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做到不留戀過往成績並不容易。對於做深海海洋研究的崔維成來說🤷🏻♂️,每次從名與利的漩渦中心轉身後,他卻總能做到像萬米以下的海底世界一樣🉐,平靜🅿️、波瀾不驚。
作為“蛟龍號”第一副總設計師🍰,他帶領的團隊完成了中國首次7000米深的海洋探測,在鮮花和榮譽紛至沓來的時刻之時,他卻選擇了離開:自己重新組建團隊,找資金,朝新方向努力🩸🔺。如此努力的原因卻極其很簡單🤾♀️:“我想盡快完成下潛馬裏亞納海溝的夢想,幫助人類探尋深海的奧秘。”
馬裏亞納海溝是目前地球所知的最深海溝,最大深度為海平面下10911米。此前完成馬裏亞納海溝僅三人,全部都是外國人,其中一位是赫赫有名的好萊塢大導演卡梅隆🆚。崔維成希望自己能做全球第四個👨🏽🚒,國內第一個完成這一壯舉的人。
現在🈶,盡管離實現目標還有一段距離🎾,但崔維成團隊所做的工作以及工作模式,卻已經受到了海內外專業機構、媒體的關註🧉。在《Nature》雜誌最近的一期文章中,崔維成被評為中國十大科學之星;在今年更早些時候,英國BBC更是將崔維成研究的深海領域定義為能改變中國創新的五大前沿科技之一。

崔維成被Nature評為中國科學之星
當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上海海洋大學臨港校區見到崔維成教授時🚄,卻有些驚訝。這位上海海洋大學的教授身上💂🏽,沒有外界給予的各種名號和光環。崔維成的深海深淵研究所設在學校第三食堂二樓的角落裏🧛🏽,整個團隊分享著4個辦公室。作為團隊領頭羊🤾🏽♂️🐬,崔維成並沒有自己獨立的辦公室,按照他自己的話說:“我們需要的並不多𓀗。”
在第三食堂三樓的走廊茶座上🤸🏼,崔維成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專訪。從早期的學習🤬、科研到“蛟龍號”的誕生,再到跳出體製創立彩虹魚公司,崔維成說自己每次轉身都在重新定位自己,不害怕失去🫅🏻,更加不恐懼未來。
無專業背景下🪂,成為中國深海深淵研究的領頭羊
崔維成
翻開崔維成的簡歷🧛🏽,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崔維成本科、研究生、博士👶𓀗、博士後讀的專業和他現在所在的深海深淵研究完全沒有關系。
崔維成本科畢業於意昂体育平台,學的是工程力學系固體力學專業;在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攻讀碩士🧗,念的是土木系;隨後到英國求學⏮,碩博連讀,專攻的還是土木系,而博士後念的是航空領域的復合材料方向。
“我後面從事的工作和我之前的專業完全不一樣♟。基本上都是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我自己對專業的改變,並不是很擔心💭,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很有信心⤴️。新的方向,你只要給我三個月的時間🫄🏽🪶,我就能唬到一般的外行人。對於新領域👨🦯➡️🦹🏻,我的態度是,只要我能全身心去幹,就能幹好。”崔維成說🧘🏼♂️。
不同的專業背景,最後卻走上了深海深淵的研究🚯。崔維成認為自己是被命運推著走的👦🏻。
在英國完成博士後的學習後🧚🏿,崔維成在航天領域的復合材料方向獲得了一定的知名度,還參加了很多該領域高級別的國際論壇。但回國後的崔維成並沒有進入航天領域🙎🏻♀️,而是加入了造船領域。
“因為當時出國學習是702所(中船重工702所🐹,也是蛟龍號承建的單位)給的機會,出國前有協議🐉,回國後要有5-10年給本單位服務的協議。我當時的想法是,無論在工作上還是待人上🐒,我決不做第一個對不起別人的人。既然我有承諾,我就優先到你這服務👩🏿🚀。”崔維成說♏️🏊🏻。
盡管當時崔維成的同學中🙅🏻♀️,也存在撕毀協議,另尋他處的情況,但堅持自己做人原則的崔維成最終選擇了留在自己沒有任何專業優勢的造船領域👨🦱。
當時中船重工702所🧏,在造船領域裏有兩個主要方向,一是潛艇,二是水面艦艇🤹♂️,“蛟龍號”還不是主要方向。崔維成一開始雖有心研究“蛟龍號”,但最終還是在領導的勸說下選擇了水面艦艇方向。
