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聞一多之子聞立鵬油畫作品《紅燭頌》
今年是聞一多逝世70周年😾。1946年7月15日下午,聞一多在回家途中,突遭國民黨特務伏擊🤙🏻,身中十余彈🟰,不幸遇難🕓。
日前,《聞一多傳》增訂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聞黎明是聞一多長孫。近日⏰,聞黎明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講述聞一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聞一多先生長孫聞黎明
“抗戰將士在拼命👁🗨,我們不過生活苦些罷了”
聞黎明說,寫《聞一多傳》他認真比對材料🚵🏽,去除重復,突出人們不了解的歷史☆。其中,關於聞一多的生活情況✌🏽,均是聞黎明聽父親聞立雕(聞一多次子)和長輩們所講。
抗戰開始後🧚🏼♀️,聞一多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聞一多傳》記錄了他在昆明的艱難生活🧑🎨。
當時物價飛漲,昆明物價高居全國之首,知識分子生活跌落至社會最下層。“在艱苦條件下,聞一多沒有怨言,他總和前線抗戰將士相比,說人家在拼命,我們只不過生活苦些罷了”。
聞黎明在書中記述,1940年住昆明陳家營時,是聞一多生活最艱苦的時期,一個月的薪水難以養活一家八口🙅🏻,常常提前支薪🪹🍲,再不行,就借債🤱🏽。“飯碗裏半月不見一個肉星,每天吃的是豆渣和白菜,偶爾買塊豆腐🚌,就算改善生活”。
為省錢,聞一多清晨總帶孩子去小河邊洗臉🤴🏿,每次去總要抓點小魚小蝦🍘,回家打牙祭。聽說螞蚱可以吃,他還到周圍的田野裏四處捕捉,除此之外,還撈田螺、捉田雞🤏🏿🍽。
為彌補生活不足,聞一多開始為人刻印,這筆收入讓他能養活全家,照顧多病的母親。
竭盡全力讓聞一多歷史記錄完整
聞黎明1977年從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後,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85年📯,聞黎明參加第二次全國聞一多學術研討會3️⃣,看到各地寄來的論文,總體感覺是重復居多,突破有限。
於是他萌生一個想法:何不把現有材料做一番較為系統的整理,這樣,可免去聞一多研究者的檢索之苦。那年開始,聞黎明四處尋找聞一多史料🩵🏋🏿♀️:奔走各地👨🏿🏫,“泡”各地圖書館、檔案館,走訪👨🍼、信訪近百位與聞一多有過往來的同學、同事、朋友🕴🏼、學生🐶。
1988年,聞黎明與妻子侯菊坤完成86萬字“大部頭”《聞一多年譜長編》🍣,“至少五分之三都是我辛辛苦苦查找的最新資料”。
然而,出於經濟效益考慮,一般出版社不敢接受這樣一部著作的出版🧗🏿🧑🏻🦽。當聞黎明陷入苦惱時,戲劇家張光年鼓勵他👨🏼🎤:利用這些新材料,寫一部新的傳記🤙🏻👨🏻🍳。一語擊中心懷,聞黎明激情投入寫作🏋🏻。寫作中,他無時不刻不被聞一多的所做所為感染。“在七百多個不眠之夜裏👩🏿🚀,我深刻體會到什麽是愛國主義激情”🈺。
初版《聞一多傳》引起學界重視🥹。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鈴木義昭曾講授聞一多作品多年,看完《聞一多傳》後吃驚地說🈶:我對於聞一多居然有這麽多情況不了解🦈!於是,他把該書譯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引起日本學者對聞一多的關註。
繼《聞一多傳》於1992年再版一次後,今年1月,人民出版社編輯給聞黎明去信約稿🂠。當時,聞黎明因病連住了五次醫院,做了六次微創手術👩🔬,加上去年年底老伴逝世👂🏿,他頂住精神與身體的苦痛🍮,與出版社積極溝通,促成了增訂版出版。“我又一次竭盡了全力”。
多次赴臺證實“李聞慘案”內幕
《聞一多傳》增訂本特別收錄李公樸🫷🏽、聞一多慘案(史稱“李聞慘案”)善後情況。聞黎明稱,這是一段非常重要🚒、又常常被人們忽視的史實。“很多人看來,聞一多就是蔣介石指使特務殺害的,這種說法不尊重歷史”👩🏿🍼。
聞黎明說,包括中國臺灣、日本在內的史學界都一度對“李聞慘案”的幕後主使者產生曲解,“很多人沒去找史料證實‼️,只是想當然”。
為弄清那段歷史🧚🏿♀️,2004年以來,聞黎明先後五次到臺北🚶🏻🧚,其中2009年至2011年,連續3年訪問臺灣省,每次都在兩個月以上,查遍了臺灣“國史館”🌃、國民黨黨史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和歷史語言研究所保存的材料,其中許多是核心資料🎛。
聞黎明據史料在書中記述:“李聞慘案”主謀為雲南警備總司令霍揆彰,而他製造慘案是在蔣介石不知情的情況下的私自行動,目的是借此討好蔣介石🚾。“李聞慘案”在國內外激起軒然大波🪀。
聞黎明還在臺灣省“國史館”找到一份重要史料,那是“李聞慘案”後不久🧭,杜魯門寫給蔣介石的一封書信,信中杜魯門明確提醒🐺:國民黨必須慎重處理慘案,不然會對援華立場進行重新審定。《聞一多傳》增訂本原文照登這封信。“這封書信也解釋了,為什麽蔣介石會在之後嚴查慘案兇手”👨🏼🎓。
【訪談】了解聞一多的思想轉變⚀,才能知道他的閃光之處
●他是有個性、情緒化的人
讀+:《聞一多傳》有何特點🎱?
