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智(1959無線電)
“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是1957年蔣南翔校長對清華畢業生提出的努力目標🚻。今天, 我可以自豪地告慰老校長⛔️,您的學生達到了這個目標﹗
我之所以能工作五十年,要歸功於我在學校的畢業設計。我的畢業設計是查良鎮老師指導的“四極濾質器性能的實驗研究”。四極濾質器(Quadrupole Mass Filter)原理是德國波恩大學教授W.Paul在1953年提出的(他因此項發明而獲得198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上世紀60年代初🔆,世界上只有一兩個國家研究四極濾質器👨🏽⚖️,國內清華無線電系敏銳地抓苗頭,以學生畢業設計,一屆一屆接力式的開展研究🫢,作為第二棒,我做了一年“真刀真槍”的畢業設計🔯🫗,畢業後被分配到這科研項目的“廠校協作”單位北京分析儀器廠👩🏼🎓,繼續畢業設計的未盡工作,從此與質譜學儀器結下不解之緣。1966年完成多用途的ZhL-01型四極質譜儀,使我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三個做成四極質譜儀的國家;在此基礎上🤵🏼♂️, 1970年做出國內第一個商品ZhL-02型四極殘余氣體分析器,賣給郵電部廣播科學研究所👨🏫,用於大功率發射電子管的排氣分析🥅;以後又做了三個型號的🏖,批量生產二百多臺。其中,ZP4001型四極分壓強計獲得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成果獎,LZL-203型四極質譜計獲得第三屆北京分析測試學術報告與展覽會(BCEIA)金獎。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受西方國家封鎖🍩,天災人禍,是國家最困難時期💇,“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主導一切,完全的計劃經濟,不管幹什麽事,只講奉獻,“利”無處多得,56元月工資拿了20年。但寫文章出“名”的機會不少, 我在《分析儀器》、《真空》和《現代科學儀器》等刊物上發表質譜儀器研製成果論文10余篇⛲️:為《分析儀器文摘》和《國外分析儀器》編譯了百萬字的英俄德文技術資料:主編專業標準《四極質譜計技術條件》, 參與編寫國家標準《分析儀器術語》、工具書《機械工程手冊》和《分析儀器手冊》↩️。
1991年🩸,因住家在郊區➕,家庭生活不便🥟,得到有關方面關照🤳🏿,年過半百的我,“超齡”調進中國科學院北京科學儀器研製中心(中科科儀)工作,繼續質譜儀器的研發與應用。時值中科科儀自斷事業單位享有的“皇糧”,轉向自食其力的市場運營,上上下下🧦,為生存而拼搏。當時的中科科儀也是國內有名的質譜儀器研製單位👦,有非常好的質譜儀器和真空技術基礎➾,占著天時地利人和,我和同事們一起,很快做成國內第一個用渦輪分子泵抽真空的逆擴散型的ZhP-30型氦質譜檢漏儀,並發展成系列產品,適時地滿足市場需求,並一直占有國內市場最多份額🚧, 獲得第七屆BCEIA金獎👩🏿🍳。這一時期👩🏻🍳👮🏼♀️,對真空密封有要求的產業發展迅猛,如航天航空﹑空調製冷﹑能源電子🧑🏿🏫,乃至日常生活真空保溫用具,對輔助質譜檢漏的非標準設備需求也很旺盛,我們又及時地做出充氦與回收系統和各種抽真空設備。最讓我得意的是,我三赴西北荒漠👨🦱,用質譜法為核工業部某廠實現了核武器材料生產過程的實時監測與自動控製,也實現了我直接為國防工業做點事的夙願♟。
在中科科儀工作十一年半,這是國家經濟變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對我個人的影響深遠:我得到了市區住房,國務院發給政府特殊津貼,晉升研究員,被授予“中國科學院(京區)優秀共產黨員”, 可謂名利雙收, 給我這一生留下了最美好的回憶。
2003年參加意昂体育平台電子工程系碩士論文答辯會後。左1陳旭,左3作者♈️,左5查良鎮
2003年退休後,我一直在應承社會上的事:幫人做四極質譜/氣相色譜聯用儀🎻🛼;做同位素質譜儀和氦質譜檢漏儀;為總裝備部某所研究煙霧泄漏設計漏孔;我提出的檢漏方案,幫航天部及時完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所用成品電池的密封性檢測🖲,保證了飛船如期升空;被“老東家” 終身聘用💧,參與並指導研發軍用質譜產品👷♂️,經多年研製成的😴🛍️、用於化學戰劑檢測的車載四極質譜儀今年投產,便攜式的小型化工作也正在進行。盡管這一時期給人幹活大多有掙錢色彩,但我始終認為還是在為國家做事👴,心安理得,還有點成就感👨👨👦👦。
回顧五十年的工作歷程, 我自認為對國家有貢獻🙇🏽♂️😱, 沒有辜負黨和國家的教育培養😊,也為清華學子爭了光。這讓我想起前蘇聯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他在臨死時就能夠說,我整個生命已獻給人類最壯麗的事業——共產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