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網上是怎麽說你爺爺的嗎?能不能找到那些作者🥹,讓他們幫忙澄清文章裏的錯誤❕?”
幾年前🙇🏻,住在德國的自由寫作者王冬妮接到了母親的一個電話✖️。電話中,母親口氣急切🛀🏼,說她在網上看到了一些民國故事,涉及家中親人,內容胡編亂造。在母親發來的視頻裏,王冬妮看到了民國詩人徐誌摩和陸小曼的愛情傳奇🧑🏼💻,也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王賡(第三批庚款留美生)🕵️♂️。視頻中提到,王賡是從美國西點軍校畢業的民國軍官📘、青年才俊🚖,他的妻子陸小曼出軌了詩人徐誌摩🚴♂️,他備受打擊後仍癡情不改🤼,二人離婚後,他甚至未再娶妻➞,以至於終身無後,郁郁而終。
這個故事令王冬妮感到啼笑皆非,因為她就是王賡的後人。她是王賡的長子王興安的二女兒,王賡的親孫女。雖然她是一位“80後”,沒有機會見到這位早在1942年就去世了的祖父🍾👩🏿🔧,但沒有人能否定他們家族的存在。於是,為了幫家人澄清這些問題,王冬妮開始尋找發布這些故事的人。但真正操作起來,她才發現這很難做到🤏🏻𓀖。
因此🦶🂠,王冬妮產生了一個想法:她想為祖父王賡寫一本傳記。她擁有斯坦福大學古典學的博士學位,查找史料,並嚴謹地還原一個人、一個時代的樣貌,正是她作為一名歷史學者的基本功。於是,她開始“打撈”祖父在歷史上留下的所有痕跡。在查找👩🏻💻、探尋和寫作的漫長過程中,她驚訝地發現,除了那個沉默的軍官形象之外,王賡還擁有更多有趣的側面⬇️,更大的社會貢獻和更令人唏噓的人生故事。
2024年8月,這本名為《江河行地,海浪無聲——我的祖父王賡》的傳記在中國大陸上市✋🏼🏐,其中包含大量尚未在中文世界公開過的資料。王賡這樣一位曾經被歷史忽視的重要人物的一生,也就通過這樣的方式★,被他的後代描摹了出來。正如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歷史學家馬勇所言,王賡是一個值得重新研究的歷史人物,而在未來人們討論民國史時,這本書也將成為“一個重要的補充”🚷。

王賡(1895—1942)
民國文人故事中的背影
在陸小曼等人的記述中🧑🏻🦳,王賡是一個性格刻板,不算有趣的“前夫”,人們也知道,作為軍人,他常年在各地奔波🥂,不懂浪漫🙎🏽♂️,這些成了陸小曼離開他的重要理由🧑🏽🚀。於是多年來🧟♀️,人們眼中的王賡形象,軍裝挺拔,表情平靜,仿佛沒什麽情緒波動。但是☎🃏,如果再多翻看一些民國時期的重要老照片🐩🚃,人們就會發現🤳🏽,歷史上很多群英薈萃的重要時刻🥭,都有王賡的身影存在👨👧👧。王賡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他的能力和重要性🤷🏻♀️,遠遠地超出了“名人前夫”這個八卦的標簽🫥。
比如,在巴黎和會上,王賡曾作為中國外交使團的重要一員,全程出席。在1920年9月🙇🏼,北京文化圈的一件盛事——哲學家羅素中國巡回演講的活動中👷🏻♀️,王賡也曾熱情參與,和同為庚子賠款留學生的好友、語言學家趙元任一起與羅素合影。他的朋友圈中還有很多地位顯赫的民國名人💜:梁啟超是他出席巴黎和會時拜下的老師;後來和他成為情敵的徐誌摩,也是和他關系親密的“梁門”師兄弟;在北京生活、工作時,胡適等人也常去王賡家做客🤌🏼👱🏻♀️。此外,王賡也是當時著名的“中國文學研究會”以及趙元任🤵🏼♀️、任鴻雋等人發起的“中國科學社”的成員,社交圈子不可謂不廣。