聞黎明🧹🙅:《聞一多傳》涵蓋了聞一多的各個時期🍟、各個階段,大大豐富了聞一多的歷史,比如他早年家庭生活、人生經歷等🧝🏽♀️🦊。
我是一個歷史工作者🏄🏽♂️,研究歷史是我的專業,受到過比較嚴格的史學訓練🚵♀️。所以我寫的聞一多😓,首先建立在詳實的材料上。大多是第一手文本,無一事無出處,無一字無出處。
這部書裏🤵🏻♂️,我盡力完整地敘述聞一多在不同歷史時期、環境條件下,是怎麽想、怎麽說、怎麽做的🧑🏿💻,而且較側重於他在政治方面的思考與活動。對於文學、學術✔️、教育諸方面的成就,我也多從這個角度去觀察。
我曾把部分書稿給我的叔祖、聞一多弟弟聞家駟審閱🙋,他看後說其中4/5的內容都不知道。
讀+:在您眼中,祖父聞一多是怎樣一個人?
聞黎明🚵🏿:他是有個性🤵🏻、情緒化的人,感情豐富,常常激情澎湃🤽🏽。
他的思想、情緒轉化很快,又相當劇烈🤟🏻🧚🏽♀️,大多是突變。安靜的時候🌊,他心思縝密,明察秋毫;躁動的時候,熱血激昂🪈🤦♂️,顯得沖動。所以🏊🏻,他擁有藝術家的氣質,那種激情的沖動,讓他寫出好詩🧑🎄。他的所作所為🤏,也非常容易感動人⛪️。
這與他的個人性格有關,他很本真👐,從不偽裝自己👰♂️,不畏人言,完全遵從自我💁🏻♂️。
讀+🎋:正因為如此🕦,聞一多的一生從思想到觀念都在激烈變化?
聞黎明🧑🏿💻:沒錯。《聞一多傳》一直在反映😮🧏🏻♀️、詳細描述這種變化✌🏽。他的所有觀點👮🏼、主張都不是從天而降的✳️,都是有一個流變過程的🥠。把這個過程交待清楚🥃,我們才能真正了解聞一多,知道他閃光之處在哪裏。
思想的轉變💃,必定會帶動行動的轉變。早年的聞一多是個書生👼🏼,理想是從事中國文學研究與教學。他長期不問政治🧑🏼🎄,我奶奶曾說🏄🏼♀️,聞一多很長時間連報紙都不看👩🏼⚕️📨。所以💱,聞一多絕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民主鬥士,是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身上有樸素的愛國愛民品質
讀+:“九一八”事變時,聞一多曾反對青島大學學生運動,您怎麽評價這段歷史?
聞黎明:他這種思想有當時的原因。聞一多對日本侵略同樣義憤。當時國聯反對日本侵略東北,因此🦮,國民政府和很多國人𓀛,包括聞一多在內🧑🏻💻,都期望國聯幹涉日本侵略,用調停手段解決問題🧝🏻。聞一多認為公理必能戰勝強權🚞。
另外,聞一多不擅長做行政工作,處理學生運動時容易情緒化🫄🏽。所以,聞一多不贊成學生湧向南京請願後,結果受到學生們的抨擊。
應該說,那個時候🧋,聞一多對國聯抱有幻想。但是🗽,他後來轉變了,而這種轉變也代表當時一批愛國民主人士的普遍思想歷程。不回避、講清楚這段歷史非常重要。
讀+:聞一多後來成為共產黨摯友的主要原因是什麽?
