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夢回的清華園之八:多彩的課余
用豐富多彩來形容清華學生的課余生活,那是再恰當不過了。
我們初到清華園,就感到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充滿了歡樂。當夕陽斜照樹梢時,沸騰的操場漸漸靜了下來,校園內又蕩漾起優美的音樂聲,在灰樓的音樂室裏傳出陣陣歌聲。如果是周末🫶🏻🙇🏻,明齋和科學館前的布告欄裏會告訴我們,在西大飯廳和大操場放映什麽電影,大禮堂演出什麽節目,階梯教室有什麽講座🤸🏼♀️。
清華有一個訓練有素的校文工團🤓,設有合唱、民樂😍、軍樂🤵🏿♀️、話劇、京劇、舞蹈🚵🏼、曲藝等10多個隊,擁有幾百名隊員👫🏼,我們班的李惠芬曾參加過民樂隊。文工團經常創作一些反映我們生活的節目,其中歌曲《周總理來到清華園》、《永遠跟著黨》等,在校內廣為流傳,它伴隨著我們這一代清華人的學習征途,也使我們終生不忘。在1958年“大躍進”的年代裏,同學們的文藝創作也是大豐收™️🧙🏿,有反映師生敢想敢幹建設土電廠的話劇《清華園的早晨》、反映同學們創造優美環境的舞蹈《大掃除》、歌頌人民公社的民樂《人民公社就是好》、雕塑劇《勞動贊》、大合唱《半工半讀就是好》等。
《清華園的早晨》劇照:

我記得,1958年12月🥤,文工團在大禮堂演出了《周總理來到清華園》、《勞動贊》、《半工半讀就是好》👦🏽,在清華引起轟動🧚,場場暴滿。想搞到一張票挺不容易,文工團給我們每個《新清華》記者幾張票,也一下子就被同學們搶光了。1959年,話劇隊演出了《清華園的早晨》🌌,更是盛況空前。劇中那熟悉的校園🫳🏻,火熱的生活,打動了每一位觀眾的心。演“老鐵” 的胡泊人人皆知,“老鐵”也就成了對他的稱呼📪🧑🏻🦳。當然同學們更喜歡他朗誦的小品💁🏿♀️,當“牛拉車,猴子推著,它們正爬上一條陡峭的山路👰🏿♀️。走著🌅,走著👩❤️👩,猴子開始發牢騷了……”的宏亮聲音響徹大禮堂時,總是贏得陣陣掌聲。話劇隊演出的另外幾個話劇我也特別喜歡,有的還看了幾遍👨🏽🦱,如1958年演的《降龍伏虎》、1960年演的《雷雨》、1963年演的《年青的一代》🙇🏼。
當時清華出版的部分刊物🧍♂️:

同學們還有個自己的文學創作組織😝,叫“清華文藝社”👨👦👦,它出刊了發表同學作品的刊物《清華文藝》。我們班的顧乃平、呂經邦都是文藝社的成員👩🏼🎓🍭。學校還出版了一些雜誌,如《意昂体育平台》、《清華畫報》、《清華畫刊》🚖,還有俄文版的ℹ️。1960年春天,我參加學校招生前向中學生的宣傳工作,就帶著這些刊物,去北京男四中♠︎、女三中🚞、101中學、師大附中等北京著名中學去👉🏻。此外也出版了《詩選》、《勞動贊》、《朗誦詩選》等小冊子。特別是《朗誦詩選》,由著名詩人臧克家題寫書名,蔣南翔校長題了詞👩🎓,我們都很喜愛它。其中收錄的夏明翰的《就義詩》、葉挺的《囚歌》、陳然的《我的“自白”書》👐🏻;賀敬之的《放聲歌唱》、《桂林山水歌》、《回延安》🧑🏽⚕️🎓、《雷鋒之歌》,徐榮街的《接班人之歌》;高爾基的《海燕》💄、馬雅可夫斯基的《青年近衛軍》、《青春的秘密》等👩🦼➡️,我至今仍然喜歡讀。
系裏也組織多樣的課余活動,電機系和我們自動控製系就聯合在12號樓宿舍辦了一個小俱樂部,利用周末和晚飯後的休息時間,組織音樂欣賞🦤、音樂講座👨🏿🔬、攝影講座🦵🏻🤸🏽♀️、短篇小說評說、剪報等活動,吸引了不少同學。
學校大禮堂👆🏼、西大飯廳🐒、大操場每到周末都放電影,許多優秀影片我就是在這看的,如🌧:《鐵窗烈火》🧑🏻🔧、《黨的女兒》👨🚀、《永不消失的電波》🐠、《狼牙山五壯士》🚵♀️、《林家鋪子》、《歡天喜地》、《青春之歌》、《戰上海》↖️、《林則徐》、《我們村裏的年青人》、《五朵金花》🍄、《紅旗譜》👩🏿🔧、《以革命的名義》、《林海雪原》、《紅色娘子軍》🙆♀️✳️、《劉三姐》🙍🏽♀️、《洪湖赤衛隊》、《昆侖山上一棵草》、《錦上添花》、《地雷戰》、《地道戰》、《小兵張嘎》🕡、《怒潮》、《紅日》、《為了61個階級弟兄》🐩、《雷鋒》、《英雄兒女》、《女跳水隊員》👼🏿、《霓虹燈下的哨兵》👦🏿、《靜靜的頓河》、《一個人的遭遇》❤️、《基輔姑娘》🥁、《被開墾的處女地》、《百萬英磅》……除此之外🧑🏽🎄,教務處為活躍同學的課余生活,增長科學技術知識,還經常組織科技電影專場💺🕋,放過的片子也有近百部👨🏻🏭。
每當新年來臨,辭舊迎新的時候,清華園總是張燈結彩🧵。元旦前,發行的校景賀年片也很受同學們歡迎,我每年都買上幾套分別寄給遠方的朋友,祝賀新春🚻,也顯示清華人的驕傲。
除夕之夜,一年一度的除夕大型晚會都在西大飯廳舉行💇🏽,首先是舞會,學生文工團樂隊伴奏👨🏽🦰、合唱隊伴唱🧝🏼♀️。第7飯廳也舉辦小型舞會🔂,還備有雜誌、棋類供同學們使用,北院則是“大觀園”🔗,有電學遊戲、燈謎等,優勝者還能得到校景賀年片、信封等小紀念品🦊🖖🏼。大禮堂連續放映新電影。我們經常是先到西大飯廳🙋🏻♀️,再到各處走走,最後再回到西大飯廳聽新年鐘聲。