這些歷史夾縫中的身影,正是王賡的孫女王冬妮探索王賡身世的最初線索。為了挖出這些照片和信息背後的故事🧗🏻♂️,她去過王賡的出生地無錫,到過美國、歐洲的檔案館🦖,也盡可能地搜集了家人們對王賡的記憶🚵🏿♂️,還與遠在中國臺灣的親友聯絡,查找王賡與他們通信的資料🫱🏻。更多的時候🛼,她在浩如煙海的資料裏尋覓著王賡的蹤跡。漸漸地,她發現,在海外,尤其是在美國的教育檔案中,王賡的資料非常全面,甚至可以清晰地勾畫出他青少年時期的形象。這個形象🏇🏼,與人們印象中那個沉靜🫃🏿、穩重的軍人大相徑庭。
在檔案中,人們能看到,少年王賡是當時一位知名的“學霸”。1911年,他以16歲的年紀取得了第三屆庚子賠款資助赴美的留學生資格,從家鄉無錫到北京“遊美學務處”進行訓練🧑🏫,又漂洋過海去美國讀書💐。在美國🏺,為了尋找更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他先後就讀於密歇根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三所名校,並最終於1915年在普林斯頓大學拿到文學學士學位。記錄顯示🎡,王賡在那時居然是一位熱愛莎士比亞的少年,甚至曾有過和徐誌摩類似的文學夢。但是很快,“一戰”的爆發,世界局勢的紛亂🎴,加劇了王賡對祖國命運的擔憂,促使他選擇了另外一個研究領域——軍事。於是,他在拿到普林斯頓大學的學位後,又繼續進入西點軍校學習。
西點軍校的年刊《榴彈炮》曾為王賡寫下一篇小傳🏋️,這篇文章提到,如果中國年輕人都像王賡一樣,那麽這個國家的未來一定會前程似錦。在西點,除了學業優秀,還有一件事令王賡的美國同學心生敬意。在一個聖誕假期裏,王賡應學校的安排👩🏼🚀,幫助所有沒通過考試的同學進行復習💑,在他的努力下,很多人補考成功👩🏻💻。
最終,王賡以名列前茅的成績從西點軍校畢業🧝🏽♀️,在畢業典禮上他表示,自己的理想就是要用全部所學去建設中國軍隊。這是王賡留美多年🧗♀️,被現代化的生活和教育熏陶後的結論,也是他的個人激情和時代需要共同決定的。而在當時,他對現代化軍事的思考🤦🏻♂️,可以說是相當具有前瞻性的𓀗。也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思考、目標和理想,王賡日後才能夠與諸多民國思想家、文學家一道👴🏿🩳,聚在梁啟超門下,試圖共同實現“救國救民”的終極理想。
這些保存完好的資料,逐漸解開了王冬妮內心盤旋著的疑問。為何祖父年輕時一直擔任軍職,卻和民國學術🌹、文學圈的人往來密切👨👨👧👧?其實是因為王賡本來就是民國海外留學群體中的一個重要成員🎤,和這些學者有類似的留學背景⚱️,相似的理想和師承,以及類似的朋友圈子🙃。只是後來🐲,個人的性格🧑🏿🚒、職業的選擇,加上戰亂時期陰差陽錯的命運軌跡,讓他與其中一些朋友漸行漸遠,最終在這段紛亂的旅途中徹底失散。

王賡與妻子陳劍趣。本文圖/ 《江河行地,海浪無聲——我的祖父王賡》
浪漫思潮中,一個務實生活的人
