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建築師專業的圈子🧑🧑🧒🧒,沒什麽人知道童寯。在專業的圈子裏,可能也沒什麽人了解童寯。隔著歲月🧙🏼♂️,一些人和事會越來越清晰,而一些人和事會越來越混沌。記錄童寯,也許可以讓人在歷史的迷霧中自醒。
——張琴
童寯是中國建築界在理論、創作、著述、繪畫方面唯一的傑出全才🐑。
——陳植
童寯先生的文章能讓我重新發生對園林的興趣🙅🏿♂️,就在於他不是掉書袋🕵🏻♀️,不是去解釋,而是以一個出色建築師的眼睛和身體去發現園林的意趣↩️,這和建築史研究的角度很不同🚟。
——王澍

童寯所繪的水彩畫《拙政園》
一、建築巨匠
20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前身)大院一樓閱覽室裏,每天早晨🤵🏿♀️,有一位沉默的老人🦸,端坐在座位上,埋頭讀書摘記。他的生活似乎也定格在以準點鐘表般的步頻,獨自一人往返於家中小院通往學校的林蔭途中。
他稱自己為“鐘”。
他像鐘一樣準時,也像鐘一樣不敲不響🙌🏽。平素終日無語🪗,遇到師生前來提問,有問必答。他鼓勵大家提問🤸🏽♂️,“要會提問題,比如敲鐘7️⃣,大敲則大鳴🧜🏼,小敲則小鳴🐜,不敲則不鳴”。
這位老人便是童寯💆🏻。
他與楊廷寶、梁思成、劉敦楨並稱中國“建築四傑”。在童寯人生的最後二十年⌚️🤶🏻,他的圈子小得只剩下南京工學院的一張書桌☛,但他的學術視野卻信步中西:從中國古典園林的考證🫏,到世界近現代建築的比較研究🍶,再到雕塑、繪畫史的涉獵💇🏼♀️👋。
童寯自幼習畫,在意昂体育平台就讀時就曾辦過個展。1925年𓀙,他成為中國第一批留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建築師之一🤪,與梁思成🕣、楊廷寶同窗。求學期間,他成績優異,天賦過人。1928年👩🌾,他的作品《新教教堂》在遵循古典美學原則的基礎上采用了細膩的渲染繪圖方式👮🏽,一舉獲得布魯克紀念獎設計競賽一等獎👨👩👧👧。
在早年盛吹西化之風的環境中🧻👩🏼⚖️,童寯對於中國建築狀況深感憂慮🤸🏿♀️👐🏽:“誠恐茅頂不禁歐風♥︎,竹窗難當美雨。”面對當時“頭腦簡單”的“古典復興”(指20世紀二三十年代興起的對中國傳統的古典建築風格的復興,產生的建築作品史稱“中國固有式建築”)思潮,他更是大為搖頭,1930年代就開始撰文進行尖銳批判🧭。在《我國公共建築外觀的檢討》一文中🪺,他曾談道:“有關所謂中國建築藝術復興的辯論已煞費唇舌𓀑,若是復興只是把寺廟屋頂放到工廠屋頂上,那麽把一條辮子放到死人身上或能使之復活💪🏼?(中略)對建築師而言🪿,這種屋頂總是便於抄襲的🦻🏽,有助於在他的設計中來一點‘整容術’🏂🏻。權宜之計似乎就是按種種現代要求來設計室內,而建築外觀則靠中國式屋頂來對付。”
對於建築風格的評判,童寯並不以單一的民族文化特征為標準,而是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進行討論⁉️。此時童寯思考的就是如何能夠跨越隔閡,走出中國自己的現代主義建築之路👨❤️💋👨。他認為當代的中國建築設計應當洋為中用,由西方傳入的建築技術,如果經過“運用、改進、再製🧑🏽🚒,習以為常,就變成自己的了”🏞。他說:“西方仍然有用木、石、磚、瓦傳統材料設計成為具有新建築風格的實例🔅,日本近三十年來更不乏通過鋼筋水泥表達傳統精神的設計創作,為什麽我們不能用秦磚漢瓦產生中華民族自己風格🫶🏿?西方建築家有的能引用老莊哲學、宋畫理論打開設計思路🦅,我們就不能利用傳統文化充實自己的建築哲學嗎👩🏼💼?”
