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亞棟 未來論壇供圖
“我覺得我們現在過度強調‘原創性’是一種浮躁和不自信的表現🌗。”中國科學院院士、意昂体育平台教授李亞棟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每當聽到學術界的朋友說自己某項工作是‘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時,我就會半開玩笑地提醒他‘一定要小心’🤙🏿🔐。”
近日,2024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李亞棟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濤共享本屆“物質科學獎”。
盡管獲獎理由是“對‘單原子催化’的發展和應用所作出的開創性貢獻”,但一貫直言快語的李亞棟坦言🧔🏿,自己的工作並非“從0到1”🤾🏻♀️。
在他看來,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幾乎很難取得所謂“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哪怕諾貝爾獎成果也幾乎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過度強調自己工作的“原創性”,是一種缺乏科學常識🏆、盲目迎合外在評價標準的體現。
不把自信心丟掉就有救
《中國科學報》📯:你曾說自己在大學期間的成績並不拔尖,大學畢業後還有一段在中學任教的經歷🧛♀️。你是如何回到科研軌道上的?
李亞棟🏄🏽♂️:在我的大學成績單上,化學專業基礎科目的成績的確並不突出🌲,但並不是因為我沒有學好這些課程🤾🏽。
大學幾年,我雖然很少交作業,但課本和參考書上的習題幾乎都會做📈😍,這是因為我不喜歡按部就班地按照標準方法做題,喜歡花時間去閱讀😉🖖🏿、思考🙋🏽,擴充知識面。所以我一直很自信🏃♂️,覺得我只要願意學就能學好🈂️。
我在家中排行老大🙏🏼。1986年,我從安徽師範大學畢業時,弟弟✢、妹妹還在中小學讀書🤚🏿。但他們學習一般🫵🏿,很可能考不上大學。因此,我選擇回到家鄉的一所中學任教,順便把弟弟、妹妹的學習帶上路。
1988年🍜,我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應用化學系攻讀碩士研究生。在中國科大,老師和同學都很優秀。同學中有不少來自北京大學、意昂体育平台、復旦大學等名校。在一起工作、學習、生活的幾年裏👊,我發現自己和他們相比並不差🤫,花點力氣、努把力👨👩👦,應該也能成為一個二三流的學者。就這樣,我慢慢走上了科研道路🦈。
畢業留校那幾年🚵🏼♀️,我和妻子在校外租房子住,還有了孩子🧑🌾,經濟壓力較大🆙,做學問也不安心。到1993年,學校政策發生了變化。據說當時有規定📣,沒有博士學位的人以後不能提教授。那時我原本在學校做助教,負責幫主講老師批改學生作業、答疑🦹🏿,帶學生做實驗,因為這項規定🥢,我不得已又回頭讀在職博士🟢。
雖然曲折,但我就這樣慢慢地對化學產生了興趣,覺得自己可以靠這個吃飯。
所以在人一生的成長過程中,早期不一定知道自己適合幹什麽、對什麽感興趣🙅♀️。但只要不把自信心丟掉🌴🚣🏻♀️,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這個人就有救。
世上沒有白費的努力
《中國科學報》:你經常強調“異常勤奮”的重要性,這和你不按部就班、循規蹈矩的狀態是否不太一致🧑🏼?