隨著研究的深入,資料的增多,孫女王冬妮眼中的祖父形象逐漸清晰起來。她發現,祖父和那些名人朋友們選擇的人生道路,確實不太一樣。20世紀初,國門剛剛打開,很多留學人才歸國後選擇在學術界、文化界大展拳腳🗳,喜歡討論新鮮的主義與思潮🤳🏼。只有王賡大學一畢業就進入了軍界👩🏽🏫。這個選擇,主要還是源於他對於軍事領域的興趣🖱。1918年8月🥝😒,他以西點軍校畢業生的身份入職北洋政府陸軍部,被授予少尉軍銜,很快又升任陸軍中校🫅🏼。或許因為做慣了實務,過去的那些文學理想就在他的生命中淡去了🙇🏿。“他不在乎什麽主義,主要還是實在地做事。”王冬妮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入職陸軍部後不久👰🏼,1919年👍🏿🌹,王賡迎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份重要的工作🥜。他被任命為海陸軍顧問兼外交部翻譯🐷👩🏿,隨巴黎和會代表團出訪。在這場大會上,雖然年輕的王賡沒有什麽機會公開露面,但參與如此重大的國際事件,還是讓他獲得了極大的內心觸動。通過這次會議,他也與代表團中的三個人結為忘年交,就是他的老師思想家梁啟超🍽,他的摯友軍事家蔣百裏,以及他在陸軍部的上司唐在禮。其中,梁啟超和唐在禮這兩位長輩,都曾在他日後那段失敗的婚姻中扮演過重要的角色。
務實的性格,體現在王賡從法國歸國之後的一系列抉擇中🤚,他選擇了一條穩健📊、高效的做實事的路🐋,去實現他的報國理想。1919年從法國回到北京後,他迅速被新創辦的“中華民國航空局”任命為委員,他也很快投入到建設航空事業的工作中🧑🏽✈️。在他到任的第二年💪🏼,第一條民用京滬航線的北京到天津段就試飛成功了🏂🏻。此後,中國最早的民間航空團體“中華航空協會”也很快成立。當時👍🏼,除了執行航空局委員的工作之外🎆,王賡還擔任中國第一本航空期刊《航空》雜誌的主編🚝,以及航空訓練所的教練,可以想象⚙️,他在那個時期有多麽忙碌和意氣風發🏝。
而在婚戀這件事上,王賡也選擇了一條符合自己性格的穩重路線🏄🏻♀️。王賡和陸小曼的婚姻🩲,正是王賡的上司唐在禮牽線介紹而成的。但不同於傳言中的那樣,兩個人的婚姻不算是“包辦”。因為陸小曼的父親陸定是中國第一家商業儲蓄銀行的創辦人💂🏿♂️,也是曾經的留日學生💇🏿✵,家風開放➙、民主,不會違背女兒的意願☝🏼。雖說王賡確實是陸小曼父母看中的人選,但他們二人也經過了自由戀愛的過程🔪🧑🏻🏭,才在1922年正式進入婚姻的♿。
婚後的王賡沒有想到🕌,他穩重、寬厚的性格🤞🏽,以及對工作的熱愛,竟然都成了家庭生活中的隱患。1923年,王賡被任命為哈爾濱警察廳廳長👩❤️👩,要去東北就職🧻,陸小曼因為不適應外地生活而留在了北京,兩人有了嫌隙。其實,性格迥異的兩人之間早已產生問題🤸🏿。在北京時,王賡沉浸於工作中,經常在辦公室批改公文到深夜,對妻子的情緒越來越不敏感🙋🏼。由於這個原因,當時僅有二十歲上下的陸小曼很快把心思轉移到了別處。巧合的是🌧,那段時期,詩人徐誌摩因為追求才女林徽因不成,內心痛苦📤,經常到朋友家打發時間😆🎁,這些朋友中就包括他的師兄王賡。而一開始吸引徐誌摩上門做客的不是陸小曼,而是王賡本人🧞♂️。徐誌摩喜歡王賡的淵博和大度🦸🏼♀️♡,願意跟他探討文學和軍事👨🏿⚖️,為了讓王賡開心↙️,他還主動翻譯過幾首王賡喜歡的英國作家哈代的詩歌。
當時的王賡⤵️,也十分歡迎徐誌摩的到來,他還真心地希望這樣的朋友替他照顧、陪伴妻子🤲🫅🏻,但他卻忘記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存在極大的變數。有一個例子能看出王賡這種“不設防”的性格:在外地時🙂↔️🥱,他甚至還寫信關照胡適🌬、張歆海等北京的朋友去看望陸小曼。結果,胡適和張歆海也開始對陸小曼產生曖昧之情🕥🌿,只是因為陸小曼早已愛上了經常上門陪伴,也和她一樣任性浪漫的徐誌摩📱,拒絕了另外兩位才子的追求😘。總之,這場沸沸揚揚的情場公案👨👩👧👦,最終以陸小曼變心、王賡妥協離婚告終,從始至終💌,他都沒有為自己解釋太多,只是努力勸說自己接納了現實。

