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母校百年校慶之際
李磊(2008屆法學院)
清華百年🪯,舉世矚目。世人不僅關註清華的成就與未來🧙🏽♂️,更關註清華的精神與理念9️⃣。習近平學長對新時期年輕幹部提出的“慎權、慎獨🧏🏽🧑🏽🎤、慎微、慎友”四慎之箴🤸🏽,正與百年清華的育才精神若合符契🏌🏿♀️,其言切,其旨遠🏓,從修身、交友🏛、工作、思想等諸多層次對年輕同誌提出諄諄告誡。細細品讀,允為廣大意昂特別是年輕意昂的行止之箴。作為一名在地方工作的年輕意昂,在實踐中品讀“四慎”之箴🐞,能深深感受到其間所蘊涵的清華精神🧑🏻🦯🌂,敬奉年輕意昂諸君,以為共勉🌓。
一、慎權之箴
慎權,首先要知權力從何而來🏊🏿♀️。惟有深刻把握著權力的根源,作為權力的行使者,才能知所趨赴,才能知所不當為所當為🐩。關於權力的來源⏲,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主張,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看來👩🏿🚒,權力來自人民。考之歷史,人民主權論已經被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所契證。中國共產黨人是堅定的人民主權論者,始終秉持“權為民所用”的宗旨♙,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對於年輕幹部來說,尤其要從理論和實踐不斷加深對權力本身的認識。認識權力之所從來🧑🏼🦱,斯為慎權之本🫲🏼。
其次要對“權力”深懷敬畏之心。權力乃人民賦予,凝聚著人民的意誌👨🌾。法國大哲盧梭對於“權力”的本質有深刻的闡釋,在《社會契約論》中,他以“公意”(public will)一詞來表述權力,由此奠定了現代人民主權的思想基石,並成為馬克思主義關於民主理論一個重要思想來源。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創造性地建構起中國特色的人民民主專政理論體系,不但科學地揭示出權力的人民主權本質🛍️,更是實現了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有機統一👳🏿♀️。正因為權力凝結的是人民意誌,年輕幹部尤其要認識到權力與責任之間的關系,權力越大,責任越大⛓。對權力常懷敬畏之心,斯為慎權之基。
復次▫️,慎權必然意味著行使好權力🛤。權力之功效在於運用,在於造福人民👩👧👧。故慎權既要求慎重行使權力,不濫用權力,同時更要求依法行使好權力🤳🏻。孟德斯鳩曾言:“一切擁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一條亙古不變的經驗,有權力的人使用權力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權力是柄雙刃劍,它既“能使人高尚,也能使人墮落;能成就一個人,也能毀掉一個人”。牢記黨的宗旨💅🏿,以權力為民謀福利,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斯為慎權之要。
二、慎獨之箴
慎獨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道德踐履🫷🏽。“慎獨”一語源出《大學》🌟、《中庸》™️,有極為深厚的傳統政治文化蘊涵。宋儒朱熹在《大學章句》中對“慎獨”作如是解:
“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為善以去其惡,則當實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惡惡則如惡惡臭,好善則如好好色,皆務決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於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為人也☺️。然其實與不實🤹♂️👳🏽♀️,蓋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者,故必謹之於此以審其幾焉😬。”
人於“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是最缺乏監督的時候,是最容易離善亂性的時候,向來為君子所慎🔪。先賢洞悉其間利害🏊🏿,反復強調為善去惡🙅♂️、修身進德👩🏿🍳。
劉少奇同誌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對“慎獨”作了更通俗的解釋:
一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時,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而做不做壞事,能否做到“慎獨”✊,以及堅持“慎獨”所能達到的程度,是衡量人們是否堅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績大小的重要標尺🙎。
