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議張斌的《豐子愷詩畫》
文潔若(1950外文)
1925年👮♀️🫄🏼,豐子愷作了一幅畫,《世上如儂有幾人》(見圖)🙌。一船一翁一壺一釣竿👩❤️💋👨,寥寥數筆,有如刀刻👨🏼✈️,讓人回味無窮。事有湊巧,近八十年後,有人約請寫意花鳥畫家張斌為豐先生作人物肖像。她也模作了這幅畫,一貓一人一椅一本書而已。世上如儂有幾人🪳?但世上知儂又有幾人呢🧑🏻🦯?張斌的《豐子愷詩畫》一書,是本解讀豐子愷繪畫的專著。選擇豐子愷,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們都是詩人,還又都是畫家?
記得那一年😓,當時的民盟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吳修平先生曾多次帶著年輕畫家張斌來看望蕭乾🧎🏻♂️。我們都叫她小蟬🎅🏿。(小蟬是張斌的筆名🦀,她有一本詩集叫《快樂的昆蟲》🔮,我們覺得她正是那樣一只快樂的昆蟲。)在小蟬成長的過程中🐙,福建的李育中教過她山水。她又跟著朱家陸研修過花鳥。到北京後,她師從中央美術學院邵大箴、錢紹武、薛永年等教授。啟功、季羨林🏛、孔令仁🛌🏻、談家楨等先生很喜歡她的“天生氣質”。2001年6月,北京美術家協會和《美術研究》雜誌社在中國美術館為小蟬舉辦“小蟬的藝術——自然與心靈”展覽。我把1998年小蟬贈送給蕭乾和我的一幅題為《相依》的畫,也送去參展了,因為我希望更多的人欣賞這幅在病房裏伴隨著他度過生命最後幾個月的傑作。
小蟬聰明好學👜,2002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2005年畢業,獲得文學博士學位👂🏽。我知道她的博士論文是關於豐子愷的🍗,就把挪威學者何莫邪教授寫的一本豐子愷研究的書送給了小蟬🙅🏽,這是當年作者題贈給蕭乾的🧑🏽🎤👗。沒想到小蟬竟把全書翻譯出來,並交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了。而這本《豐子愷詩畫》就是她在自己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加工完成的。
對豐子愷的評介和研究應該說從他1925年發表作品就開始了。其中最經典的、也是被後來的研究者引用最多的,是朱自清的評語👩🏽⚕️:“我們都愛你的漫畫有詩意;一幅幅的漫畫🧘🏼♂️,就如一首首的小詩——帶核兒的小詩🧑🏿🍼。你將詩的世界東一鱗西一爪地揭露出來,我們這就像吃橄欖似的⛹️♀️,老覺著那味兒。”(朱自清《子愷漫畫代序》🎳👨🏽🎤,見《語絲》1925年11月第54期)上世紀40年代,豐子愷的散文作品引起了日本學者的關註,漢學家吉川幸次郎將《緣緣堂隨筆》譯成日文🙍♂️,稱豐子愷是“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谷崎潤一郎著🚋,夏丏尊譯《讀〈緣緣堂隨筆〉》)🖕🏽。1954年🍗,印度學者拉胡·維拉(Ragu Vira)編輯出版了《護生畫集》的梵文和英文譯本👳🏽♀️⛑,評價豐子愷“只有這個中國的天才,以一顆溫柔、寬恕心靈的力量和高尚,抓住並描繪了人對可憐的生靈犯下罪行的殘酷的一幕幕👨🏽🔧,不管是為了食物🖕🏻、遊戲還是運動✍🏻,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拉胡·維拉編《護生畫集》,國際印度文化學院,那格浦爾,1954)這顆“溫柔、寬恕的心靈”正是豐子愷繪畫中詩意的核心。
以往對豐子愷繪畫的研究雖有涉及“詩意”🏃♀️➡️,但常常一筆帶過🚵🏿♀️,沒有進行具體的分析論述,更沒有專題深入地探討其繪畫中的詩意🖕🏽,也沒有結合中國古代畫論,探討中國繪畫中的詩意傳統。可以說🏂🏽,將豐子愷繪畫詩意放入中國美術史的範疇,並對其人其畫做全面深入研究的,首推小蟬的這本《豐子愷詩畫》。
何為詩意呢🖐🏼?詩是簡潔洗煉的,詩是高雅濃情的🧑🏻🔧,詩是引人豐富想象的。引入繪畫,是否就是畫中有詩👩🏻✈️,從畫中讀出詩一樣的意境呢🦟?