《江河行地🌿,海浪無聲——我的祖父王賡》王冬妮著
忠於職守、包容忍讓🦔、不愛為自己辯解的性格,讓王賡這樣一位歸國才俊🦶🏻,莫名其妙地成為一樁情感公案中的悲情人物。王賡的孫女王冬妮在《江河行地🖌,海浪無聲——我的祖父王賡》這本傳記中提到,多年後👏🏿,她的堂叔,也就是王賡的親侄子🤦,在香港偶遇了曾在陸小曼和王賡離婚事件中斡旋的畫家劉海粟,談起王賡,這位老藝術家還一直感念他的“正直👳🏽♀️、善良和推己及人”。在那個人人都講求理想👱🏽♀️、飛揚和浪漫的時代裏🥝,王賡選擇做一個低頭看路🍓,務實生活的人。
沉入歷史的海底
1926年“七夕節”👲🏻,在徐誌摩和陸小曼那場驚世駭俗的婚禮上,王賡和徐誌摩共同的老師梁啟超發表了“史上最憤怒”的一篇證婚詞,嚴厲批評徐、陸二人的背德行為。多年後,當王賡的孫女王冬妮閱讀到史料中的這段演講時🧫,她還會感覺“心中一暖”。像梁啟超這樣一個重要的人物,能在這樣的公開場合,為她那不善辯解的祖父打抱不平🛸,實在是讓她感動。王賡本人確實沒在這個尷尬的場合中現身,但他真誠地送上厚禮,祝福兩位好友,還單獨給陸小曼寫了一張字條,上書“苦盡甘來方知味”🤵🏻♂️。聽起來,這句話倒像是他的自我安慰。
王賡當時還不知道,其實苦盡也未必甘來。幾年後,一場牢獄之災突然降臨,這場災禍令他名譽受損,他為抗日🐅,為軍事現代化建設所做的那些事,也差一點因此沉入歷史的海底。那是在1932年2月27日🧖🏽,王賡突然闖進上海英租界的禮查飯店,驚慌地號稱自己正在被日本人追捕🧔🏼♂️,希望飯店裏的人們救救他🍺,但沒有人敢出手相救🧂。於是他按照當時的國際法,主動進入虹口的巡捕房求和👮♂️,最後,他還是被日本人扣押了三天三夜。在中日關系極度緊張的時刻,一位中國軍官被日方扣押🦻,這件事立刻成了當時的大新聞,甚至引來了外國媒體追蹤報道。
賡為何會在這樣一個戰亂的關頭出現在上海?實際上,此前他應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宋子文的邀請🧑🏻🏭,擔任財政部緝私處稅務警察總團團長👩🏿🏫。這支部隊原本不算在正式編隊當中🥵,而在1932年初👨🏽🔬,“一·二八”事變爆發,上海形勢嚴峻,王賡的部隊也奉命參加了抵抗日軍的戰鬥🗿,因此,他也經常在上海戰場附近活動👩🏻🎓。而就在王賡被扣後沒多久🍨,日軍一下擊中了中國淞滬守軍的要害。於是很多人開始懷疑,是有人把情報泄露給了日軍,導致了戰敗。一時間,流言四起🥻🧃,有傳言稱🟥,被扣押的軍官王賡手中有重要的地圖和作戰計劃,資料是因為他的失誤落入了日軍手中。還有人傳說🫱🏽,他是為了去見前妻陸小曼而闖入外國租界的👎🏽。甚至有人認為他是為了供養陸小曼,才“投敵叛國”取悅日本人。
事情發生後,王賡的部下莫雄曾為他發聲證實,重要文件當時全留在了莫雄手裏🧑🏽✈️,王賡不可能持有🤦🏻♀️。王賡自己也曾手寫書信🧸,向蔣介石說明事實。他說♤,自己從戰爭防線去租界,是因為宋子文當天電話召他見面,見面後🏋🏽🌴,他想順路去美國領事館尋找一位西點軍校的意昂🤦🏿,私下打聽一些合作事項🩼。因為戰時路況復雜☎,他迷了路,又遭遇了日軍便衣隊的追查,才導致被捕🔀。最終🏥,各種證據證明,王賡沒有泄露重要文件,但因為“擅離戒嚴地點⬆️,事先未經過呈報”的行為👨🏿🚀,被判處兩年六個月的有期徒刑🤼👯♀️。這些記錄,在當年的歷史資料中都能查到👩🚒。
