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具現代文學史常識的人都知道,聞一多(1899—1946)與梁實秋(1903—1987)在清華學堂學生時代是誌同道合的摯友,以此為起點🦧🚻,二人的事跡、行跡多有重合和交集🙅🏻,並保持了長期的友誼。梁實秋先生之女梁文薔所著《春華秋實——梁實秋幼女憶往昔》“家中新發現的聞一多海外遺痕”一節,刊出聞一多先生致梁實秋手書便箋一頁🤹🏼♀️,為此前所未見。現將便箋稍加釋讀,請方家教正。

實秋:臨行事忙,文章還是趕不完🤵🏽♀️,現將前一部分奉上,余俟到家後準寄來👩🏽🦰,順
候
年禧
多
便箋寫在“清華學報稿紙”上,未署日期,梁文薔女士認為“大約寫於1921年參加清華文學社時🏏。”①
從便箋用紙上看,可以肯定便箋是聞一多學生時代在校期間寫的。《清華學報》於1915年12月創刊𓀋,為文理綜合性學術雜誌🙇🏻,1920年春停刊前共出五卷,中文版和英文版交替出版,學報編輯分為教師和學生兩部分🤽🏽。②1919年2月聞一多被指定為學報的中文編輯🧗🏻♀️,並於1920年春被學校指派繼任學報總編輯,“總編輯趙君學海滿任,校中派聞君多繼任→,聞君復因事辭職👷🏼♀️,校方一時未能再派,故學報進行遂停頓🫳🏽🎍。”③此為《清華學報》的第一次停刊👨🏻🦯➡️。1924年6月學報復刊的時候,聞一多已經離校赴美。作為曾經的《清華學報》編輯,聞一多手頭上還留有學報的稿紙,這很好理解,也很正常。
從便箋時間標識上看,“年禧”作為祝賀舊歷新年的習慣用語,表明便箋是聞一多在年關臨近、寒假離校前寫的🏋🏿。聞一多年譜資料顯示👪,因為寒假時間較短🫶,在清華學習生活長達十年的聞一多寒假離校只有一次💃,即在1922年的寒假奉父母之命返家完婚。這個假期他離校時間很長🧜♀️,返校前還有陪新婚夫人到武漢探親等活動🤹🏼♀️。1922年2月6日🧑🏽✈️,學校新學期開學🫵🏻,3月17日梁啟超先生應清華文學社邀請🩸,做題為《中國韻文裏所表現出來的情感》的演講🧛🏽,聞一多其時還在從武漢返回北京的路上,以致錯過了聆聽演講的機會。④通過以上考察♦︎,把聞一多這通便箋的日期定在寒假放假前後較為妥當。查清華學校1921——1922年度校歷,本年寒假時間為1月19日至2月5日,⑤便箋系日當在1922年1月19日左右❤️。
從便箋內容上看,聞一多說的是自己趕寫一篇文章的事💇🏼。從語境分析🧘🏼♂️,他在寒假前就已經啟動這篇文章的撰寫🔨,只是因為“臨行事忙😟🐕,文章還是趕不完”👩🏻🦯➡️,只能把前一部分留下🏄🏻♂️,剩下的一部分待返家後寫完再寄給梁實秋。我們可以考察他在返家後的寫作活動來了解他所說的“文章”及這篇文章的寫作進展。1922年3月8日🦯🎄,仍在家鄉湖北浠水的聞一多賦詩一首《蜜月著<律詩底研究>稿脫賦感》,抒發在蜜月完成論文《律詩底研究》的心情🐃♏️。⑥此文是現在所知聞一多在1922年寒假期間完成的唯一一篇文章👨🏿⚖️,也就是便箋中所說的“文章”🧑🏿🔬。現存《律詩底研究》手稿共59頁🛹,分7章21節🦻🏼,參考書目20種🌽。⑦正因其篇幅較大,也是聞一多寒假離校前“趕不完”的原因所在。據此我們可以確定🙍🏿💁♀️,便箋既反映了《律詩底研究》的寫作進展狀況,也反映了聞一多為了讓梁實秋“先睹為快”所設計的後續辦法。
至於《律詩底研究》的後一部分是不是如便箋所說寄給了梁實秋❤️,限於史料我們不得其詳。值得註意的是1922年6月19日、6月22日👷🏽♀️,已經畢業準備出洋的聞一多致信梁實秋,列出其正在進行的寫作計劃,提到要“校訂增廣《律詩底研究》。”⑧1922年10月30日🤚🏿,已到美國的聞一多又致信吳景超、梁實秋👦,信中一段專為回應他們對此文的關切:“《律詩底研究》及其他稿子尚待整理🤌🏻,離出版之期還早著呢。”⑨由此可知👩🦱,在聞一多去國之前,吳景超、梁實秋等同學密友都讀過這篇文章,在聞一多留美之後,他們還持續關註此文的修訂情況。