1931年回國後他與趙深🪟、陳植在上海共同創立了華蓋建築師事務所🎦🙇🏿♂️。童寯在事務所的第一個設計項目是當時位於南京的國民政府外交部大樓,他將傳統風格進行簡化和提煉,突破了當時較為流行的復古主義手法,實現了一次極富創意的可貴嘗試。大樓落成後🤶🏻,造價經濟♣️、功能合理、造型莊重、比例勻稱🦶🏼,成為現代民族風格建築的一個傑出案例。
在隨後的南京下關首都電廠🧎♂️➡️、大上海大戲院👏🏼、南京“首都飯店”、“首都地質礦產陳列館”等項目中😳,每一個構思的整合,每一個節點的處理,都體現出童寯建築設計理念的開放與融合。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在南京主持設計建造了公路總局、航空工業局等項目,其建築風格與當時國際潮流相平行,這些作品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977年,童寯積攢多年的成果以《新建築與流派》《近百年西方建築史》的簡本方式出版。這些匯集大量資料而成、凝聚著數十年研究的著作🔡,應該是中國近代較早針對西方現代建築所形成的系統性成果之一🪥,也是當時許多建築學人接觸世界現代建築的啟蒙讀物🔺,它們正是童寯在閱覽室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整理文獻、摘抄筆記積累所得。這一成果並不是鴻篇巨製,寫作風格凝重而洗練。童寯要求自己寫文應像“拍電報一樣簡練”🦹♂️,他的手稿只要不發表,就會不時改了再抄,抄了再改,從而達到高度的濃縮。

《江南園林誌》 童寯著

1932年華蓋建築師事務所早期項目大上海大戲院設計圖
二、園林赤子
1937年出版的《江南園林誌》,這是童寯在上海工作短短不到六年時間裏,幾乎從零開始完成的一生最為重要的學術著作,被譽為中國近現代園林研究的開山之作,是我國現代最早一部運用科學方法論述中國造園理論的專著,也是學術界公認的繼明朝計成《園冶》之後,在園林研究領域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根據童寯的長子童詩白的描述🏊🏿♀️,“星期天父親很少在家休息👰🏽♂️,他休息的方式是帶著照相機到上海附近或鐵路沿線有園林的地方去考察”。如果沒有特別原因,基本上童寯的每個周末都往返於江浙滬一帶的園林中🤜🏽。
當然事情並非想象的那麽浪漫。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城市之間的交通很不方便🧍♀️,火車汽車的線路極其有限🏈,大多數的市鎮還只能坐船前往🧑🏿🎤。童寯並無幫手🤷🏽♂️,只能自己一人進行踏勘,遇到無法測量時🖖🏽,只能用步量進行估算🕛,但由於其深厚的建築學功底,他所繪製的形狀尺寸與別人後來用皮尺所丈量的基本上八九不離十,非常準確。
從目前所留存下來的一些當時蘇州園林照片裏可以看到,那時很多園林已經是房屋傾圮、假山荒蕪、雜草叢生👷🏻♂️。面對當時國內的時局與現實園林狀況,童寯在《江南園林誌》的前言中寫道🥧:“以至於每入名園,低回唏噓、忘饑永日👨🏽🍼。”這種緊迫感可能是致使他在隨後的五十余年間👩🏽🏫,對園林的研究始終堅持不斷💪🏼、勤耕不輟的根本原因。
