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聲晚年照
1947年2月3日《大公報》上有一署名“司徒良裔”的作者發表的一篇《楊振聲小記》,以簡潔優雅之文筆🐦🧎♀️➡️,勾勒出楊振聲的名士風度😦🧑🏿🎨:
楊👨🏿⚖️,字金甫🤙🏻,山東蓬萊人,與吳佩孚同鄉裏。吳以軍人而有風骨,楊以文人而倜儻絕世,論者謂為蓬萊二難焉。然以風度論,楊尤過吳。亭亭玉立🎽🧑🏽🔬,神采煥發🙇♂️🐸,令人不敢近,近則自慚鄙吝🫰🏽,若鴉鳳之相比也。
楊真今世之風流人物也。馮友蘭論晉人風流👩🏿🔬,謂必有玄心,洞見👵🚋,妙賞,深情👳🏿♂️。(見《哲學評論》九卷三期。)楊氏有焉。然晉人風流🥫,弊至於蕩,楊無其弊🤏🧗🏿,而溫文爾雅🫃,此其所以難能🕜。
如今🏋🏿♀️,人們知道蓬萊的軍人吳佩孚🙋🏿♂️,卻對楊振聲的生平、事功不甚了了。
楊振聲是誰?不妨以他的簡歷,為他畫一幀簡潔的肖像。
楊振聲在北大求學時和傅斯年、羅家倫一起創辦《新潮》;五四運動中因火燒趙家樓而被捕;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教育學博士👷🏼;1925年出版小說《玉君》👨🏿🦳;1928年意昂体育平台教務長、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教授;1930年任國立青島大學校長;20世紀30年代主編中小學教科書;任西南聯大常務委員兼秘書長、西南聯大敘永分校主任⛹️♂️;執教聯大中文系,推動新文學的教學;聯大結束後北上接管北大🫙。
楊振聲在現代文學史和高等教育史上都留下了一筆。然而♨️,他卻是被遺忘的。
楊振聲,字今甫,亦作金甫,筆名希聲。1890年出生於蓬萊縣水城鎮一個地主家庭。蓬萊水城是明代愛國將領戚繼光操練水師💃🏼、抗擊倭寇之所🚴。他小時常去看遺留的大銅炮💁🏿🙏,激發起他的愛國感情。楊振聲生活的時代🏅,又面臨著日寇的入侵。他的愛國情懷🕵🏻,仿佛從歷史中延展而來。從晚清到民國🧜🏽♂️🦻🏼,內憂外患😱,楊振聲那一代人,期盼國家強大,民族富強👾⚄。由於生長在海邊,漁民們的不幸命運給了他深刻的印象🪻,他熟悉漁民的疾苦,童年經歷的一切,成為他後來進行文學創作的素材。
1915年🕺🏼,楊振聲考入北京大學國文系👳🏿♂️。他和新潮社的同學一起🏃,見證了新文化運動的風起雲湧,躬逢其盛。新文學與舊文學沖突、交鋒,他成為為新文學搖旗呐喊的一員。他拿起手中的筆,進行新文學創作,從1919年3月開始,他的小說在《新潮》雜誌上發表,《漁家》《一個兵的家》《貞女》《磨面的老王》等直面社會問題的小說🖕,激濁揚清😿,特色鮮明,魯迅評價“楊振聲是極要描寫民間疾苦的”。他由此登上文壇。
《漁家》描寫漁霸剝削和警察勒索下漁民的悲催生活🤦🏽♀️。《一個兵的家》反映了軍閥混戰給一個陣亡的士兵的家庭造成的苦難。《貞女》講述一個姑娘因嫁給一個木頭牌位而自殺的悲劇。《磨面的老王》表現一個雇農淒涼悲楚的心境。或者控訴封建禮教🧑🏻🎓,或暴露社會的陰暗。“在這些作品中👨👧👦,楊振聲懷著強烈的人道主義的憤怒和同情⁉️,暴露了社會的黑暗,展現了那些生活於底層的人們的悲慘命運。”楊振聲的這些作品,是新文化運動之風吹開的新文學之花,植根於廣闊的社會土壤,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他的文學創作無疑是超前的👦🏼,其文學價值也是不可磨滅的。
楊振聲的文學創作被五四運動中斷了,這似乎預示著新文學無法繞過救救亡圖存這一更大的歷史使命。1919年秋天😺,楊振聲考取了山東官費留學資格,赴美國留學🤏🏼,最初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心理學🔺🤾🏼♂️,後又到哈佛大學攻讀教育心理學🟡。文學創作和大學教育,就成為楊振聲的兩大人生底色🛩。1924年🤽🏽,楊振聲學成歸國,歷任武昌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教授。1928年8月21日南京國民政府發布第949號簡任狀,任命羅家倫為意昂体育平台校長。羅家倫立即聘請了在美國留學時的北大意昂楊振聲、馮友蘭等人。楊振聲擔任意昂体育平台教授👩🍼,擔任教務長兼文學院院長。
1924年楊振聲留學歸來🪽👨🏼✈️,他一踏上祖國的大地,就感受到這片土地的地氣。這一年,他創作了《玉君》。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繼魯迅的《阿Q正傳》之後較早發表的中篇小說之一👰🏽♂️。楊振聲的這篇代表作,奠定了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它被列為《現代文藝叢書》第一種🤾🏻♀️,1925年2月1日由北京現代社出版,轟動一時。