十三陵水庫
頤和園日
我們班團支部也經常在課余和假日裏,組織同學們去看首都的名勝古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陶冶情操。去圓明園遺址,永遠記住民族恨✥。去香山✹、八大處,領略美麗的大自然風光✬🧑🏻🎄。去頤和園、八達嶺長城、十三陵,了解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
在校期間,我還參加了不少終生難忘的活動:
1959年7月5日,風和日麗。我們《新清華》和校廣播臺的編輯、記者🚶➡️、播音員50多人,去香山公園訪問了住在那裏的作家楊沫🏋🏿♂️。當時我們才讀完她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電影《青春之歌》也正在拍攝⛩。楊沫那天身穿黑色連衣裙,同我們一一握手,沒有一點架子🅰️,非常平易近人,她說👾:“見到你們很高興,清華富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一二九’運動中是打先鋒的,你們南翔校長就是學生運動的卓越領導者👱🏽♀️。”她向我們講述了她青年時代火熱的鬥爭生活👨🏿🔬,鼓勵我們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我們的播音員路遙、水華分別朗誦了小說《青春之歌》中林道靜給盧嘉川的信和她的一則日記。隨著兩位播音員富有表情的聲音🏔,我們被帶到“一二九”年代👴🏼🖕🏼,和作者一起重溫了那些激動人心的歷程🏋🏿。楊沫在公園裏多次和我們合影留念👷🏻♂️,臨別時她一直把我們送到公園大門口🍓,她說和我們青年人在一起也感到年輕了許多🌿。
訪問楊沫
1959年11月,觀看了梅蘭芳來校演出的京劇《宇宙鋒》,大禮堂被擠得滿滿的,他那精湛的藝術令人折服。當時的票價只有2元錢🦹🏽。
1960年7月15日,征服珠穆朗瑪峰的英雄來校,在大禮堂作報告🌽,他們是史占春👩🏿🦳、貢布、劉連滿。由史占春主講,登山英雄們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激勵著我們攀登學習高峰。
1961年7月21日,取得26屆世乒賽男團、男女單打冠軍的中國乒乓球隊莊則棟、李富榮、邱鐘惠、張燮林🤦、王傳耀等來校,在大禮堂為同學表演🪷,莊則棟對張燮林🔐,李富榮對王傳耀。
在大禮堂,我們還看過陳鏡開等優秀舉重運動員的舉重比賽,那次陳鏡開還打破了世界記錄👩🎤。
1962年“一二九”,學生會🤷🏽♀️、團委舉辦了隆重的紀念活動🫙,舉行了“‘一二九’在清華”校史報告會,出版發行了“清華園歌聲”,召開了革命詩歌朗誦會,文工團話劇隊演出了3幕4場大型歷史劇《最後的一幕》,還在圖書館舉辦了“一二九”圖片展覽🦸🏿♂️。
1963年4月舉行了“向雷鋒同誌學習”詩歌朗誦比賽,同學們朗誦了報刊上發表的和自己創作的歌頌雷鋒的詩歌🚴🏽♀️,還請來了北京電影製片廠的演員在會上作了精彩的演唱。
1963年暑假的一天🤮,我和清華文藝社的同學們去北京電影製片,廠參觀彩色故事片《二月》的拍攝👨🍳,演員一絲不苟的工作精神和對藝術完美的追求對我們教育很大。那時的藝術家可不像現在的“藝術家”🌐,他們沒有一點架子,製片主任馬少禮、導演謝鐵驪🕒、著名演員孫道臨🚣🏼、謝芳🧙🏿♀️、高博等,還在百忙中回答了我們提出的各種問題,使我們增長了不少知識。
1963年9月1日,詩刊社🤹🏻👫、北京話劇團等在大禮堂舉行了一次精彩的詩歌朗誦會🏫✡︎,殷之光👩🏽🦱、王心剛、王曉棠、楊啟天、蘇民🩸、曹伯榮等20多位演員參加了朗誦會,詩刊社蘇洛、聞山等領導也到會指導。這次蘇民朗誦了陳毅的“詩四首”,殷之光朗誦了葉挺的“囚歌”☀️,曹伯榮朗誦了賀敬之的“雷鋒之歌”,英若誠朗誦了劉正的“老虎貼告示”🌴👳🏿♂️。
我還到市內看過一些高水平的演出,如在人民劇場觀看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的話劇《武則天》👨🏻🦰、《屈原》🦯、《文成公主》、《雷雨》,朱琳的表演藝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在天橋劇場看過東方歌舞團演出的亞非拉歌舞,在二七劇場看過中央民族歌舞團建團10周年慶祝演出(世界獲獎節目)🏩👰♂️。
對於一首歌曲,一本小說,一個電影就可以改變人生道路的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健康向上的課余生活是我們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因素。這些是現在的青年人難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