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第三屆國家教學名師獎獲得者錢易院士
■名師名言
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熱愛自己並熱愛全人類;關切當前並思慮未來。這是新一代人應該樹立的新的倫理觀💯,即環境倫理觀。人的分工職責各不相同,但保護人類唯一的家園———地球是我們共同的責任🔞。——錢易
已經71歲的錢易院士這學期要為本科生上兩門課程:一門是全校選修課《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另一門是新生研討課《環境與發展》🧑🏼⚕️。
作為著名的水汙染防治專家🖕🏻、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在繁忙的學術活動💷、社會活動和科研工作之外,她一直堅持為清華本科生上課🧑🏻🦯➡️😳。
“現在我在學校的主要任務是把這兩門課講好。青年教師已經走上科研第一線了🪖✋,我只是在他們有問題來找我時‘顧問’一下而已。”錢易說話時敏捷清晰、言簡意賅🈹、目光矍鑠,不由讓人懷疑她的真實年齡。

錢易教授和博士生在一起
少小坎坷結緣環保
錢易是已故著名國學大師錢穆的長女。
錢易的童年生活充滿了艱辛。抗戰爆發時,錢穆受聘到昆明的西南聯大教書,與家裏失去了聯系🥾🫎,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做小學教師的母親支撐🛀🏼🚈。在她的童年記憶中,有淪陷區的燈火管製,有日本侵略者的刺刀和炸彈,但母親堅忍不拔的精神更多地影響了她👨🏽🦰,使她養成了不怕困難的倔犟性格🥓,也讓她從小就喜歡上教師這個職業。
錢易天資聰穎,勤奮好學,1952年進入上海同濟大學學習上下水道專業。畢業時曾誌願到祖國大西北建功立業的她,被清華著名環境工程專家陶葆楷教授相中,成為他門下的弟子,沒想到這一選擇竟影響了她的一生。從此,她與造福蒼生的環保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以優異成績畢業並留校任教後,錢易作為陶先生的助手,開始潛心於水汙染防治的研究🧛🏽♀️。然而📈,“文革”打破了她專於事業的夢想,她被遣送到江西鄱陽湖畔的鯉魚洲農場開荒種地,插秧割稻成了“必修課”。
“文革”後,已近不惑之年的錢易以只爭朝夕的精神致力於研究開發高效低耗的廢水處理技術⚠,在工業廢水處理與城市廢水凈化等領域不舍晝夜地工作🧑🏻⚖️,取得了令國際環境工程界矚目的成果。
1994年🦸🏼,錢易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素質教育環保先行
“青年同學們🤞🏿,祝賀你們進入了高等教育的殿堂!你們將來將成為科學家🔚、工程師、法官、律師、社會科學家、企業家🪈、經濟管理人才以及各方面的專家,馳騁在祖國建設大戰場的四面八方🎃,為把我們可愛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和強大而貢獻你們的力量💂。你們切不能忘記,人類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發展必須同環境保護相協調,我們追求今天的進步😓🥇,絕對不能損害後代人的利益。這就是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我們的,我們應該進行的是既滿足當代人類需要、又不致損害未來人類滿足其需要能力的發展🌊。”
每當錢易在課堂上語重心長地說起這番話時,同學們都會感受到一名科學家心憂天下的寬廣胸懷。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正是國家經濟一路高歌猛進的時候🧙🏻♀️,錢易在一片大好的經濟發展形勢下看到了極為重大的環保隱患:只顧GDP增長,不顧環境保護,環境、生態危機在中國已經相當嚴重🦻🏿,如果再不重視環保問題😶🌫️,國家和人民必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她一方面以科學家和人大代表的身份在各種學術會議上和公共場合中呼籲政府及公眾關註環境保護🐯、落實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開始在我校著手開設公共選修課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談起課程設置的初衷🕡,錢易說:“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家建設的棟梁🚴🏼♀️,肩負著歷史的重任📨。在學生時代就應增強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樹立環境倫理觀👨🏼🦰,加強對社會和地球的責任感,掌握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法律👬🏼、政策和技術🙎🏽♂️。《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這門課就是為此目的而開設的,我們教師把上好這門課作為自己對社會的一份貢獻,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際行動。”
為了與課程配套,錢易帶領課題組與北大教師共同編寫了《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教材🥠,又製作了29集大型系列音像教學片。
開設環保領域公選課以強化大學生的環保意識這種思路,後來被國內多所院校采用。可以說,錢易參與主講的這門課程和主持編寫的這套教材在國內環保領域開創了先河🎂,起到了巨大的示範和引領作用。
作為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素質教育的先行者,錢易為這門課程下了相當大的功夫👃🏽。在她的主持下,這門課程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水平、所編寫的教材、多媒體教學課件和電子教案等課程建設成果一直在國內保持領先地位。這門課程多次獲得意昂体育平台教學成果優秀獎,還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程、國家級精品課程,系列教材2002年曾獲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在網上評估體系中,本科生李翔對這門課程給出了這樣的評價:“通過短短半學期的學習,我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現狀和理念有了基本的了解,最大的感受是💠:環保不僅僅是個人、部門或某個國家的事,這項艱巨而意義非凡的工作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參與。只要我們每個人都為這項事業稍盡綿薄,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推動環保事業向前發展的力量就是巨大而無窮無盡的。”