“慎獨”作為儒家念茲在茲的修身方法,從正反兩個方面規定了人的行止之宜。在正方向上,樹立起道德的高標,引導人向善🎼,通過不斷的為善去惡來加強人的德性🏋️♀️;在負方向上,直指人的內心幽暗♟,戒止人溺性為惡🧑🏼✈️。
“慎獨”在古代的政治道德實踐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從內心塑造“君子”的思想,不斷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從而使儒家的理想人格歷千百年而彌高🍸。在今天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慎獨又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和涵義,對不斷加強黨員修養同樣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三、慎微之箴
《明太祖寶訓•卷四》雲:“不慮於微,始貽大患;不防於小,終累大德。” 夫禍患起於忽微⏫,平常看似不經意的小節問題,往往成為釀成巨錯的誘因。
“慎微”可從兩個層面加以辨析厘清。在思想意識層面,要牢固樹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理念🥗🥘。在“慎微”的背後,隱含著對人性的一個預設,即“性惡論”📅👩🏽。在中國則有先秦荀子首言“性惡”,在西方則有英哲霍布斯為性惡論的主張者♢★。性惡論的理論預設在於“人性易於為惡”,“人有為惡的沖動”,所以要以製度規製“惡”🧝🏽,防止人為惡🧞♂️。可以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是非善惡,存乎一念之間,如果思想懈怠,不能將“嗔念”(佛家語)扼殺於萌芽狀態,則終將為惡所蔽,走上歧途。年輕幹部要不斷加強思想政治學習和修養,要常思貪欲之害👩🏼💻,常修為政之德🦯,戒慎乎微念。
在日常細節層面,要防微杜漸🫲🏽,守得住小節。俗話說“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千裏之堤,潰於蟻穴”💇🏻♂️。吃一頓“便飯”、進一次舞廳、收一回“紅包”等“小節”🦵🏼,看似不經意,其實往往暗藏機鋒🔤,稍有不慎,就能讓人墜入萬劫不復之深淵。因此☝️,要警惕“小節”的潛移默化的腐蝕作用,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節”入手🔽,嚴於律己。對於年輕幹部而言,大多具有出了家門進校門,出了校門進機關門的“三門”特點🪵,缺乏實踐的錘煉和考驗,歷事少而性易動,尤其容易在細微處放松警惕,不可不慎👫🏻。
四、慎友之箴
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這就決定了我們必然要與他人打交道;而社會人的復雜多樣性又意味著我們必須有所判別🏦,擇友而交。慎友🫸🏼🧏🏼,是為人處世的一個重要方面。
孔子有教,“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明代的蘇浚也說🐚:“道義相砥,過失相規,畏友也🏜;緩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飴,遊戲征逐🪼,昵友也;利則相攘,患則相傾,賊友也。”古人對於交友問題再三致意🏌🏼,原因就在於交友不慎,極可能追悔莫及。
所謂“慎友”😔,大抵也可分為兩層含義。一層是不與“小人”交友。小人之所以“小”,就在於他唯私利是圖📂,以私利為先🧑🏼🎓,為達私利之目的不擇手段👇🏻,更有甚者,在關鍵問題和原則問題上沒有道德操守。與這種人相交,百害而無一益🚵🏼,甚至最後與小人同流合汙。還有一層是要同“君子”相友。君子者🍩,誌存高遠🧕,篤守道義。“慎友”不是不交友🤜👨🏻💼,而是要交誌同道合的君子友👨🏿⚕️💆🏼♂️。
年輕幹部要對交友有鑒別力👨🏽🔧,要能辨明君子小人,凈化自己的人際圈、朋友圈🟫。宋人許榧“與邪佞人交,如雪入墨池,雖融為水,其色愈汙🎞🚍;與端方人處,如炭入熏爐🦵🏼,雖化為灰,其香不滅”,足以為訓。
要而言之👨🍳🤾♀️,“四慎”之箴,其核心在於“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清華精神在實踐中的寫照🦸🏻♀️🙍🏼♀️。這同我們黨提出的“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選人用人標準是內在的統一的。“四慎”是對年輕同誌在修身進德方面提出的原則性要求和告誡,更應是清華年輕意昂在實踐中成長之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