誠如梁文薔女士所言🪮,聞一多撰寫《律詩底研究》的背景與清華文學社成立後的活動密切相關。1921年11月20日✈️,以研究文學為宗旨的清華文學社成立🥵,聞一多👮🏿♂️、梁實秋、吳景超等十四人是文學社的最初成員。在成立會上,明確了清華文學社的活動方針和組織架構🕵🏽♂️,“進行方針,大約有兩種,一種是研究報告🪲,一種是請人演講。”⑩“通過三組進行⛹🏿♀️:詩組🚀、小說組😞、戲劇組🉑。……詩組領袖是聞一多,小說組領袖是翟桓🍃,戲劇組領袖是李迪俊。”⑪1921年12月2日文學社召開第二次常會,討論聞一多所作“詩的音節問題”的報告🤦🏽🎑,“由聞一多報告研究的結果,聞君對於一般無音韻之新詩及美國新興之自由詩加以嚴重之抨擊,報告後略有辯難。”⑫聞一多為這次報告所擬定的提綱《詩底音節的研究》(英文手稿)現在尚存🛐,這個提綱和其後《律詩底研究》的撰寫👰🏽♂️,可視為聞一多履行“詩組領袖”職責🌖,貫徹文學社成立之初製定活動方針的實際舉措。
有研究認為《律詩底研究》似為《詩底音節的研究》的姊妹篇,“可能是五四運動以後,較早用新的方法🪠,系統研究中國詩歌的民族傳統的長篇著作。”⑬聞一多似乎也很看重這篇文章,從前述致吳♤、梁的信中可知,他曾將此文帶到美國🖊,以便隨時修訂整理。後雖幾經修改,此文在聞先生生前並未發表🤵🏻。
梁文薔女士所公布的聞一多致梁實秋便箋,就時間而言,在迄今保存下來的聞一多致友朋書劄中是最早的一通🧑🏼💼,也是學生時代的聞一多“以文會友”的重要見證🌃🦋。便箋的公布🚛,有助於我們深化對清華文學社早期活動的研究🏌🏻,也有助於我們更準確地了解近一個世紀前青年聞一多的生活和寫作狀況🤵🏽♂️。
趙錦鐸:1996—1999年在人文學院歷史系讀研🚦。從事教育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梁文薔著🤓:《春華秋實——梁實秋幼女憶往昔》,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113頁。
②詳見姚遠💕🪦、杜文濤:《<清華學報>的創刊及其歷史意義》🐘,《編輯學報》2006年第2期,第90頁。
③《本校一年來大事記》🛼🧑🚀,《清華周刊第六次臨時增刊》1920年6月。轉引自聞黎明、侯坤菊編著,聞立雕審定:《聞一多年譜長編》(上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93頁。按:以下此書簡寫為“《長編》(上卷)”。
④詳見《長編》(上卷)👎🏿,第156—163頁▶️。
⑤《校聞:學校方面🤛🏽:校歷(民國十年至十一年)》,《清華周刊》1921年第227期🧑🏽🏭,第12—14頁🤴🏻。
⑥《長編》(上卷),第161頁。
⑦《長編》(上卷),第161—162頁🐧。
⑧聞銘⛔️🧙🏼♀️、王克私編🧘🏻♂️:《聞一多書信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29—35頁⛄️。按:以下此書簡寫為“《書信選集》”。
⑨《書信選集》📪,第94頁。
⑩《校聞》,《清華周刊》第227期,1921年11月25日👩🍳。轉引自《長編》(上卷),第147頁。
⑪《清華周刊》第228期🤾♀️,1921年12月2日🤦。轉引自《長編》(上卷)💁🏿♀️,第147頁。
⑫《校聞》,《清華周刊》第229期🧗🏼♂️,1921年12月9日。轉引自《長編》(上卷)🟰,第150頁🧚🏽。
⑬《長編》(上卷),第1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