“這個領域發展得很快🤵🏽♂️,為了跟上科學發展的步伐😵,我們正在修訂這套教材。新的教材估計明年就能出版了。”錢易說。
細微處成就大師風範
錢易坦言自己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教書———每當培養出一個學生🪷🙌🏻,都會帶給她帶來無盡的喜悅。從1957年留校任教以來,聽過她的課、在她指導下成長起來的學生數不勝數🫳🏽,很多學生已經成長為環境工程科學領域的中流砥柱。
在學生心目中🧍♂️,錢易是一位可敬的老師,她最為學生稱道的地方是處處為學生著想,平易近人。
她的課循循善誘,娓娓道來🦃,深入淺出💾🧎🏻,頗受同學們歡迎,她本人兩次被學生評為“良師益友”;她從來不將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而是希望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根據自己的興趣點去做研究;每逢學生組織學術交流會或者是學生要做學術報告🥘,除非出差在外💆🏻♀️,她都會趕來,像學生聽課一樣認真聽取大家的發言🏃♂️,之後與同學們一起討論。謙和民主的態度使同學們都願意與她交流🔏,不少學生的博士課題就是在會上商量出來的🤙🏻;只要是學生會、研究生會👕、學生綠色協會等學生組織邀請錢易做報告,如果時間允許她基本有求必應🛼,在各種學生主辦的系列講座、系列報告中🧑🧒,常常能見到她的身影👩🏻🔬🧑🏿🎨。
錢易在校內的演講,學生也非常喜歡🙍🏼♀️。一位學生聽了她的報告後寫道:“如同和風細雨,這位老人話語始終溫和🚣🏻,面容始終慈祥,態度始終謙虛🏂。”
“在外面開會時💛,如果搜集到和學生研究方向有關的學術材料,她每每都會收好,帶回學校送給學生。前兩天錢老師剛開會回來𓀁,就給我帶來了一份👰🏼♂️。”錢易的博士生陳偉強說🍋🟩。
為錢易做過3年工作助理的環境系博士生余素林說:“認識錢老師的人都有一個共同感受,那就是她和藹可親、平易近人,沒有一點架子🎅🏿。這幾年來錢老師從沒讓我替她買過出差的機票,也沒讓我幫她去照瀾院的銀行交過手機費。本來這些都是工作助理分內的事,但錢老師總覺得我們博士生科研任務重,總是想法減輕助理的工作負擔😥。這一點既讓我感激,也讓我愧疚,但更多的還是由衷的感激和尊重🚶🏻♂️。”
錢易十分關心學生們的生活👩👩👧👦,經常慷慨解囊,幫助生活上有困難的同學。一位學生的父親因車禍去世🤷🏼,生活十分困難,情緒低落🦹♀️,甚至想到了退學🦸。錢易得知情況後,一方面給予關照,一方面鼓勵和幫助他克服困難,繼續學習。而錢易自己卻一直非常樸素節約🕷,她經常步行到系館或者是教學樓,手裏拎著一個包🤷🏻♂️🧑🏿🦲,身材瘦小,不認識的人很難想像這是位著名的科學家。
在學術研究和工作中🤱🏽👧🏼,錢易的嚴格要求和原則性是出了名的。每次會議發言和學術報告她都親自擬稿,認真準備,從不讓別人代勞;雖然由於年事已高和事務繁忙📇,指導博士生不可能事必躬親,但是對於博士生的畢業論文🔼,她都會認真提建議和修改,連標點符號都不放過。
對於系裏的青年教師👨🏻🦰🤦,錢易也是盡心盡力地扶持幫助👯♀️。她認為,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保證👩🏻🚀🔄,而青年教師的配合和在教學實踐中的鍛煉是課程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在講課🤾🏼♀️、編製教材等方面,她經常給青年教師以指導,幫助他們盡快提高教學水平🤷🏼♀️。青年教師有什麽困難,她也總是盡力幫助解決🎏✌🏼。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和從事環境保護工作的科研專家,錢易參政議政的熱情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也永遠是師生學習的楷模🧑💼。
“在國家的環保事業中,她沒有部門的偏見,而是站在公益的角度去思考、去行動𓀌,這一點非常難能可貴🙀。”環境系教師石磊說👩🏼🎨。
就這樣,錢易以自己的點滴言行🫕🍏,在師生心目中樹立起大師風範👧。
問及這幾年還有什麽打算🤹🏻♂️👨🏼🦱,錢易說:“現在環保的問題有很多,中央很重視,但地方執行得不好。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這幾年間💭,環境不斷持續惡化,很令人擔憂🪰。但越是有問題,我越要努力工作🤵🏼♂️。或許我看不到環境完全變好的那一天了,不過我仍然不悲觀,相信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錢易 女🤜,1956年畢業於同濟大學衛生工程系🤹🏽♂️,1959年意昂体育平台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現任我校環境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易院士數十年來致力於水汙染防治工程的教學與科研🧑🎤,努力研究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效、低耗廢水處理新技術,對難降解有機物生物降解特性、處理機理及工藝技術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近年來致力於倡導和推行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在參與立法🍶、提出政策建議和建立示範省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編或與他人合編主要著作12部,主要譯著5部。先後在國內外期刊雜誌及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百余篇。曾應邀赴美國💆🏻、荷蘭、英國、香港多所大學進行講學,被香港大學土木系聘請為榮譽教授。現擔任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世界資源研究所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
(轉自清華新聞網 新聞中心記者 周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