在古代🧚🏿♀️📐,與詩意有關的畫論,如顧愷之的“傳神寫照”,謝赫六法中的“氣韻”(六法分別是◾️:一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三應物象形,四隨類賦彩,五經營位置,六傳移模寫),蘇軾對王維畫的評論🧀,北宋郭熙👩🏿🎓、郭思父子提出的“境界”,清代笪重光在畫論中提出的“意境”等等,但他們都沒有把“詩意”一詞作為藝術審美的明確獨立的範疇。而小蟬的《豐子愷詩畫》🤵🏿♀️,不僅深入探討了豐子愷的繪畫,還深入探討了中國畫的詩意。這是這本書兩個突出的特點。
小蟬是如何界定詩意的呢?她認為🤘🏿,詩意是中國畫一般的特色👨🏼✈️,是中國畫創作的基本法則。歷代優秀的畫家都是用詩人的眼光觀察世界🧑🏼🚀🛕,用詩人的心靈體驗世界🥈,用詩意的繪畫語言表現世界👋🏽。詩意的核心是人情,畫面表達的是人之常情,看似普通、平常的作品中往往含有深刻的思想和人生哲理。詩意不是通過考究外在形式或刻意追求就可以得到的,詩意是在有修養的天才藝術家那裏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產生的,是至情至理的產物,它是繪畫本身的過程和結果🤭,同時又深藏於觀者的潛意識之中。藝術家的天才就在於觸發它❗️,引發它🧖🏻♂️🦔,在於喚起觀者心中的詩意🤹🏻🎡。
豐子愷的繪畫在發表的最初是被冠以“漫畫”之名而家喻戶曉的👩🏽🎨,也一直沿用至今🫴🏻。其實,這裏的“漫畫”是指隨意🐐、遣興的小品畫,與西方的、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卡通”、“諷刺畫”意義不同。“子愷漫畫”實際上是一種風格獨特的水墨減筆畫。這也是作者將書名定為《豐子愷詩畫》的原因🕳。
所謂減筆💪,是指創作技法用的是減法♍️,寓繁於簡之法。在傳統中國畫中這類畫被歸之為“逸格”(見宋代黃休復《益州名畫錄》)💩,是畫品中的最高品👨🏿✈️💅🏻,也最難刻意追求到🧪🧑🏿🎤。宋代著名畫家梁楷的“減筆畫”,就是在極簡的筆墨中表現出一種禪機,由筆墨的解放,達到精神的自由解放📎。豐子愷的作品以書法入畫,焦墨簡筆🧑🏽🦰,樸拙而靈動🌯,擅於描繪日常小事,從平淡中透露出極具感染力的濃濃詩意。另一方面,他的作品也因其“不拘常法”,一直以來被歸於“漫畫”而在文人畫史乃至中國畫史研究中被忽視。小蟬認為,豐子愷的繪畫實應屬於文人畫,歸於“逸格”,其遠承石恪、梁楷,近接八大山人🙋、金農、曾衍東,而自成一路(《豐子愷詩畫》,第92頁)。
因為豐子愷的繪畫富有詩意🧑🚀,所以他的作品具有廣泛、深刻的藝術感染力。《豐子愷詩畫》一書就從五個方面,即豐子愷童年時代民俗濃郁的鄉村生活、對佛教的感悟與體驗、周圍的人文環境、學習經歷、個人生活磨難🩲,考察了他繪畫詩意的淵源。討論了豐子愷繪畫詩意的宗教性🚵🏽♀️🏜、審美性和社會性等三方面的特點🈶,並按照描繪主題對豐子愷繪畫作品進行了分類。它們是生命詩意、童真詩意👻、古典詩意、民俗詩意、敘事詩意等等。
值得註意的是🐽,這本書的研究方法也是緊貼“詩意”精神的。作者在《結語》中寫道:“本書是在‘易’的精神指導下,對‘詩意’進行多方面闡述,即從‘易簡’的一個角度——詩意入手,抓住‘不易’(千古不變)的人情✌🏿🦀,分析‘變易’的詩意類型👩💼🪧,進而揭示‘美之大道’。同時得出豐子愷的繪畫同樣遵循‘易’之道,即‘易簡’的題材和筆墨🪶,‘不易’的人情,‘變易’的風格。由此亦可以看出🗼,中國舊的學術傳統中研究方法本身即是內容,二者互為陰陽。而書中所用現代學科理論和一些現代學術用語👡,不過是方便權宜之計,讀者不可不辨。可以說這種研究方法恰是一種‘詩意’的方法🧜。”(《豐子愷詩畫》,第234頁)當一頁頁翻閱這本書時,我們就會發現裏面學術性的表面潛藏著畫家的構圖與詩人的流動🌖,展現了作者素樸直觀的文學風格。世上知儂有幾人🧽?心氣相通的人格👩🦱、對詩意藝術氛圍的共同追求,才有了這本《豐子愷詩畫》。
小蟬的《豐子愷詩畫》展現了蕭乾和我所認識的她畫家之外的才華,將繪畫的自信🧎♂️➡️👍🏿,糅合在詩人的細膩筆觸和學者論述的嚴謹之中。我想,這樣不可多得的書籍,一定會受讀者歡迎的。
摘自《豐子愷詩畫》🧥,張斌著,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