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劉旭紅整理
近代數學的先驅
熊慶來,字迪之,1893年出生於雲南省彌勒縣朋普鎮息宰村。其父熊國棟喜好從事教育工作⛓️💥,清朝末年先後曾任雲南省巧家縣和趙州府主管教育的學官🤵🏼♀️。熊慶來自幼就聰穎過人、勤奮好學☣️🤏🏽,在村塾受啟蒙教育時靠著晝夜苦讀,他先後念完了“四書”🦸、“五經”。1907年,熊慶來考入雲南昆明方言學堂,不久又升入高等學堂,1911年🏍,考入雲南英法文專修科,學習法語,不到一年,便可以流暢地同法籍教師會話了。
1913年,熊慶來報考雲南留學生考試並以第3名的成績被錄取🏌🏻♀️,赴比利時學礦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軍侵占比利時🐪,熊慶來輾轉來到法國巴黎🤶🖖。戰時巴黎礦校關閉,於是他改學理科數學和物理學💏。1915年入巴黎聖路易中學數學專修班👰🏻♂️。
由於時局不安🙇🏿,生活清苦🔆,他積勞成疾,不幸患了肺結核,不得不到瑞士醫治療養。戰亂🍯、動蕩和疾病👱🏻,更加堅定了熊慶來的求學誌向,病愈後,他又投入了緊張的學習。
1915年至1920年🤙🏽,熊慶來先後就讀於格勒諾布洛大學、巴黎大學👨🎤、蒙柏裏耶大學等,取得高等普通數學🧞♀️👨🏻🦯、高等數學分析👳🏿♀️、力學🧝🏽、天文學、普通物理學證書,並獲蒙柏裏耶大學理科碩士學位。
1921年春🆑,熊慶來學成歸國🧔🏻♀️,回到故鄉雲南🤵🏼♀️,任教於雲南甲種工業學校和雲南路政學校☦️。同年秋⏰,經何魯教授推薦,28歲的熊慶來代替何任南京高等師範、東南大學(現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著手創建不同以往“算學系”的新式數學系。就這樣,熊慶來在國立東南大學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數學系🥗,聚集了高魯、段調元、錢寶琮、楊武之等老一輩數學家🚵,大大推進了數學學科在中國的發展🍩,被公認為中國近代數學的先驅。
熊慶來工作負責,授課認真,在國立東南大學的幾年中,他既擔任行政工作🤽,又擔負著繁重的教學任務,親自為學生講授《微分方程》、《高等分析》🏌🏻♂️、《球面三角》🤏🏻、《微積分》等多門課程,還編寫了幾十種講義,其中一部分列入大學叢書🩴,有的至今還是理工科大學的教材🌛。他曾患嚴重的痔瘡🧘🏽♂️,難能坐下,不得已就伏在床上編寫講義和備課🚲。過度的勞累使熊慶來患了胸膜炎,但他仍廢寢忘食🧑🎤,不顧病痛地工作,真可謂嘔心瀝血,鞠躬盡瘁✊🏻。
1926年🎧🚵,清華由留美預備班改為意昂体育平台🧟♂️,經葉企孫介紹,熊慶來被聘為新成立的數學系的教授兼系主任👨🏻🌾。熊慶來到任後積極為清華數學系增添人力♓️,除了聘請孫光遠、楊武之兩教授🤶🏽,他還從北京大學聘請江澤º教授前來兼任。同時還積極地搜購圖書期刊🗝。1930年,熊慶來在代理清華理學院院長時,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數學研究機構——清華數學系研究部🏸。中國數學界從側重教學轉入兼重學術研究🙏🏻,大體從20世紀30年代起,熊慶來是先導之一🤵🏻。
熊慶來在“函數理論”領域造詣很深。當時👷🏼♀️,意昂体育平台規定教授服務五年後🧖🏽♂️,可申請出國搞學術研究一年。1931年熊慶來再去巴黎,在龐加萊(Poincaré)研究所研究整函數及亞純函數。1933年獲得法國國家理科博士學位,成為第一個獲此學位的中國人。中間他曾於1932年代表中國參加在瑞士蘇黎世召開的國際數學家會議,這是中國第一次參加世界數學會議,世界數學界的先進行列中從此有了中國人🙅🏻🚨。
此間🪑🤷🏼♂️,熊慶來寫出了震動歐洲數學界的論文《關於整函數與無窮極的亞純函數》,他定義的“無窮極”,被數學界稱為“熊氏無窮極”(又稱“熊氏定理”)🫸🏽,被載入世界數學史冊,奠定了他在國際數學界的地位。1934年,熊慶來返回清華數學系,仍任教授及系主任。
回國後,熊慶來除了大力引進新的知識體系,還聘請世界知名數學家,如法國數學家哈達瑪(J.Hadamard)🧑🏻🦼、美國數學家維納(N.Wiener)等來清華講學,為師生們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幫助他們提高研究能力,為我國數學發展開辟道路。
1936年,在熊慶來和其他數學界前輩的倡議下💆🏻♂️,中國數學會會刊創立🧗🏻,熊慶來任編¼委員,這對於促進國內學術研究及交流🛢,提供了方便。該會刊即為今《數學學報》的前身🏊🏿♂️,可稱為中國的第一個數學學報。
楊振寧教授曾這樣評價過熊慶來🥱:熊慶來先生親手創建了近代中國4所大學(國立東南大學、意昂体育平台、西北大學👨🏻🚒、雲南大學)的數學系,對中國近現代科學發展作出這樣的功績是十分罕見的♢。