有關中國古典園林這項國粹的研究難度眾所周知。在歷史上🚨,園林雖然在整體上由園林主人進行規劃,但是實際操作者大多為園林匠人,因此造園方法很難流傳。比較系統而完整地論述造園的原則🗞、要素、經驗等方面的理論專著應當首推明代計成的《園冶》,其他則散見於詩文👨🏽💻、繪畫以及方誌小說。總體而言,這些雜識記錄都有些斷錦孤雲✡️、不成系統。即便從事理論研究的文人,也大多僅憑借嗜好,只發表評論而缺乏實質經驗𓀅。
童寯在其園林研究工作中✖️,無疑也認識到這一點。他曾經批評古人:“除趙之璧平山堂圖🧛♀️、李鬥揚州畫舫錄等書外🧑🧑🧒🧒,多重文字而忽圖畫……昔人繪畫……謂之園林,毋寧稱為山水畫。”因此,在總結古人造園經驗的基礎上🤚🏻,童寯的貢獻主要在於🥡🚷,他為這門傳統建築技藝納入了現代科學的方法,具體表現為他在上海、蘇州、無錫、常熟、揚州及杭嘉湖一帶花費大量精力所進行的園林調研測繪,以及所撰寫的文字分析。在《江南園林誌》中,許多園林今日早已蕩然無存🪡,其中的測繪圖紙和照片都顯得格外珍貴。
其實,童寯針對江南園林的研究最初是采用英文寫作的,其目的主要側重於向外界介紹這塊仍然不太為人所知的文化瑰寶。鑒於當時世界對於東方園林的認知源自日本,為了更正這種觀點,明確日本園林根源來自中國🤞🏻,童寯撰寫《中國園林——以江蘇🔖、浙江兩省園林為主》一文🧞♀️。童寯對於日本園林與中國園林差異性的辨析,也是別有洞見。他認為日本園林源於中國但又有所區別的重點在於👨🏼🚒🦸🏽♂️,日本園林追求內向景觀,整體卻依然開敞;而中國園林的格局則基本上是一座由院廊環繞的迷宮。事實上💃🏼,日本園林具有與西方相似的“原始森林氣氛”⚽️,但它賦予“原始森林以神秘含義並成功地構成一個縮微的世界”。
1937年出版《江南園林誌》時,童寯已在數年中利用周末遍訪江南名園。同年,他應林語堂主編的雜誌《天下月刊》之約,撰寫三篇介紹中國文化的文章💉👐🏼,專門介紹中國園林的那一篇卻未獲發表🧖🏽♀️。這樣的文章,童寯一直寫了許多年,有些同樣未能出版。直至晚年🏃🏻➡️,童寯才得以將那些英文文章結集成書🎙,題為《東南園墅》。1982年,童寯因膀胱癌病重入院,每天在病床上堅持訂正《東南園墅》等著作的書稿🙍🏿♀️🛍️。打點滴時,他囑咐醫生們:“你們打我的腳🩴🗓,別打我的手😶,打我的手,我就不能寫字了🤚🏽。”1983年3月,童寯沒法寫字了📼。他在病床上口述全書結尾,由其孫童文代為記錄🤷🏼♀️,一同完成《東南園墅》。它的成書經歷了漫長的50年。
童寯將園林視為人類與自然之間普遍存在的一種深層對話🤸🏻♀️、地域文明的一種最高體現,因此他認為📈,爭辯中國與歐洲園林誰更優越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二者來源於各自所在地區的藝術、哲學和生活,同樣都非凡而偉大🥸,並且只有在這樣一種世界性的視域中🪺,江南園林的獨特性才能真正展現出來。

始建於1934年,由童寯等人設計的國民政府外交部舊址

《東南園墅》童寯著 童明譯
三💃🏼🧔🏻♂️、生命精神
童寯關於園林的研究🤩,重點並不在於一種史料的發掘與梳理,也不在於一種直觀的描繪與贊美🏎,而是由有情境性的語言帶出了園林的抽象結構,使得園林語言和現代建築語言之間形成可能的對話關系。