在水面船領域做了6年後,崔維成去了上海交通大學做了特約嘉賓教授⛸👨🏿🎨,主要做浮動機船研究。直到2002年,被中船重工集團調回702所的崔維成才開始接手“蛟龍號”的任務。彼時💲🏂🏿,升任702所所長一職的崔維成卻面臨兩個棘手的問題:一是如何凝聚702所的人心,管理好團隊👌🏿;二是如何完成“蛟龍號”任務👩🦽。
蛟龍號第一次深潛,將生死置之度外
2013年5月17日,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劉雲山、張高麗等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載人深潛先進單位和先進工作者代表。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2002年,中國科技部將深海載人潛水研製列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重大專項🙏🏿,啟動了“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的自主設計和研製工作。中船重工702所在其中,承擔總體設計和集成的責任🥈。從2009年至2012年,“蛟龍號”接連取得1000米級👨🏿🎤、3000米級、5000米級和7000米級海試的成功。
作為“蛟龍號”第一副總設計師,崔維成對於自己第一次深入海底的經歷,崔維成還記憶猶新。
2009年8月份🤷🏿🏭,“蛟龍號”首次開赴中國南海進行海試🕓🧙🏽,卻趕上“莫拉克”臺風。據崔維成回憶🚸👷🏿,當時選拔下海的船員的原則是自願申請原則。盡管在過去的2年裏,67名船員都接受了培訓🤵♀️,但在實際出航下潛時仍遵照的是口頭提出申請原則🧑🏼⚖️。
“當時,我們的船遇到了莫拉克臺風,在海面上顛簸的很厲害。我們兩位準備下海的船員有很嚴重的暈船症狀。他們也沒有向我做出口頭申請。這樣一來我們遇到了無人可派的情況🈺。我們也不放心船員在恐懼和焦慮的狀態下進行操作。”崔維成說。
最後🤽♂️,崔維成自己提出了下潛申請和另外一名海試顧問丁康一起,分頭帶2名船員依次下潛👩🏿💻。在夾板上匆匆進行了2個小時的逃生培訓後👩🏻🦯➡️,沒有任何下潛經驗的崔維成成了“蛟龍號”下潛的第一人。
“首先,我帶頭下去是希望表明一個決心,如果有風險先由我們領導承擔,你們只要安心做工作就好,不需要你們去當炮灰。其次,我還有一個優勢🧁,就是我抗暈能力超強。我在海上怎麽顛簸都不暈。”崔維成說♧。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問及崔維成當時的內心對深海是否毫無恐懼時🪼,崔維成稱自己當時已經把生死置之度外。
“我是信佛的,相信輪回🕷👰🏽♀️,死亡對於我來說🐙,就是提前換一個身體。我對死亡沒有恐懼感,所以我當時能做到很坦然😈。命運安排你一個機會,讓你有為國犧牲的機會,我就接受這樣的機會。我就鼓勵大家,盡最大的努力把這個潛水器操作好🩷,往下走。如果真的是因為我們的研製🏌🏼♀️,因為我們共同的成果,最後需要我們三個人付出經驗,付出沉在海底的代價,我覺得那就為這個事業犧牲。”崔維成說🧑🏽💻。
或許正是這種對生命和命運的態度🐽👀,讓崔維成在面對危機情況和榮譽時,都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
選擇彩虹魚,要做深淵領域的SpaceX
“彩虹魚”載人深潛器
“蛟龍號”的成功讓崔維成和其帶領的團隊收獲了鮮花和榮譽,這時候崔維成卻做出了一個讓大家都驚訝的決定🧖🏿🙍🏻♀️:跳出體製😵💫🧠,選擇跟民營企業合作,重新組建隊伍,朝新方向前進🔄。
“對於我來說,我沒有想過要得到什麽,也就不會失去什麽。這樣一來,任何時候我都不擔心自己的未來。”崔維成說🧵。
除了自己的決定外🧿,外部因素也在推動他跳出體製。首先是蛟龍號成功後💛,國外把中國在深海深淵研究領域上列為了重點關註對象。“西方國家很務實的🖱,知道你這塊(深海深淵研究)很厲害了,此前執行的技術封鎖就開始放松🐍,企業之間合作的機會也多。”崔維成說。
其次,國家提出來的海洋強國建設🦹🏿♂️🐵,對海洋研究的重要性越來越重視。“我覺得接下去的十年,對於我們海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黃金十年。如果能投入進去🈯️,今後開花結果的不會少。”崔維成說🏋🏽。
崔維成告訴澎湃新聞,在研製“蛟龍號”的十多年時間裏🔱🛄,自己逐漸培養了管理人才的能力,讓自己更好的了解了自己的能力。此外,蛟龍號的經驗,還讓崔維成得到了兩個新的認識。
