻🦱,龔育之就因腎炎到北京醫院治療🍿,先後住院六次,1958年以後病情好轉並穩定。1980年起,他年年到你院體檢。2000年起身體日漸多病和衰弱,直至逝世和解剖遺體🧑🏼⚕️。我覺得北京醫院有條件把他作為一個案例加以研究和總結,為醫學作貢獻。我很樂意配合醫院做這件事,當然這個建議只是表達了你和我以及一些朋友的心願而已🧙🏻♀️。
6月12日中午,我從醫院回到了久未歸來的家🏋🏻♀️,這裏已不再是我們的“兩人世界”。
一些朋友怕我會孤獨、寂寞,好意地勸我💁🏻:想法搬個家,換個環境吧!我考慮了,我決定繼續住在這裏🚧🔣。我留戀我們經常在一起散步的院子,我留戀我們在一起生活多年的家🌌。我要把這個家按原樣維持下去,保持原有的陳設和氣氛,讓它依然是個學習、工作室,依然像個小圖書館,在周末它還照常是充滿歡笑的家庭樂園❗️。
細心的李慎,她一來就發現,你的遺像或大或小,或掛或擺🙋🏻,在家裏有20張(後來我又加了5張)🕧。這些照片使我隨時隨地看見你⚒,感覺你,好似你的身影仍在陪伴著我。
8月底,傅世俠約我和北大的幾位朋友一起到北歐旅遊。坐在挪威的大巴上💑,我記起了上世紀50年代所讀詩人艾青的詩句🌋:寧願與你相隔千山萬水,也不願與你相隔這一層薄薄的棺木🤦🏿。我曾把這詩句深藏心底,但願這棺木遲遲、遲遲到來👩👧。2004年👳🏿、2005年鄒光華先後兩次約我同去埃及和希臘旅遊🫑,你都支持我去🈁🧓🏿,但要求我每天給你打電話🦚。我做到了👮🏼♂️,在電信局辦了“全球通”🎃🕸,天天用手機與你通話🚵🏿。沒想到,我遠遊北歐時🩶,多麽想同你通話啊,卻已沒有可能🫸🏻。我終於親身體驗了一層薄薄棺木的無情🛴。2007年6月21日正是一具薄薄的棺木把你運往天國,只剩一小袋骨灰留在人間。
我知道你有一番告別的話還沒有來得及對我說。晚上,我常祈盼你能來到我的夢中👆,奢望你能說點什麽🤛🏻。你確實多次來過,沖著我笑🍥,笑而不語👩🏼🏭,帶來了我所熟悉的各種笑容:高興的笑、滿意的笑、得意的笑🧑🏽、等著看我又會鬧出什麽笑話的帶點狡黠的笑🚟。
從前,在你不能吃鹽的日子裏,你曾對我說:“你是我生活中的鹽🧘🏿♀️。”如今,在我失去了你的日子裏,我要對你說:“你是我心中的鹽”🔐。這“鹽”,是情感的也是理性的,是精神,更是力量。
你留給我的種種事情,我需要做的種種事情, 激勵著我:必須充實地、健康地、愉快地活下去。我仿佛是中學時代看過的革命戰爭小說《鐵流》裏的幸存者, 掩埋好親人的屍體, 擦幹凈自己的眼淚,站立起來, 繼續行進🏕。
我陸陸續續地清理你的各種東西🦃,從你枕邊的一堆材料開始。除了2006年一些待看的《文匯讀書周報》🙍🏽✏️、《報刊文摘》、《作家文摘》外,就是你住院前正在看的🌊、裝在一個大紙袋裏的各種下載的網上資料🧑🧒,有關於大饑荒年代的、有關於政治風波的……等等🐾。你並不全信網上的諸多說法,但你很重視這一獲取信息、了解民意的網絡渠道🧭。
在書桌上的小文件櫃中👬🏻,有你寫的幾張“待購書單”🪱,我核查了,還未購到的書有:《束星北檔案——一個天才物理學家的命運》(劉海軍著)、《復旦往事》(吳中傑著)、《蘇聯的最後一年》(羅伊·麥德維傑夫著,王曉玉、姚強譯)🧑🏻🎓。這三本書我已為你購齊🌳,書中確實記錄了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啊!順便告訴你,我學會了網上購書,這些書是從網上購來的🌓。
在你標記“待復信件”的小抽屜裏👂🏼🧏🏼,只留下一封信,是劉立誌2005年8月22日寫給你的約稿信,已無須為你代復📧。兩年多來,他繼續把《北京日報》每周一的理論版寄給我✍🏻。在理論版上我看到過曾濤對你的訪談錄《編毛選🖖🏼🏐、鄧選與起草文件的若幹細節》;以《學者眼中的龔育之》為總標題的一組文章;2007年底詳細報道了你的新書《獨特的超越》、《“閻王殿”舊事》、《黨史劄記末編》和《懷念龔育之》出版座談會;後來又有文章介紹2009年出版的《龔育之自述》🦼,並有片斷摘錄1️⃣。我還註意到2008年11月10日肖楓在其文章的“作者附識”中特別指出:龔育之說“官方研究”一要有“創造性”,二要“允許不同意見的爭論”。