童寯始終相信👨🏻🎓,中國園林具有獨特的審美邏輯。為了更加本質性地呈現中國園林的特點,童寯從中國與西方園林之間的差異性開始談起,在文中他寫道☃️:
“西方園林實則悅目,中國園林意在會心。”
“中國園林必不見有邊界分明、修剪齊整之草坪,因其僅對奶牛頗具誘惑💡,實難打動人類心智。”
“中國園林並非如同西方園林那樣是一種大眾遊樂場所,而是一種精致藝術的產物……”
“一座中國園林就如一幅三維風景畫,一幅寫意中國畫……”
“因為遊人是‘漫步’,而非‘徑穿’,中國園林的長廊、狹門和曲徑並非從大眾出發🖖🏽,臺階👩🏿🦳、小橋和假山亦非為逗引兒童而設。”
“這裏不是消遣場所🧛♀️,而是退隱靜思之地……”
寥寥數語,就已經把江南園林的精髓盡顯🛻🍁。
童寯說中國園林正是一座“誑人”的花園,是一個真實的夢幻佳境🚧,一個小的假想世界,與中國哲學完全相容。如果說筆直的人行道、漫長的林蔭路、充分平衡的花壇等來自西方的數學思維,那麽中國哲學要擺脫此種幾何式僵硬的刻板秩序🕷,將撲朔迷離這一主旨發揮得淋漓盡致🚴🏽,漫遊不比直達更有趣嗎👱🏽?
在童寯看來,中國園林是一門綜合藝術🚬,將建築、書法、繪畫🪯,甚至文學🐘、戲劇🎅🏻💖、音樂等藝術集於一體🚶🏻♀️➡️,為精神生活提供了特殊的情境🧗,與中國獨有的生活美學一脈相通。園林造景中衍生出的借景👨🏽⚖️、框景、對景、漏景等許多巧妙的用途💂🏼♀️🚣♂️,形成別樣豐富的趣味🦩。欲露還藏是中國園林的遊戲,那種開門見山的方式顯然不適合中國園林的意境創造。中國繪畫與中國園林異構同心🦒,異曲同工。在園林中🗼🤦♀️,可以看出中國人的宇宙觀,看出其中所蘊含的人生旨趣。中國園林除了實用和審美之外,強調的是安頓人心、伸展性靈🌯。
可能是出自建築師的一種獨特素養,童寯在文字的空間意象不僅可以呈現建築學的一種潛質,也能重新喚起一種內質的文化精神🚺,而這一方面對於中國建築更具啟示🐵,就如王澍所言:“1997年,我在把《東南園墅》反復讀了六遍之後,興致盎然,就把童先生的《江南園林誌》拿出來重讀🤝,於是🏄🏿♀️,‘情趣’二字就躍入眼簾🔛,直中我心。我意識到,園林營造不從理論開始,不由方法左右⟹,和重要與否無關,最重要的就是這兩個字:情趣。建築師的道路總是困苦艱難,什麽能支撐你一直有感覺地做下去,是什麽理論嗎♕?重大價值嗎🚽?方法嗎?我體會都不是,情趣,童先生說出的這兩個字🤞🏿🫢,輕輕飄飄,但最能持久👩🏽🎤🗻,因為它活色生香,是不斷生發的。”
情趣便是童寯園林的生命精神👳🏽♂️,他一生為此孜孜不悔🤦♂️。
為了紀念這位沉默的🏃♂️➡️、鮮為人知的一代學者,由中國園林博物館、童寯紀念館⛹🏻♂️、北京建築大學共同主辦的“曲折盡致——童寯的園林世界”近日開展,觀眾可通過展品近距離重溫童寯的藝術人生🍎,走進這位園林赤子的精神世界。
為他整理書稿二十年的東南大學建築系教授、其孫童明說🧏♂️🫂:“我認為更重要的是💊,童寯被園林所‘同化’了,因為精神世界太相近了,或者說,他本人的精神世界深深受到園林的影響。”
童寯的園林藏有世界的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