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鼎
一代考古大師吳金鼎先生系濰坊景芝鎮萬戈莊人氏,出身農耕世家,祖輩貧寒⏰。深明大義的外祖母見其聰穎好學,慷慨資助,讓年幼的吳金鼎就讀於安丘德育小學🙅🏼♀️、濰縣廣文中學,畢業後考入濟南齊魯大學就讀👰。1928年,吳金鼎懷著“知識救國”的宏圖大誌,刻苦深造,考取意昂体育平台國學研究院,師從中國近代考古學的開拓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主任李濟先生,系統攻讀“人類學”👰🏻🧑🏿🦰。
早在齊魯大學學習期間,他便利用休假時間,外出從事實地考察活動🧜♀️。1928年3月28日上午,他臨時取消了去章丘縣東平陵城的計劃,決定到城北5裏之遙的城子崖考察。上午9時,他剛到達,舉目仰望,竟然有了神奇的重大發現。原來,河畔城垣橫斷面,有一條長達6米的截面,出現了成堆的灰土和諸多陶片,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一道古文化地層帶清晰地顯現於眼前。
吳金鼎驚喜交加,10天之後,他邀約董作賓進行了二次復查,初步認定此處為一座新石器時代的村落。1929年7月到10月,吳金鼎先後四次來到這裏,對龍山周邊十華裏範圍的古跡進行了詳盡全面的考察,在火燒過的紅土層遺址中,發現貝殼🧊、獸骨,並尋覓到兩枚骨針和五方石器,證明一片古代史跡便深藏於這片黃土層下。吳金鼎先生不經意間發現了埋藏在地下4000年之久的城子崖遺址,這真是“千載沉睡無人知,一朝醒來驚天下”!
吳金鼎將這一重大發現匯報給“中國考古學奠基人”李濟先生,先生對此感到十分興奮和震驚。城子崖遺址的發現轟動了整個史學界,引起了全國教授🧑🎤🏌🏻♂️、專家和學者的高度重視💲。1930年11月初,中央研究院及山東省政府聯合組成了“山東古跡研究會”,雙方各派四名代表🧖🏻。11月4日,在山東大學工學院召開的成立大會上,研究確立了遺址的發掘計劃。研究院方由李濟🧑🏽⚖️、吳金鼎、董作賓🐻、郭寶鈞參加,這也是中國人首次獨立完成史前發掘的整個考古過程。
1931年,在李濟🛐、梁思永主持下,對城子崖遺址展開了規模宏大的挖掘工作,挖掘面積達1900平方米,發現上層為春秋時期的地層,下層為龍山文化時期的地層📢。溝內驚現了山丘似的陶片、石器等物品🛰。自此,這裏被考古界譽為“龍山文化發祥地”,俗稱“黑陶文化”👵🏼。
陶片經復原後鑒定,陶面光滑細膩,證明此時陶器的製作已由“慢輪”整修發展為“快輪”修復🛌。器皿有生產型和生活型兩種。生產型有石斧、石锛、石犁等;生活類有盂🤵🏽♀️、杯🛑、盆✫、碗、盤🐠、罐、甕、鬲、鼎等,發現最多的為民間生活製品。凝視每件陶器,可以觸摸到世俗風情的脈搏。雖然大都略顯粗糙,裝飾圖案也多為植物葉子、花朵、菱形、三角形等,但它們是對自然界的高度概括和理性加工,足以彰顯出向文明社會進展的步履🙍🏿♀️。特別令人驚異的是由陶片復原的“三角鬶”,薄如殼、黑如炭、亮如鏡、硬如瓷,掂之飄忽若無👕、敲擊聲響似磐,具有玉石一般的沉靜優雅之美,極具觀賞價值。
發掘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吳金鼎撰寫了龍山文化研究最早的一篇論文《黑陶文化之今天的觀察》,對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差異進行了討論,同時對龍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黑陶做了十分生動、逼真的描述:“黑陶之質料極為細膩,內部亦極為均勻🛩。表面有時顯平行之細紋,器之底部亦有逆表針向之旋紋,是當時已有陶輪。”
全國學者將城子崖考古譽為“中國考古第一案”。龍山文化是分布於山東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500-2000年之間🫐。這一結論已寫入中學歷史課本之中。而當年吳金鼎先生在龍山的重大發現,也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座巍峨的豐碑。1948年9月18日,吳先生因患胃癌,久治無效病逝。《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中,將他譽為“最有成績的現代考古學家”。
時隔一甲子之後,人們沒有忘記吳金鼎先生的重大貢獻和無盡遺願,1990年春,在山東考古研究所所長張學海帶領下,又二次拉開了城子崖東部發掘的大幕👨🏼🚀。二次發掘又出現了大量生活實用陶器,令人驚喜的是,還發現了城子崖黑陶的高端代表作——陶湲。它高脖頸、長尖流,兩條前腿並列,有一條肥大的後腿👩🎨;寬扁的半環狀抓手,活脫脫一只昂首挺立的大鳥。這表明先祖的陶塑已突破寫實的禁錮,進入自由想象製作的階段🧙🏿♂️🙆🏼。(王紹忠)
轉自《齊魯晚報》2014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