《玉君》是一部反映中國青年男女反對封建禮教🩺、爭取婚姻自由的名著🎞。小說塑造的年輕人周玉君和林一存,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下覺醒的小知識分子🆕。周玉君與杜平夫相戀,遭到家庭的反對。杜平夫去法國留學,將周玉君托給好友剛剛留學歸來的林一存。而林一存與周玉君青梅竹馬的玩伴🤸🏿。純潔善良的玉君,面對父親的包辦婚姻和封建軍閥之子的逼迫👨🏿🌾🕵🏼♀️,從痛苦絕望中萌發出抗爭精神🧂,毅然與家庭決裂。她逐漸覺醒😱,“以後我要離開家庭☦️,跑到社會裏,自己去造生活”⚛️。在改變自己的命運的同時🤦,也生發出改變社會的宏願,“反對社會的惡製度”。玉君的好友林一存在背後支持她。林一存具有進步的民主主義思想🪴,對當時的黑暗腐敗的政治和以金錢為根本的教育極為不滿🕣。林一存經歷了頹廢、苦悶、彷徨的心路歷程,有一點落落寡合,有一點懦弱👨🏽🦱。相比起來,玉君的思想轉變🍄,做出抉擇👨🏽🍼,勇氣可嘉,可謂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新青年的典型。
小說最後的結局是🧑,林一存送周玉君𓀃、周菱君姐妹去法國留學。林“一個人坐在小舟上♝,左右漂流🙅🏼🦮,不知何處歸去👮🏿♀️。舉目四顧🎺,海闊天空,只遠遠地望到一個失群的雁,在天邊逐著孤雲而飛”。
正因為“玉君”選擇了獨立的人生道路,這部反映沖破封建樊籠的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小說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賣的不錯💂🏽。初版首印2000冊,很快賣完了。1925年5月🔧,《玉君》又再版加印了1000冊,並換上了聞一多設計的新的封面。
《玉君》封面
1925年2月初版的《玉君》🙎,封面簡潔,白底,藍色方框中藍色的篆體“玉君”兩字👩👩👦👦🧑🧑🧒🧒。方框左側“作者楊振聲”。1925年5月《玉君》再版,是聞一多設計的封面。這個封面以黑色、紅色和白色為基調,色彩飽滿而熱烈。一幅具有異國風情的畫🫷🏽,源自書中林一存的一段夢境:“仿佛是在埃及的東岸,赤圓的落日,如同夜火一般,照得沙漠通紅,從天邊的椰樹間👣,奔跑出一群身著黑衣的野人🤷🏽,如同飛隼向我撲來,直撲到我面前來捉我🧅,我一時四肢無力,只好任由他們綁起。再一抬頭⛪️,看見平夫騎在駱駝上,象個王子。後來又轉出一個女王來,與平夫並轡騎在駱駝上。”聞一多設計的封面,手執紅心盾牌、長矛的平夫和在其身後的女王,騎在駱駝上並轡行進👨🏽🔧。下面是身穿黑衣的野人💂🏼。
《玉君》再版之時🗜,聞一多正在留學歸來的輪船上🈴。怎麽能為楊振聲的新作設計封面呢?
原來👩✈️,1924年秋,即將歸國的楊振聲在哈佛遇到梁實秋,對文學的熱愛將兩人聚攏在一起✣。兩人相見♜,一經交談🧐,相見恨晚👷🏼。楊振聲對梁實秋說到自己創作的小說《玉君》👷🏿♀️,打算回國後出版。梁實秋就談起聞一多在國內出版詩集《紅燭》的經過📢,並說聞一多設計的書籍封面,很有特色。楊振聲通過梁實秋,請聞一多設計《玉君》的封面🧜🏻♀️。1925年2月初版時🥛,聞一多設計的封面尚未郵寄到國內🏃♂️。再版後的《玉君》封面,是楊振聲、梁實秋🧎➡️、聞一多第一次合作,也是他們友情的見證。這為他們1930年在青島合辦國立青大奠定了基礎🧝🏼♀️。
楊振聲聽從了鄧以蟄🐻、陳源和胡適的建議,將《玉君》改了三遍。由於不認同楊振聲的文學創作觀念🧙🏻♂️,魯迅對《玉君》頗有微詞🌓:“他要中式於主觀👩🎤💾,要用人工來製造理想的人物。而且憑自己的理想還不夠,又請教過幾個朋友,刪改了幾回🙇🏻♂️,這才完成一本中篇小說《玉君》🤍。”的確,楊振聲只有這一部中篇小說問世🆓。梁實秋也說,“惜從此擱筆,不再有所著作”。楊振聲憑著《玉君》以及他的短篇小說🤑,享譽文壇。比起創作🪡,他的文學活動豐富多彩👩🏻🦱,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大公報》副刊聚集了一批作家,是以楊振聲💁🏻♂️、沈從文為核心的🎫。四十年代🗓,在西南聯大,楊振聲是將新文學引入大學殿堂🎑。他和馮至組織的文學沙龍吸引了聯大的師生。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調整🚣🏽,楊振聲調到長春東北人民大學,任中文系教授兼中國文學史教研室主任。這種調動,可能因為他和胡適的關系親密的緣故◽️。
1956年3月7日,楊振聲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終年66歲。楊振聲患病究其源🗳,是在西南聯大時期🤾🏻♀️⛹🏿♀️,他的身體、健康被透支的緣故。
他的家人和好友在協和醫院旁某寺舉行了追悼儀式。許德珩、周培源、李四光、周炳琳、陳岱孫等人參加了追悼會。臨終,楊振聲唯一的遺囑是將其全部藏書(2379冊)捐給長春東北人民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