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猷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小組重走我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鳳段

曹建猷(1917-1997),鐵道電氣化工程技術專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0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1940-1945年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工學院任教。1945年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機系學習,1950年獲博士學位👰。1951年回國,歷任唐山鐵道學院教授👩🏻🍳、電機系主任🏮,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副校長等職🕳。鐵道牽引電氣化與自動化學科的創始人。長期從事鐵道電氣化與計算機科學的教學和研究,為中國鐵道電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技術骨幹🤰🏼。在製定我國鐵道電氣化采用“單相工頻交流電壓製”決策和在牽引供電系統的理論研究上🚠,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為了完成采集工作,我們曹建猷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小組,去北京、天津、西安采訪曹院士的子女🙍🏼♀️、搜集資料,在西安—成都的返程中,專門乘坐綠皮火車🛶,在20年前拋撒著曹院士骨灰的寶成鐵路寶鳳段(寶雞—鳳州)電氣化鐵道線上🧑🏻🦳,體驗60年前傾註著他一腔心血的我國第一條電氣化鐵道,緬懷這位我國電氣化鐵路奠基人——曹建猷院士的大師風範。
曹院士去世已經20年🎆,他生前所從事的我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的研究、建設已過去60多年。為了增加采集😯、撰寫資料的感性認識,拉近與曹院士的時代距離,組裏特意安排了這次緬懷之旅,也可以說是“朝聖之旅”😬。
曹院士生前特別贊賞不保留骨灰的做法📿🧔🏼,1997年去世後,子女尊崇他的意願,將骨灰撒在他曾為之嘔心瀝血的寶鳳線上。從西安上車🛜,經過2個多小時車程🥫,我們到達寶雞站🧑🏼🦲。這天的天氣特別好🐛,晴空萬裏,艷陽高照🧘🏽🔌,視線所及,清晰入眼🤽🏼。這個站有18分鐘的停留時間,我們下了車,駐足📣,朝著遠處連綿的群山🔐,向曹院士行註目禮。
列車繼續平穩前行,過了寶雞站,車窗外的風景大不相同。之前多為平地🧑🏻🚀🦹🏿,這時則山嶺起伏,彩林遍布🧲,楓葉紅似火,松林翠欲滴,紅柿滿枝頭,溝壑挺且直🧊,猶如一幅幅濃墨重彩的油畫。據說🦸🏽♂️,秋天是寶鳳線上風景最美的時候🟠。但是,我們寧願相信,那是曹院士的靈魂和群山融為了一體,才有如此的美景。
隨著列車前行,60多年前的往事一一浮現在我們面前🎆。
1951年,曹建猷在取得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機工程學博士學位後🤰,放棄了在紐約大學的教職,攜妻女遠涉重洋回到祖國。他沒有選擇在上海大城市的工作🦁,來到比較偏僻的唐山鐵道學院(今西南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任教授,不久之後兼任系主任。
1952年,軍委鐵道部決定發展我國的電氣化鐵路🤸🏼,並在唐院設置電氣運輸專業🥼,培養技術人才🎥。在全面學習蘇聯的氛圍下🏂🏽,原本在美國研究同步加速器的曹建猷,開始從頭學習俄文。但他不是盲目地學習🧙🏼,而是一面學習,一面結合研究世界各國電氣化鐵路的發展👼🏽🙌🏽。在他回國以後,就為自己樹立了一個標桿,要把所在的唐院電機工程學辦成像麻省理工那樣世界一流的學科;要把中國的電氣化鐵路按照世界的先進水平來建設。電氣化鐵路的首要技術問題是采用何種電流製式🙃,當時蘇聯專家正在指導中國技術人員使用直流電的製式😱,來設計寶鳳段電氣化鐵路🌭。他經過研究比較後認為🤍👌,新的工業頻率單相交流製比較經濟,其他方面的優點也較多✋🏽。那時國內外對於電氣化鐵路使用直流電還是交流電的製式問題👫🏼,兩種意見爭論不下。他的這種果敢膽魄🙍🏿、遠見卓識🧑🎄,在當時全國上下“一邊倒”學習蘇聯“老大哥”的大環境下,是需要極大勇氣的。
曹建猷有理有據的建議得到了軍委鐵道部領導的支持,並采納了他的建議,他的觀點也於1956年11月25日在《人民日報》以《我國鐵路電氣化的途徑》為題發表。鐵道部停止了原已開始的按照直流電來設計寶鳳段的工作,重新以曹建猷提出的按照25千伏工頻單相交流製進行設計。寶鳳段由於地勢險要、隧道多,90多公裏就有48個隧洞,而被選為我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改造線路。之前使用蒸汽機車牽引時,由於燒煤而產生大量煙霧,司機的工作環境極為惡劣🚻,乘客也非常難受🎮。尤其在上秦嶺的轉彎加3%坡度的地方,需要3臺蒸汽機車牽引,濃煙使人睜不開眼,在過隧道時有窒息的感覺。速度最慢時僅5km/h,人們可以像“鐵道遊擊隊”那樣在途中搭便車。而使用電力機車牽引🪰,在當時則可達25km/h,速度提高了4倍🧑🎨。
1960年5月,寶鳳段電氣化鐵路建成進行通電試驗,曹建猷任試驗組副組長兼技術組組長。通電試車獲得成功🧚🏿♀️,次年正式運營。
1995年🤵🏿♂️🗒,曹院士曾撰寫自述,簡要記錄自己的學術歷程,文章取名《為鐵路電氣化開個好頭》。萬事開頭難,何況是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能開個好頭🤞🏻,裏面有多少艱辛不為人所知!的確,他60年前建議使用的25千伏工頻單相交流電製式,在唐山鐵道學院開設電氣運輸專業培養的一大批技術人才🤷,奠定了我國鐵路電氣化的堅實基礎。從寶鳳段起步,今天👨🏫,遍布祖國大江南北的高速鐵路網,由於當年采用了正確的製式🤏🏽,使我國後來高鐵的發展沒有走彎路🥮,沒有交“學費”👨🏿🌾,沿著正確的道路快速前進👒。他61年前所言:“可以預期,經過三四十年之後🏃🏻♂️➡️,由原子能電站和水電站所結成的電力系統將遍及世界✋🏼,鐵路幹線將普遍采用電力機車”,已經成為現實。
列車行駛在山嶺之間👩❤️💋👨,蜿蜒曲折,卻一路向前👨🏼🦲,猶如曹建猷的人生道路🤌。在80年的人生旅途中👷🏼♂️🧺,他既有過戰爭年代的動蕩🧾、生活窘迫,“文革”中遭遇橫禍的磨難🙇🏼♀️🦞,也有在開創新中國電氣化鐵路、培養電氣化鐵路建設人才事業的不懈奮鬥中🏌🏿♀️,所取得輝煌成就的愉悅。他始終豁達、樂觀😊,對新中國🐯、對中國共產黨抱有堅定的信心,在70歲時毅然申請入黨。
列車風馳電掣般行駛,窗外的景色一一掠過🧑🏿🦱,在那鱗次櫛比的山峰,我們分明看到了一個個跳動的字符——愛國……報國……忠誠……