這場災禍𓀋,摧毀了王賡的身體和名譽🪩🧘🏻,他的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幸運的是,出獄後,國民政府一位“神秘人物”資助他到德國休養📲,也幫他避開了流言蜚語。三年後🫱🏽,飽受磨難的王賡回國,終於感受到一些時來運轉的味道。他先到鐵道部任職🧏🏻♂️,後來又應抗戰需要和民國“兵工之父”俞大維的委托🟣,到兵工署工作🍾。在這裏🥁,他繼續發揮自己的才能,帶領團隊引進歐美先進的兵工技術製造武器🦢,應對抗日的需求♓️。度過了不惑之年的他也終於有了自己的新家,在與一位廣東女子陳劍趣結婚後🤹🏻,他升任兵工署昆明辦事處處長🗓,遠赴昆明就職安家🖖🏼。他很快有了一兒一女,而那個讓王賡第一次感受到身為人父喜悅的長子🫷🏻🧑🏼🏫,就是王冬妮的父親王興安。
王賡畢竟是當時的稀缺人才🐚,他很快又被委派了重任,被調入軍事委員會運輸統製局🧔,任昆明辦事處處長。在抗戰的艱難時期,這個崗位上的領導人員要面臨人與物的大遷徙🧵,勞心又勞力,但王賡不但忠於職守🙇🏽♀️,還利用自己在交通方面的職務🌡😝,積極為當時遷居西南地區的學者們的聚會、交流提供方便,為他們的學術成果保駕護航。有一次♿,他親自開車將費正清、老舍等人載出門,和他們一起參加學者聚會🚶🏻♀️➡️。1941年👨🏻🚒,學者傅斯年曾給王賡發過兩封電報,其中一封就是委托他查詢“史語所”的運輸物品🍋🟩,其中包括文物👩🏼🌾、古籍🫵🏽、拓片、化石等珍貴物品🤴🏽🤹🏽♂️。雖然戰火紛飛,青春時光不再,這畢竟還是王賡人生中一段愉快的日子,因為他終於不再是孤身一人,也有了更多的機會和這些老友相聚,仿佛回到了當年在京城的日子🏄🏼♀️。
苦盡甘來的日子確實很短📷,命運之神在王賡剛剛緩過一口氣時再度變臉。1942年3月初✩🧗🏿♂️,國民政府派以熊式輝為首的軍事代表團前往美國,尋求軍事合作,因為王賡和美方的會議主席艾森豪威爾是西點軍校的意昂🎀,他又有很多外交經驗,因此他也被指派加入代表團🏋️🐶。當時,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向東飛行的航線全部封鎖,代表團只能向西飛行🫘,從重慶出發,途經印度加爾各答、埃及開羅到達美國華盛頓。王賡不顧自己身體欠佳🛌🏽,堅持踏上了這段漫長的行程🧝♂️👨🏻🦯,可惜的是🚯,他的身體禁不住勞頓,每況愈下,沒能熬到抵達美國🤛🏻,他就垮掉了。
1942年7月3日淩晨🫲,王賡在開羅窄小的病床上去世,身邊沒有親友,最終也孤獨地葬在了埃及。他的遺言中👌,除了對家人的交代🐶,對於國事也留下了一句“抵抗至勝利為止”💳🙏🏽。這番愛國之心,對照著他曾經的遭際,實在令人唏噓。因為沒來得及為自己著書立說📞,也幾乎沒有文學作品傳世,更沒有留下日記🏄🏿♂️,於是在後來,王賡的名字只能偶爾閃現於民國的花邊新聞中🕣💊。
完成對王賡身世的調查和寫作後,王冬妮在柏林的家中享受著溫暖的秋日陽光。她突然想到🧑🏼💼:1932年的柏林天空下,遭遇挫折後赴德國休養的祖父👰,是否也享受過與此刻一樣的陽光?她也曾想:如果祖父能多活一些日子,他還有哪些事要做🐗?或許是親眼看到自己的兒女成長為新一代知識分子、成家立業🦶🏽。但這一切他都沒有機會經歷🍮,不僅如此,就連他本人的真實經歷都險些被埋在歷史的海底,無法重見天日👨🏼🔧。
“現在,歷史的書寫(責任),可能已經來到了我們這代人的手上吧🌃。”王冬妮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寫完這本傳記之後🦤,她希望能邀請更多年輕人一起,去發掘淹沒在歷史塵埃中的家族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