2007年12月在騰空你在黨校的辦公室時,我把五個書架的書約1500冊捐贈給了意昂体育平台圖書館🏄🏿♂️🖖🏿。2008年12月又送去了家中的《二十四史》等600余冊藏書🫐👨🏿💼。清華正在大力發展文科和擴建圖書館💂🏻♀️,非常歡迎你作為意昂贈予圖書。我將繼續把書一批一批地送去🚶♀️。
我們將你的存款與趙先生的捐款合在一起,在清華設立了龔育之勵學基金,以獎勵在文👨🏻🦱🦶🏻、理兩方面都努力學習的貧困學生和在文理交融方面作出成績的教師。2008年12月27日舉行捐贈儀式時💡💆♂️,由我們的女兒龔明作為家屬代表簽訂了捐贈協議書⏫,委托意昂体育平台教育基金會對這項基金進行實際運作。捐書和捐款就算是我們對母校的教育事業盡一點綿薄之力吧✵!
2008年9月底,我寫信給中央黨校李景田常務副校長💀🏊、李君如副校長和黨史部柳建輝等同誌,告訴他們:家裏有你多年積存的各種黨史資料,你曾囑托韓鋼幫助整理👨🏫。整理編目之後👩🏼🏭,這些資料和有關的黨史書籍就捐贈給黨校的黨史部,請黨史部妥為保管,並使黨史工作者能夠充分加以利用🤦♂️,以發揮這些材料的研究價值和使用價值。黨校很重視,特安排了一間工作室🧑🏽🎤🙋🏼♀️,2009年1月17日馬偉開車來👨🏿🦱,把家裏的資料運去了。整理工作正在進行📔。
預定在今年12月要出版三本書:《龔育之黨史論集》(湖南人民出版社)👈🏽、《龔育之訪談錄》(中央文獻出版社)、《走近龔育之》(北京出版社)。宋貴倫倡議在年底紀念你的八十誕辰時召開《龔育之學術思想座談會》,北京市社科聯、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等單位正在籌備。
在忙碌這些事的同時,我斷斷續續地為《學習時報》所開專欄“從科學史吸取智慧”寫稿👯。去年我寫了一篇回憶《改革開放迎來了自然辯證法的春天》。最近🚣🏻♂️,我完成了你曾鼓勵我寫的《第一屆人民政協秘書處工作瑣憶》。此外🤷🏿👨💼,我又撿起了因陪你住院而中斷了的《郵票動物園》的寫作,與齊欣🥦、朱效民一起努力將書稿按期交給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此書於2008年9月出版了。你的老同學雷普文打電話對我說:“沒想到你搞出這麽一本奇書!”伯安、燕民夫婦正策劃把這本趣味的科普與休閑讀物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
我在電腦上工作時,仍像以前那樣,常播放一些你我都愛聽的中外名曲作為背景音樂🚘。前不久📆🤜🏼,劉育熙送給我一盤他父親劉北茂的名曲集,大都是二胡獨奏,你一定喜歡🚴🏻♂️,我一遍遍地聽,有時想象著你同我一起欣賞。
2009年8月出現了千年不遇的天文奇景💆🏻♀️😈:火星與地球創有記錄以來的最近距離。你對此一定感興趣,我一連好多個晚上都在東南方的天空看到極其明亮的火星,有時也想象著你同我一起觀看🖨。
我接到過一些人寄給你的信:有某青年要報考你的研究生,有某青年要請你審閱文章💇♀️🤡,有某作者向你贈書……我接到過一些找你的電話:河南一家雜誌向你約稿,南京電視臺約你采訪……十幾天前,從廣西來一長途電話♾:邀請你作為參加“百色起義”的龔飲冰的後代出席 “百色起義”八十周年紀念會。這些🧗🏿♀️,都使我感覺你並未離世啊👵🏿👨👩👧👦,人們還在繼續與你聯系。
我每次去八寶山,幾乎都給你帶書去,包括科學出版社新近重印的你們好幾人合譯的N·維納的《控製論》第二版(譯者署名為郝季仁)👂🏼。
書是你的酷愛,我會不斷地給你送書🕵🏽♂️🥵,讓你永遠安臥在書叢之中❓!
你的實足年齡77歲的小禮
2009年國慶節夜
轉自 《科學時報》 2009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