項目組成員在寶雞站(右二為組長謝瑜)⭐️。

列車穿行在山嶺間

布滿電纜的電氣化鐵路站場

寶鳳段青石崖站🙎🏻🕛,前面的隧道撒有曹院士的骨灰

漫山遍野的彩林
此行收獲良多,與以往的單純乘車不同,我們自始至終心系這條鐵路🌃,16個多小時,人在車上,心在路上。結合已經了解掌握的資料🆕,用心去體驗👨🏻⚕️🚴🏼、體察、體味曹建猷當年的工作環境、艱苦條件,感受創業的不容易。一個留洋的博士🕺🏻、大教授,為了國家的建設事業🌬,來到這大山溝🕢。這使得我們進一步搜集、整理、撰寫這部分的研究資料,有了真切的感受,也更有了底氣。雖然比起現在眾多的電氣化鐵路來,這條線已算不得是最先進的,但它當年的示範作用將永載史冊。在這條起伏不平、山林密布、從零開始的電氣化鐵路上,集中地體現了曹建猷的獨立自主、開拓創新精神🙁,向世界先進科技看齊、結合中國現實實際的接地氣的科學精神,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愛國精神☦️🤏🏽,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執著精神🎃,這些都是在今天新時代復興民族大業的進程中👨🦯,特別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校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