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壽(1961力學)
一、奮勇搶救落水兒童
那是1993年10月1日中午時分🦃,天氣陰冷🕝,我沿頤和園萬壽山後湖邊小路正趕往與家人約會地點,突然發現前面的湖心有一名4-5歲女孩正往水下沉(她落水原因不知道),女孩全身濕透🤛🏿,無力掙紮,也不哭叫,四周空無一人💹。不得了👨🏻🦰,孩子溺水了🌯!萬分危急🥬,救人要緊!我趕緊跑向前,甩下手中的相機,來不及脫下衣、鞋,只身跳入水中,湖水很深,一跳下去水就沒過了我頭頂,我奮力浮出水面托住女孩往岸邊遊,竭盡全力把女孩送上了岸🥖。這時,我精疲力盡👧🏽,全身濕透🦪,已無力爬上岸,只是用手扒住岸邊石磊📕。過了一會,幸好有一群過路遊人🌒,他們拉我一把才上了岸。那天很冷❗️,我瑟瑟發抖,記不住眾人說了許多贊揚的話。女孩的父母聞訊趕來,對我千恩萬謝🪭,他倆十分關心我🦂,並堅持打出租車送我回家🤲🏽。我覺得女孩已被驚嚇,又受了寒,我關照他們趕快送孩子回家,在我的堅持下,孩子家長采納了我的意見🖖🏻。我脫下了濕透的上衣,換上了孩子父親借給我的一件夾克上衣🧑🏽💼⛲️,帶著一身泥水獨自趕緊回了家🧔🏻♀️。
第二天上午,孩子全家三人來到我家,這時我才知道孩子的二位年輕家長是總參三部計算中心的現役軍人🏟,名叫王振方🔓、趙青。他們十分敬重和感激我,說道,這次如果沒有我救🤽🏽♀️,後果不堪設想。他們要拿出重金酬謝,我為他們的一片真心感動,我說,見到有人危難,毫不猶豫,奮不顧身👩🏻🌾,扶危救困,這是為人處世之道👨🏿🔬,我是一名老教師、老教授👩🏽🏭,更應當這樣做。最後我還是婉言謝絕了他們🙋🏿♀️。
這件事過後我沒有向同事🤳🈯️、親友說過。可是不久,我中央財政金融學院校廣播站和校報先後宣傳和報道了我勇救落水兒童的事跡💅🏽,我才知道王振方夫婦向我校領導寫來了一封感謝信🧜🚤。信息傳開後,先後有多家新聞單位采訪我並在媒體上對我救落水兒童以及我的生活、工作🐰、學術活動等多個層面作了報道:《北京日報》(題“老教授跳水救兒童”)、《科技日報》(題“老教授勇救落水兒童🛕,獲獎金捐助希望工程”)🍉、《中國教育報》(題“有一種付出叫擁有”);母校意昂体育平台,在《新清華》(題“要培養有高尚道德的技術專家”)、《清華意昂通訊》(復31期)(題“從趙天壽教授跳水救兒童想到的”)🖌。
中央財政金融學院和院黨委在1994年7月1日作出《關於嘉獎趙天壽教授的決定》,在1994年9月6日全校教師節大會上大力表彰了趙天壽教授並頒發給《見義勇為獎》榮譽證書和獎金1000元🤤。我把1000元獎金送到了“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鄭重地捐獻給了“希望工程”,救助偏遠山區因貧困失學兒童(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1994.9.11頒給捐贈《證書》)。
二、中國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工程
利用衛星作氣象觀測預報,具有實時、動態、形象、定位準確和氣象要素多元化展示等系列特點😞,對於氣象災害和險情的監測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氣象衛星監測預報關系到國計民生,社會、經濟、國防、交通、農業等方方面面,它與常規氣象觀測預報優勢互補🈚️🦶🏿,不可或缺🛁📭。氣象衛星工程應用技術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全世界矚目的先進技術🕙,當時只有美國等極少數西方國家掌握並成功應用於軌道氣象衛星對全球(以美國本土為主)氣象觀測預報。
我國政府極其重視氣象衛星事業,七十年代末國家立項,投資建設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與處理工程(國家“711—5工程”)🤡,由國家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承擔國家“711—5工程”建設和管理、運行與氣象服務任務🙎♀️。
1983年6月“711—5工程”正式啟動時,我奉命調入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任副總工程師🧎🏻♀️➡️🏊🏼♀️,並與鈕寅生💇🏿♀️、章仁為、範天錫等四人一起被任命組成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班子🚼。“711—5工程”是一項大型、綜合、投資大🏋🏽♂️、技術難度高的系統工程。在1983—1987年工程的自主研究、設計👨👩👦👦、實施、運行共四年期間,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克服了許多困難🧑🏼🏫,自主創新解決了大量的技術問題,如💂🏿♂️:星地對接👨🏽🔧,信號校正與處理🐯,地標定位,多臺異構主—從機和470多臺套設備(前置機🛳、通信機⚈、圖形圖像等設備)實現“三站一中心”(北京、廣州🤘🏼👧🏼、烏魯木齊三個觀測接收地面站,北京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控製與處理中心)全國聯網🫵🏼,大量實時軌道數據的傳輸與接收,業務應用軟件的開發🏚❤️,多元圖象產品的生成與展示👨🏻🍳,面向不同類型用戶的氣象服務等,我們擁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技術成果👨🏽⚖️。