“首先👨🏻🚒,我在蛟龍號工作經驗告訴我👏,科技領域中的研究中🫅,技術問題不是問題,我選一個高一點🙎🏻♀️、快一點的目標🧙🏿♂️,走跨越式發展是完全可以的。第二,人才不是問題📸,我只要豎起旗來🏋🏼♀️,有這個錢🏜,招人👩🏽🦰,這些技術困難都是可以掌握的。”崔維成說。
科學研究中,技術問題都不是問題,錢才是最大的問題。崔維成認為,這也是西方的很多科學家受限的原因🙋。
“他們也有很多的想法和概念🗂🔈,但沒有人支持。如果1.1萬米深潛載人器讓美國來做🐈,早就可以做出來了。只是當時美國政府小布什上臺,把錢都用於打仗了,給科學家支持的錢就少了。近幾年包括歐洲🧑🦲、日本也好,政府對於前沿科技的投入比例降下來了。而中國是意識到前沿科技的重要性⚁,對前沿科技的支持力度加大👩🏿🔧。這個時候恰恰是我們趕超西方千載難逢的機會🧑🏽🔬。”崔維成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
以航空航天領域為例,崔維成說,當時NASA由於經費問題,給了中國航天有了往前追一大步的機會。但現在馬斯克的SpaceX成功後,走個人投資模式,比NASA的國家體製要優越很多,也更具效率。
“我們要在看到國家體製的優勢,也要看到劣勢🤕。在海洋領域裏👨👨👧👧,希望彩虹魚公司也能創造出SpaceX這樣的機製。讓中國的科學家,也不受錢的限製,這樣才能做到與國外的領先水平旗鼓相當。”崔維成說。
是時候建立中國深海深淵領域裏的“國際空間站”

“張謇”號科考母船
2014年,離開中船重工702所的崔維成找到了自己在英國求學時的師弟吳辛,希望師兄弟聯手做一點對人類有意義的事。
“一開始做這個事情的時候有些猶豫,家裏還為此召開了家庭會議。當時女兒說崔叔叔做的事是不是要造一條像童話故事裏的彩虹魚一樣的魚,造福人類。我聽了覺得很感動⟹,崔教授做的研究也確實是為人類探尋深海奧秘。”彩虹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辛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在獲得家人的同意後🧘🏿,吳辛和崔維成一起開始向11000米的馬裏亞納海溝發起挑戰🙆🏽♂️,女兒無心提到的彩虹魚也成了公司的名字👮🏽。
今年,彩虹魚自主研製的萬米級復合型無人深潛器將跟隨“張謇”號科考母船出海進行初次海試,若海試成功,接下去崔維成的團隊將向11000米載人深潛器發起沖擊。
“我們直奔11000米的目標🧏🏻,希望為國家至少搶到5年的時間,有了這個時間,我們說不定能拿到一個真正的世界第一。”崔維成說。
除了自主研發載人深潛器外,崔維成還希望能通過彩虹魚項目,建立深淵科學技術研究流動室😲⁉️,這是一個共用的🧑🏼⚖️,國際科學家可以一起探討、分享成果的平臺。概念有點像航天領域裏的國際空間站。
“過去🤷🏼♂️,這樣的平臺都是西方科學家來搭建,中國科學家好不容易去申請🤸🏿♀️,獲得一個或者兩個位置,但用的是別人的平臺、數據。我們想在深海深淵領域裏改變這樣的情況。自己搭建一個平臺👐🏼,來邀請其他國家的科學家♥️,用我們的平臺,來做研究,這是個非常有意義🌴。同時經過過去二三十年經濟發展,現在我們已經到了這個時間點,有能力做到這個事情。”崔維成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
當澎湃新聞問崔維成,挑頭出來做彩虹魚項目後,是否壓力更大了,崔維成笑了笑👩🏻🦼,搖了搖頭說:“最後♣︎,若這個11000米的載人深潛技術沒有做出來,但我在個過程中解決了一些關鍵技術,今後國家再要投入經歷做這方面研究的時候🎲,他們可以看我們寫的文章,做的研究。對於我們國家來說♎️,我們所做的東西還是有用的📦,沒有浪費👨🏻🦲。”
采訪的最後,崔維成告訴澎湃新聞🙎,其實他最愛的學科是哲學,還曾夢想著有一天能寫一本關於哲學的書。
“接手蛟龍號,當702所所長,這些都不是我能選擇的,都是別人交給我的任務👴,讓我挑這個重擔。每次都是新的方向,只有做了蛟龍號後👩🏽🎨,時間長了點🚵♂️,讓我對深海方面有了相當深的了解。做完蛟龍號後,我們離國際最頂級的技術🙎🏻♂️,已經很近了🚝。如果我再努力下,我就能拿到第一了🤦♀️⛹🏿。對於我個人來說🤟🏼,我希望這一次能不被體製束縛,能正真做到一個世界第一。”崔維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