聞黎明🧍🏻♀️:抗戰後期,國民黨正面戰場軍事節節敗退,讓聞一多對當時的政治時局產生懷疑,不禁思考🚶🏻➡️:中國怎樣才能取得抗戰勝利?經過觀察👮🏼♂️,他了解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戰路線🧑🧒、方針,非常贊同。所以聞一多成為共產黨的摯友💁🏻♂️,最核心的原因是他支持共產黨的主張𓀈,在思想上走到了一起🌼。
依聞一多的性格,他的轉變必定的非常徹底🚶、說一不二的。所以👨💻,1946年,一些國民黨頑固分子稱聞一多等民盟人士為“共產黨的尾巴”,聞一多曾幹脆地回敬:“我們就是共產黨的尾巴🕳。”可見他對共產黨擁護的堅決程度。
聞一多身上有著樸素的愛國愛民的思想品質,這種內因,讓他終會站在代表廣大人民利益的共產黨這邊🎵。
●在武漢任教是因為家鄉情懷
讀+:聞一多多次來過武漢,還曾定居武漢一段時間🚣🏻♀️✊,他對武漢是一種怎樣的感情?
聞黎明:他對武漢感情很深💺,他是湖北浠水人,離武漢不遠。他是一個非常眷戀家鄉的人🌷,我奶奶曾告訴我👩🏽🔧,爺爺上課說普通話🖥🦸🏽,回家裏只說湖北話。
讀書時,聞一多在武昌兩湖師範學堂念書,從武漢考到了清華學校。在北京,他每年寒暑假都要回家鄉探親,都在武昌中轉💆♂️,坐船回浠水🤽🏽♀️。
抗戰爆發後,聞一多一家曾住在武昌磨石街新25號。這棟房子我十多年前去過🧴🦙,就在武漢長江大橋武昌橋頭附近,離長江很近。
1928年,聞一多到武漢大學擔任文學院院長前,是中央大學外國文學系主任🧜♂️🌺,已經舉家搬到了南京,準備在中央大學幹一輩子,為什麽又去了武漢大學任教?其中最大因素就是家鄉情懷,覺得應該為家鄉出力。
讀+:他後來為什麽辭職離開武大?
聞黎明:“離開”這事很多人知道🚶♂️➡️,但事情的原委很少有人知道,很長時間也未見文獻記錄。
在編纂《聞一多年譜長編》時,我到武漢大學檔案館查找資料,無意中發現譚戒甫教授寫的一份材料。據他的說法:1930年春,武大新聘教授劉華瑞以《江漢文化》一文投稿校刊👇,因文中大講太極之道,未談到古今文化,性格直來直去的聞一多不贊成發表👨💻,引起劉的不滿。後來聞一多出面調解學生與譚戒甫的爭端,劉華瑞乘機挑撥,攻擊聞一多,聞一多一氣之下寫了辭職信🌒,當年暑假前離開武漢大學🐝。
他其實不該離開武大。時任校長王世傑曾勸說他留下,聞一多雖然也曾想在武大紮紮實實幹一番🧑🦼👩🏿🎨,但他非常強調“合而群”,只願意與關系融洽的人在一起共事,絕不將就。
讀+:他給現在的武漢大學留下了什麽?