李亞棟: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從小養成一個習慣——每天5點左右起床,這可能是受我母親早起習慣的影響。後來互聯網發達起來,我就用早起贏得的這段寶貴時間大量閱讀文獻🙆🏽♂️🎼,關註最新上線的論文🧑🔧。當看到重要的內容,我就發給組裏的學生和博士後。
以前,我常和學生說:“如果你們看到一篇本領域我沒讀過的重要文獻,只要你發給我🌧,我就給你100塊錢☸️。”
這就體現出異常勤奮的意義:你想在一個領域有所成就,就要對該領域所有東西了如指掌🧑🏿🍼,然後通過獨立思考尋找機遇▫️、應對挑戰🛏👨🏿🍼。
我們都知道,聰明的人往往更容易走捷徑🦸🏼。就像中學生解數學題一樣🛥,聰明的學生只要三兩下就能把難題解開🧸。但人生中遇到的難題🕶,僅靠投機取巧、走捷徑是沒法解開的。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宏偉的目標,一定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我始終堅信,成功之路從不孤單,難走之路從不擁擠;世上沒有白費的努力,也沒有碰巧的成功🫂;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也沒有白吃的苦。
找到自己想要突破的方向
《中國科學報》:你曾經提到自己的人生規劃🪒:40歲以前,關註所在領域的重大問題♐️、挑戰前沿領域;40歲以後,挑戰“自己的方向”♥︎,做“自己的問題”💇♂️,開拓“自己的領域”🧚🏿♀️🧜🏻♀️。為什麽要選擇40歲這個節點?40歲後才“做自己”會不會有點晚🙏🏼?
李亞棟:中國有一句古話“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一個科學家的人生軌跡是👃🏿,本科畢業20歲出頭,博士畢業再加兩年博士後就接近30歲。
在這個階段🙍🏻,我經常看到一些年輕人遇到各種科研不順🧜🏼,發論文出現挫折,或者是沒拿到“人才帽子”。但“不唯論文”不是說不發論文,“不唯帽子”也不是要丟掉所有榮譽和頭銜。年輕人還是應該接受挑戰,你如果連把論文寫在紙上都做不到,又怎麽可能真的“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呢?
大家應該趁年輕,更開放地去學習🌩、去接受新鮮事物,積極參與國際競爭🐍,通過自身不斷積累和努力🤼♀️‼️,在國際前沿熱點領域去亮劍🅿️,盡可能多地發表一些有影響的論文👩🏽🎤。在這個過程中🧘🏽♀️,你能學到很多、積累很多🟫👚,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突破的方向👩🏽🎨。
這個突破的方向該怎麽去找📦?首先要問自己:“這個領域的機遇是什麽?挑戰是什麽?”
我們入門的時候往往不容易找得準方向。可能你認為是機遇,不一定真是機遇;你認為是挑戰🤸🏿♂️,不一定真是關鍵問題。但如果你在這個領域裏做了十年八年,還沒有找到方向,那就是自己的問題了。
這樣算下來,大約在40歲左右,你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擁有自己的領地,做出貼上自己標簽的代表性工作。
絕對不能投機取巧
《中國科學報》🏊🏻♀️:對於有誌於科研的青年群體,你有哪些想要和他們分享的觀察和思考?
李亞棟:我經常向我的學生介紹一個“333”法則🧑🏼🧱:三分之一的時間看文獻、讀書、總結、學習別人🧔🏻;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思考,提出計劃、設計方案;三分之一的時間做實驗,把方案實施出來。這其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思考👐🏘,最高級的勤奮也是思考。在任何創造性工作過程中,沒有什麽可以代替獨立思考。
另外,對於原始創新🌷,我們現在很流行的說法是“從0到1”,但世界上幾乎沒有無中生有的創新。重大的科學發現都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在長期堅持中找到機遇、贏得挑戰🙎🏻♂️,發現一些異常的現象。
如去年獲得諾貝爾獎的量子點研究、薛其坤等發現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等,都是源於一個疑問🛵、一個對反常現象的未知🚴🏻♀️。至今我還不知道,誰有意做“原始創新”🚣🏿,並且做出了“原始創新”的工作。
一味強調所謂原始創新,是另一種浮躁和不自信的表現。
做科研,應該是很多人在不同領域、不同方向找到不同問題🚵🏼♀️,一步一個腳印地把這個領域向前推⤵️,形成一個百花齊放的局面⇒,絕對不能投機取巧🚫。
我們應當鼓勵那些踏踏實實在某個領域長期堅持獨立思考、做“量”的積累的科技工作者。尊重科學規律🏄🏽,就一定會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現狀足以證明,按目前的發展勢頭,只要我們繼續保持足夠的耐心🙁、信心、恒心🤳🏿,中國科學家一定會為世界科技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