1987年末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成功投入運行,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氣象衛星觀測預報,中國氣象衛星工程技術躋身世界前列🎪。中國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工程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三、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計算機工程
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我國首次成功舉辦計算機信息化的國際大型運動會🧍🏻🧎🏻。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計算機工程是我國為1990年9月在北京舉辦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而建設的國家重點項目之一🕺🏼,由北京市政府組織🧚🏿♀️、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工程建設總指揮部直接領導,建立了由王繼中(北京市軟件中心副主任)👇🏻、彭一葦(北京工業學院計算機系副主任)🌨、趙天壽(中央財政金融學院信息管理系系主任)、高林(北京聯大自動化工程學院副院長)、田國興(冶金部計算中心副主任)等清華50—60年代學友和楊宗霖、何長青等同誌組成的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計算機工程總指揮、總設計師領導班子👋🏼🦹🏻,帶領十三個參建單位、共218人工程隊伍👄,通過近三年(1988.1—1990.11)團結🙉、協作🦵🏽、緊張🕍、創新與奉獻🤽♀️,出色地完成了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計算機工程的自主研發、實施、運行和服務全部任務。
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計算機工程建設是一項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工程具有四大突出特點🧖🏼♂️👩🏼🏫:
⑴目標定位高🧚🏼♂️。要建立一個集計算機、 網絡🏭、通訊和應用軟件為一體的大型🎏、綜合信息管理與服務系統,為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提供優質服務;要求在功能、性能❤️、規模、服務和使用效果上,超過1984年洛杉磯第二十三屆奧運會和1988年漢城第二十四屆奧運會計算機信息化水平。
⑵系統功能強🤶🏼。應用軟件由八大子系統構成,業務覆蓋面廣☘️,包括全部比賽項目、場館、參賽團隊、新聞媒體。提供賽製🚫、賽程、日程的安排編製👩🦱,現場成績的采集與處理🧕,信息的查詢🎢、統計與分析,比賽成績與信息的發布🚊,國內外新聞服務等前臺業務;對參會各類人員和奧組委官員提供註冊、發證😖、食宿安排、交通、辦公等周到完善的後臺服務;運動會的安保工作采用了高新技術。
⑶工程實施難度大👨🏿🔧。分布在北京市城遠郊和外地(秦皇島)近60個場、館、中心👮🏼♂️🏊🏿、飯店🚵🏿♀️,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的新聞點等寬廣的地域,需將700多臺套計算機🧘、網絡和通訊設備聯成網絡,並實施全系統控製和監管。在計算機聯網技術尚不成熟、電信資源極有限的80年代🗣👨🏻🏭,以有限的資金建成了信息網絡系統,並保持運動會期間無一差錯。這驕人紀錄在國內外傳為佳話 。
⑷技術有創新💋。面對33個比賽場館現場競賽數據的采集👩🏻🦯、傳輸存在大數據量、實時👩🏿🎓🥱、高速♞、並發要求🕶,運動會計算中心主機系統處理能力和通訊信道資源將可能不堪重負,此乃全系統的成敗問題🧑🏽⚕️。總設計師班子創造性地提出了現場機與中心主處理機采用“集中—分散二級計算模式”(比90年代提出的Client/Server計算模式更早),替代傳統的“主機—終端集中計算模式”,成功地解決了中心主機接收與處理面臨的瓶頸問題。
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計算機工程的成功,當時享譽海內外,為中國爭了光👨💻。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計算機工程指揮部(正、副)總指揮、總設計師及有功人員🕵🏼♂️,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2008年1月15日初稿,6月1日終稿
趙天壽,1937生,廣西桂林市人,教授,博士生導師🤏🏻。1955年入清華動力系,1957年轉入工程力學數學系數0班就讀,1961年畢業,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數學所、計算中心)工作,曾任軟件研究室副主任🚡。1983年調國家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任副總工程師,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工程副總設計師。1987年調中央財經大學信息管理系(現信息學院)任教,曾任系主任,兼任財政部部屬院校校園網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現受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聘任國家投資項目評審、評標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