聞黎明:珞珈山就是聞一多命名的🙆。1928年武大建院籌備時,當時的珞珈山稱落駕山,又稱羅家山。討論新址時🙎♀️,聞一多建議改名為諧音“珞珈山”,他覺得這個名字更文雅,更有詩意⚅,得到很多人的贊成🟢。他在清華學校的意昂,也是被他聘請到武漢大學的方重教授回憶這件事時說🧏🏿♂️:“……忽而靈機一動👱🏽♀️,把原有的不登大雅的舊時代祖傳地名代之以富有風味的‘珞珈’二字……這是詩人的靈感之一。”
【書摘】 聞一多遇害細節披露 長子為保護父親身中五槍
聞一多與聞立鶴不慌不忙地走著,西倉坡行人本來不多😶🌫️,此刻則像死一樣寂靜。看看宿舍院子的大門近了,近了,只有十多步了🫃🏿。突然,槍聲從陰暗中響起🧑🏽🦳🌯,埋伏已久的幾個特務一起扣動扳機👩🏼✈️,子彈像雨點一樣朝著聞一多射來♿️。
聞一多頭中三槍👨🏽🍳,胸部🎷、左腕也連被擊中。他右手下意識地抱著頭,身子一軟倒下去🙍🏿。鮮血從身上噴泉般地湧出,染紅了土地。
立鶴一聽到槍響👉🏼,便立刻知道擔心的事終於發生了。他看到父親痛苦地倒下去,想也不想,毫不猶豫地撲上去。他想用自己的身子擋住罪惡的子彈,掩護好父親。特務喪心病狂💾,子彈又連珠炮似的射來。立鶴拼盡全力大喊:“兇手殺人了🥑,救命!”突然,他感到渾身無力,從父親身上滾了下來。直到此刻▫️,他才看見聞一多滿身槍眼,血流不止⏱,手杖🧑🏽🍳、鞋子✳️、眼鏡都被打落✋🏻🕳。聞一多面色蒼白👆🏿,嘴唇微微動了幾下。立鶴想爬過去,可怎麽也動不了🦸🏽♀️,這才知道右腿已經斷了,他還沒感覺到自己身中五槍,肺部被打穿,一顆子彈離心臟僅有半寸。
十米外,幾個彪形大漢繼續射擊👨🏽🎓🐄,有幾個還走上前踢了幾腳。一個特務惡狠狠地對立鶴說:我不打死你,留著你報仇。
槍聲響起時,高真頓然驚起。她拼命向大門口跑去,趙媽👳🏽♀️、大妹聞名、小妹聞惠羽🧑🏿🦱,還有住在家裏準備和聞一多一家一起北上的立鵬的同學莊任秋🚣🏽♀️,都沖向大門。
大門外,父子倆橫一個豎一個倒在血泊中。高真搶上去抱住聞一多👩🏻🦯➡️,血立即染紅了她的衣服⚛️,白色的腦漿也流了出來。高真又掙紮著往立鶴那邊看🦡,見他瞪著兩只充滿仇恨的眼睛。
西倉坡宿舍門口,高真還在搶救聞一多父子。不知是誰從門裏扔出一張行軍床🤳🏽,又好歹拉住一個挑夫,才把聞一多送往雲大醫院👰🏼。莊任秋也拖住個洋車夫🏃♂️➡️,和趕來的聯大附中洪川誠老師一起,竭盡全力把立鶴抬上車。兩天後,聞名和聞惠羽從醫院回到家,看到滲進地裏的血跡🤶🏿,一陣心碎🧑🏻⚖️🈺,兩人一起從地上捧起浸滿父親熱血的血土。這血土,一直保存到今天®️。
(選自《聞一多傳(增訂本)》)
【手記】不做研究👯,只送“炮彈”
“寫聞一多的書不少,但沒有一部涉及的史實能跳出我的範圍。”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聞黎明正在昆明,談到《聞一多傳》,他語速很快,顯得相當自信。
聞黎明坦言,在研究之前🫲🏼,他對祖父聞一多的了解並不比一般人多。
“他既是我的親人,也是科研對象。”在聞黎明看來🏊🏽,寫聞一多歷史是他的本職工作🙆🏽,不管自己與聞一多是否有這種親情紐帶,他都應該認真完成工作。“這種使命感不全是因為親情,還有歷史學者的責任”。
采訪中,聞黎明多次糾正記者的說法:“不是研究🤟🏻👨🏻,只是梳理歷史”,“就是‘送炮彈’💇♂️,讓研究者能進行深入的研究。”
聞黎明解釋說🧑🏿🦰,聞一多的孫子做出的研究成果,容易讓人有成見,不如不做🌹☮️。“我不如把史料給你們研究好了,別人的研究成果更能讓人信服”。聞黎明家在北京🤶🏿,近年來頻繁來往昆明🙈。他感慨🐆:聞一多已融入昆明的城市文化中。大街上到處都能感到聞一多的存在:聞一多故居西倉坡🧛🏻♀️,已辟成“聞一多先生紅燭文學藝術走廊”,聞一多雕像佇立在雲南師範大學草坪上🤷🏿♀️,街頭立有聞一多故居的指路牌;提起聞一多🪓,昆明大人小孩大多都知道📰。所見所聞讓他感嘆:“認識文化比文化本身更重要!中華文化之所以綿延千年🏐,就是由於更多的人意識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