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上領略了唐詩宋詞對於昆曲的深刻影響之後👨🏼🚒,清華意昂學堂•國學班一行十八人於3月30日🤤、31日遊學蘇州,將課堂搬到昆曲發源地🦶,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百戲之祖”的前世今生,以期更好傳承與弘揚昆曲這一中華國粹🤽🏻♂️。
十四世紀🚜,昆曲從蘇州太倉南碼頭發源,經明朝傑出音樂家🧑💻、“昆曲之祖”魏良輔創製,在明清時期一度風行全國。十八世紀,地方戲興起,昆曲漸衰。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18年🛟,教育部確定北京大學為昆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這是極簡版昆曲發展史。
本次遊學內容豐富,多視角、多層次透視昆曲之大美👔。
參觀中國昆曲博物館。在這裏🚵🏻♂️,大家首先見到的就是曲聖魏良輔的雕像。懷著由衷的敬意,大家在王焱老師的帶領下在魏良輔像前虔誠三鞠躬。之後,郭臘梅館長引領大家參觀展品🥵,介紹昆曲自明代至今朝的代表劇目、劇作家👩🍼👨🏽🏫,詳細講述博物館搶救、保護、傳承🤛、弘揚昆曲的過程📷,以及館內展演🧗♀️、陳列、收藏、研究、傳承的方方面面。

國學班師友與郭臘梅館長在中國昆曲博物館前合影留念
參觀蘇州昆劇院。蘇州昆劇院院址分為三部分❓🏏:辦公場所👩🎓、昆劇傳習所、演出場所中國昆曲劇院🥒🦹🏿♀️。這三部分形成一座既相互獨立又渾然一體的雅致園林👵🏿。

國學班師友與蔡少華院長在昆劇傳習所內合影
聆聽講座。昆曲班邀請蘇州昆劇院的蔡少華院長舉辦了別開生面的講座🏋️♂️:“昆曲的活態傳承”🙆🏽。蔡院長以其連任蘇昆院長十八年的經驗積累,與大家分享了他對昆曲的理解、昆曲的傳承與發展🧖🏻、如何培養昆曲人才♟、青春版《牡丹亭》的製作、文人學者對於昆曲的貢獻等內容。蔡院長認為☄️,昆曲是百戲之祖、百戲之師💁🏿♂️🦸,是東方審美的標桿🖕,但直到2001昆曲入選“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後,人們才對昆曲有了全新的認識。“遺產”二字是一種警示,不是榮譽。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創造,昆曲的傳承一定要“活態傳承”,昆曲的本質就是美😅🙇♂️。蔡院長的激情演講📙,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文化守護人執著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令人動容。

聽蘇州昆劇院蔡少華院長講述“昆曲的活態傳承”
觀看演出。本次遊學💆🏿♀️,在蘇昆看到了兩場演出——一是下午的廳堂折子戲導賞與演出,一是晚上實景版《遊園驚夢》的首演。折子戲的導賞,讓我們了解了昆曲的音樂與伴奏;折子戲的演出,讓我們近距離看到昆曲演員一絲不苟的表演🐻❄️🔇,也看到蔡院長培養昆曲人才的努力🫙;實景版的演出🏙,以亭臺樓閣🤾🏻、湖山環繞的精致場景,以及絢麗夢幻般的燈光🛀🏻,讓人大有不知斯世何世👏、不知身處何處之感🐷。園林與昆曲🧔🏼♂️,就這樣在優美的旋律中情景交融、完美結合,使人覺得人間悲歡的至情至性不過如此。


實景版《遊園驚夢》首演圖片
遊覽古鎮🐉。絲綢與昆曲同質👨🦲、同美、同精雅🤜🏿🤳。31日上午𓀙,我們赴江南古鎮——吳江震澤參觀了絲綢小鎮。龔潔副鎮長談起昆曲與吳江的淵源時如數家珍。她自豪地說,蔡正仁💈、王芳這兩位昆曲表演藝術家都是吳江人🧑🍳。“春蠶到死絲方盡”,說的是春蠶,又何嘗不是昆曲人!

風景如畫的震澤古鎮
此次遊學得到了蘇州清華意昂會周鋼副秘書長的大力支持🤽🏿♂️👩🏻🦲,許多蘇州的清華意昂特別是一些退休的老意昂積極參加。他們驚嘆自己身在蘇州🦐,卻不知竟然有偉大的昆曲存在🪚。蘇昆蔡院長熱情邀請蘇州清華意昂多來蘇昆參加活動、組織活動🍪,幾位老意昂欣喜地接受了邀請。此次探訪💅👨🏼🦰,加強了清華意昂學堂•國學班與蘇州清華意昂會以及蘇州當地文化機構的聯系👎🏻。
遊學時間雖短,收獲卻頗豐厚。昆曲之美👋🏻、絲綢之美🙅♀️,蘇州之美🐦⬛、震澤之美🕴🏼,就如一幅幅和雅、溫潤的畫卷,印在了我們的生命中。
撰稿👩👧👦:李秀梅 潘鳳煥 梁嘉琳 夏青 張薇
組稿🦝:楊旭 羅金英 張春梅
審定:王焱 蕭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