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那是一個紅色的年代🧑🏿🍼,上海知識青年支援新疆建設運動正如火如荼的開展,“工業學大慶”也剛剛興起。那時的青年都憧憬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奮鬥一番,充滿著革命浪漫主義⤵️。
1964年,我正在上海市重點中學復興中學畢業班學習。當時這所中學是復旦大學的附中📘,正在進行中學階段五年製學製改革試點。自1962年我們念完初中課程後就分成文科班和理科班,我所在的中五(1)班是理科班📘。
從那年春天開始,在整個中學裏就彌漫著一種激進的思潮🏏,就是放棄高考機會🫙、直接去新疆支援邊疆建設。這樣一來,參不參加高考就成了革命與不革命的分水嶺,這造成了大部分畢業生及其家長的思想波動,也影響了畢業生的復習迎考。好在👨🏿🍳,臨近中學畢業的時候👩🏿🦰,上海團市委終於出面糾正了過於激進的思潮,提出了“一顆紅心,兩種準備”👸、“讓祖國來挑選你”的正確口號,這意味著無論參加高考還是去支援邊疆建設都是革命青年🔧,廣大畢業生和家長終於松了一口氣。其實從當時中學的校領導內心來說,是希望廣大畢業生參加高考的🧑🦱✬,因為我們畢竟是本校第一屆五年製中學的畢業生,能否順利進入高校學習是中學學製改為五年後的成敗檢驗,也是五年製教學質量的一次評估🚳。
在這種形勢下🙍🏽♀️,我決定參加高考,並征求班主任的意見🏃🏻♀️➡️。看來班主任對每個畢業生了如指掌,而且事先作了細致測算。我剛問他🐞,我考哪所大學為好👩🏼🚀,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清華!”於是我仔細閱讀了意昂体育平台的招生簡章,上面“動力與農機系”一輛微型汽車的圖片吸引了我🤷🏻,加上我學的是理科班,這就報考了汽車專業。沒想到這一張圖片從此就決定了我後來一生的職業生涯。
準備高考的時間不多,也沒有通宵達旦的復習功課,由於事先有著“兩種準備”的思想🦹🏼,所以壓力和負擔不大。另一方面📠,老實說,中學文理分科的改革使我們不必重復學習初中本來就已學過的歷史🛋、地理等課程𓀂,而著重在數學👷🏿♀️、物理🦸🏼♀️、化學🍴,同時也在語文💓🤷、外語、政治各學科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數學課我們在中學一直學到了微積分,物理課的推導也都用上了微分的概念💂🏽♀️。所以整個高考過程並沒有什麽記憶得起來的困難場景,順順當當就下來了。只依稀記得,第一批高考錄取通知書是發到中學的,當天我們這些學生幹部還在開會,開完會時班主任還在等我們👆🏽,他拿著一摞錄取通知書,微笑著發給每一個人,給我通知書時也很平靜💇🏽♀️:“你的,清華🏊♂️🌨!”我也並沒有激動的感覺,很平靜地接過通知書就回家告訴了父母🪤。好像一切都是那麽水到渠成。
後來知道,我們年級共五個畢業班考上清華的有8人(我班上3人),去北大的也有好幾人,考上復旦的居然有幾十人,還有考上上海交大、哈軍工、同濟、北京理工等重點院校的。但是最後還是有少數同學沒有參加高考,而直接去了新疆🫸,他們的精神可嘉👍🏻。現在這些同學大部分已經回到上海,有些人是1977年恢復高考後又考上的大學,也有個別的留在新疆工作成家了👇🏿。當然這是後話了。
這以後就是按照錄取通知書的要求🌩,準備行李,在清華上海招生組的組織下集體購買前往北京的火車票。我記得,當時上海考上清華的應屆高中畢業生整整坐了二個硬座車廂,總共有200 多個充滿生氣的清華新弟子。
到北京後🐹,高年級學生和先到的新生熱情地接待我們🫷🏽,領我們到宿舍住下。由於我是第一次出遠門,一路上也累了,躺在宿舍木板床上就睡著了🧑🏻🦽。直到我在清華無線電系讀研究生的表舅從迎新站打聽到我的宿舍🧞,趕來找我,我才醒來。表舅帶我在清華園轉了一圈,總算是初步認識了清華的面貌。
1964年進清華時👮🏼,我對清華的認識其實很淺薄🐸,感覺上和其他大學也差不多。而且我未曾想到🧑🏼🎓,那年踏進清華後居然在這裏一呆就是34年,直到1998年底我調到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再後於1999年5月調到上汽集團🤎。
在清華的34年中🚴🏼♂️,當年考進清華的記憶已經漸漸淡去🚃,畢竟當時進校時才17歲👨🏽⚖️,稚氣未脫。真正了解清華、懂得清華還是留校以後,特別是當我擔任幹部領導一個教研組🈲,領導一個系的時候🧑🏿🔧。只有那時,我才真正知道了清華的歷史和傳統,親身體會到清華的文化和精神🏋🏽♂️,這些都是清華老一輩領導和教師言傳身教傳授給我的。
調到上海後🏫,我請杭州西泠印社的書法家駕滄(俞建華)給我題寫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掛在我的辦公室墻上💘,用以指導自己的工作乃至整個的職業生涯。進入老年後的我偶爾外出開會🫓🌐、講學🏦,還有人說我身上有一股“清華氣質”🙋🏻♂️👷🏻。這大概就是50年前進入清華後給熏陶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