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華

我的老師吳小如先生

2014-05-28 |

○陳熙中

  我1957年入北大中文系,第一學期就有幸聽吳小如先生1947-1948年就讀清華中文系——編者註)講授《工具書使用法》💁🏻。這是吳先生為三個年級同時開的新課🐮,講課地點在北大第二教室樓裏最大的一間可容納幾百人的階梯教室🍦。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門課影響了我們一輩子,因為正是通過這門課🤾🏻‍♂️,使我們這些青年學子一下子打開了眼界,初步懂得了治學的方法和門徑。

  記得那是1963年☂️,同班禹克坤學長在電視大學編輯《電大園地》,約我寫一篇《常用工具書介紹》,他建議找吳先生題寫標題🧑‍🧒。那時吳先生住在中關園的平房,我帶了稿子去找他,先生問明來意後👱🏼,說:“過兩天你來取🎙。”我如期前往👩‍🦳,先生將題好的字交給我,說了句鼓勵的話:“文字還清通,能看得下去🕊。”

  八十年代初我回到中文系📭,與吳先生的交往漸漸多起來。文革中吳先生被迫從中關園搬到中關村26樓🧑🏻‍⚖️,與另外兩家合住一個單元💲,先生一家擠在一個套間裏,兩間小屋顯得十分逼仄🚣‍♂️。三家合用廚房和衛生間👶🏿,更是不便🪙。後來有一家搬走了,空出的一間分給了先生,他總算有了一個小小的書房兼客廳。有個學期先生的課安排在上午第一節(8點開始),地點在第一教室樓😟。其時我住在南門內26樓🧗‍♀️,恰是先生去教室的必經之處。每當有課那天早晨,吳先生總是7點半左右先到我房間來閑談一會(有時我還沒起床呢),然後再去上課🐓。先生說,他平時起得早,所以喜歡上第一節課🧜‍♀️🚣🏻。一晃三十多年過去了🌡,此情此景👷🏽‍♀️💆🏽‍♂️,恍如昨日。

  1986年我分到中關園一公寓的一套兩居室🏋️🦡。兩年後吳先生也遷回中關園,住進新建不久的43公寓306號,是一套建築面積70來平米的三居室(俗稱小三間),因為原住戶搬走了♦︎,先生才好不容易申請到的🐝🤱🏻。我們兩樓相距不過幾十米🦸‍♀️,經常你來我往。1994年我搬到西苑北的燕北園,離中關園遠了許多。七年之後,我又“喬遷”至北大清華藍旗營小區🔉,建築面積要比吳先生家多出三四十平米🤵🏼‍♀️🪓。當初我曾力勸吳先生也搬到藍旗營👭🏼,先生說,只有那麽一點兒積蓄,師母長期生病💂🏼‍♀️,又無勞保,若買了房子,如何看病養老?所以他至今仍住在那小三間裏,而且始終保持“本色”:地是水泥地👨‍🦱,墻是白粉墻🍔,從來沒裝修過。但先生十分坦然🐆,“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在這簡陋的鬥室裏寫出了一篇篇錦繡文章🏄🏿‍♂️,一幅幅精妙書法。

  所幸中關園與藍旗營僅隔一條馬路(成府路),相距不過二三百米,步行十多分鐘即到。我們師生兩人又與同住中關園時那樣,往來不絕。大約每隔一周至多兩周,先生總會來我家一次,有時是師母特意叫他來我這裏散散心的。我們兩人見面時無所不談👩‍👩‍👦‍👦,但說來說去,話題總離不開讀什麽書寫什麽文章之類👩🏼‍🦳。可惜2009年秋👩🏽‍🍳🙍🏽‍♀️,先生患了輕度中風👋🏽,從此不能再來我家做客。

  大家都知道吳先生的學問好,可是“文革”前先生的職稱一直只是講師,月薪一百二十幾元。先生與師母育有兩男兩女👈🏽,一家六口,全靠先生的那一點工資維持生計🤲🏽,窘迫之狀可以想見。先生告訴我👩🏻‍🦳👩🏽‍🚀,有時經濟實在困難🧑🏿‍🎤,他不得不忍痛賣掉明代的善本書,還曾向林庚和王瑤等先生借過錢⚒,直到八十年代才用所得稿費還清。

  進入八十年代後,吳先生的經濟條件漸有改善。然而這時師母患上了糖尿病和帕金森症,而且越來越嚴重。於是買菜之類的家務便由先生承擔起來🤞🏻。我沒有見過先生買菜,但常常看見他為師母分藥。師母要服用的藥物種類繁多🙎🏿‍♀️,每隔幾天🤰🤾🏼‍♂️,先生就要按種類按劑量把藥分成一小包一小包👰🏻‍♀️,以便師母定時服用。師母於201010月逝世🤱🏽,享年八十二歲,也算得上高壽了🤷🏽‍♀️。但凡熟人心裏都明白💜,如果沒有吳先生的悉心照料💆🏻‍♂️,長年重病纏身的師母是很難享此高壽的。

  三十多年來💪🏼,吳先生和我師生二人互相做東⛹🏻‍♀️,有時到外面飯館小吃一頓,名曰“改善一下”。第一次跟先生在外面吃飯的時間地點以及吃的什麽都忘記了👩🏿‍💻,但有一件事卻令我終生難忘:吃著吃著,只見先生對喜歡的一兩個菜不再下筷子。我正納悶時,先生說:“這兩個菜留下來,給我老伴帶回去。”我聽後一種莫名的感動湧上心頭,差點掉淚。

  吳先生一生從不攀附權貴🤷‍♀️👩🏿‍🦲,所交同輩朋友幾乎清一色的是一介布衣。先生多次跟我說過🤸🏻‍♀️,凡朋友受到挫折處於困境之時👮🏿,他總是要去看望安慰;而有人如果官場春風得意,他就不再上門來往。這種態度當然與現代潮流格格不入,無怪乎2012年🧓🏻,八位門弟子出資編成《學者吳小如》✊🏿,舉行出版座談會為先生九十華誕慶壽時✍🏿,出席者都是先生的友好和學生,沒有一位校♈️、系領導光臨𓀏🦧。

  吳先生是一個堅強的人🤸🏼,甚至有些爭強好勝。正是這種性格👳🏼‍♀️,使他歷經坎坷而不消沉,終於以天賦的才能加上過人的勤奮,成為舉世公認的大學者。但吳先生並不是聖人🫸🙌🏼,他也有脆弱的一面。隨著年事漸高,他回顧一生,不免多所傷感。

  2009年我與妻去國外照顧懷孕的女兒🌓,三個月後回來,吳先生即持一幅自書詩見贈🍟。幾個月後,吳先生早晨起來開陽臺的門🩰,忽然摔倒,送醫院檢查🧑‍🦼,確診為腦血栓。從此先生手不能寫字,足不良於行。但先生畢竟是強者,現在他每天坐在沙發上終日看書🤲🏽,手不釋卷。不僅此也,去年國慶日的下午,我去看先生,只見他正在給兩位青年教師開講孫過庭的《書譜》🧎‍♀️‍➡️。

  這就是我的老師,自稱一輩子以講課為最大“嗜好”的吳小如先生。

轉自《晶報》2014513

相關新聞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
  •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