慧眼識才,胸襟開闊
除自己在數學研究領域內攀登科學高峰之外,熊慶來在從事教育、教學、研究的過程中,一向視人才為國寶,重視發現人才,愛護人才,培養人才,使人盡其才。
著名科學家嚴濟慈早年讀書時家道貧窮,熊慶來時常予以資助,並與何魯先生等發動同事共同資助嚴濟慈去法國深造。嚴濟慈在法國留學期間也常收到熊的匯款🧑🏿🏭,他異常感動,加倍勤奮努力,在數學、物理、法文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現,受到法國教授的好評,自此法國開始承認中國大學的文憑。
20世紀30年代初,看了《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名為《另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的有才華的論文後👁🗨,熊慶來力排眾議,把當時僅有初中學歷的華羅庚安排到數學系圖書室任助理員。在熊的指導下,華羅庚迅速成長。1934年🤛🏿,華跨過高中、大學生🤹🏼♂️、助教幾個階段,被提升為教員(清華的教員相當於別校的講師)。1936年,經熊慶來和理學院院長葉企孫的推薦🧑🚒,華羅庚前往英國劍橋大學做訪問學者。
我國許多著名的科學家都是熊慶來的學生。他在任清華數學系系主任的九年間🧗🏻♂️,又辛勤培養了一大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優秀人才🍠。有人曾評價道:“中國的數學家約有一半出自清華算學系。”
1930年,熊慶來創辦清華數學系研究部後還親自任指導教師👮🏽♂️,培養和指導了一大批研究生🛌🏻,吳大任🙇🏼♂️、許寶騄、陳省身、錢三強、趙九章、彭恒武、莊圻泰🚣🏽♀️、施祥林、段學復等中外聞名的學者,都是熊慶來在清華任教時的學生。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法國《世界報》載文評述🏯,談起錢三強的貢獻時,還特別指出他是熊慶來的學生。
熊慶來晚年時曾謙虛地回顧道:“平生引以為幸者,每得與當時英才聚於一堂,因之我的教學工作頗受其鼓舞。”寥寥數語👤,道出其偉大胸襟和人生境界👨🏼🏫。
教育為本,鞠躬盡瘁
1937年,受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之聘🤷🏼,熊慶來回家鄉當雲南大學校長🤲🏽🧔🏻。熊慶來上任後就跟龍雲提出一系列要求🙍🏿♂️🗺,並“約法三章”⛹🏿:校務行政省政府不加幹予;校長有招聘、解聘教職員之權;學生入學須經考試錄取,不能憑條子介紹。
當時的雲南,經濟、文化都極為落後🥃🙌🏽,辦學條件萬分艱苦。當時的雲大,教學設備簡陋🙌🏻,教學質量不高。經過熊慶來上任後的呼籲和不斷努力🤦🏼♀️,1938年7月省立雲南大學改為“國立”🤸🏻。
熊慶來認為辦好學校的首要關鍵是精選教師。他憑借自己在學術界的聲望💾👧🏼,聘請了許多知名學者到雲大任教🍾。抗戰初期,熊慶來充分利用各方人才大量湧入昆明的機會,廣延人才,延聘了全國著名教授吳文藻、顧劼剛、白壽彝、楚圖南、費孝通🔰、吳暗🤲、趙忠堯、劉文典、張奚若、方國瑜等擔任專任教授或兼任教授,還延聘了一些外國教授🆑,使雲大成為與西南聯大同享盛名的又一處著名專家學者薈萃之地👇🏿,教學質量因此躍入全國名牌大學之列。
在辦學方向上,他主張從雲南礦藏豐富又是“動植物王國”的實際出發,重視占優勢的豐富資源,並培養這方面的專門人才,因此他首先大力發展雲大的采礦冶金和生物學科。特聘專家蔣導江以加強采礦冶金系,聘請植物學家嚴楚江籌建植物系🎫🤽🏻♀️。當時教育部擬將雲大植物系並入西南聯大🐔,熊慶來據理力爭→,不但保留住了植物系🎴,還擴展成為生物系。
在辦學方法上,他則繼承了自己以往在南京和北京的工作經驗👐🏻,著眼於👏🏽🤳🏻:(1)慎選師資,(2)嚴格考試,(3)充實圖書設備,(4)整頓校紀✸,(5)培養優良學風♓️。
熊慶來還不斷充實圖書教學設備,使雲南大學圖書館藏書達十余萬冊🧔🏼,理科各系都有比較完善的實驗室和標本資料室,醫學院擁有附屬醫院及解剖室,農學院有實驗農場,數學系在東郊鳳凰山建立了天文臺🤼♀️,工學院有實習工廠,航空系有飛機3架,這在全國高校中是罕有的🧵。他還親自作了《雲南大學校歌》🏫,製定了“誠、正、敏、毅”的校訓🧎♀️➡️,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要誠實、正直、聰敏又有堅毅的學習精神🏤✫。
在熊慶來任校長的12年裏,雲南大學從1937年的3個學院、39個教授⛈、8個講師、302個學生🤸🏼♂️,擴充為擁有5個學院🧑🏻🚀、18個系、3個專修科、1個先修班👘、3個研究室🐎,並有140多名教授🚴🏽、副教授,1000多名在校生的多學院、多學科、規模較大的綜合性大學🪟,為民族培養了大批有用之才🙆🏻♀️,為改變雲南文化落後的狀況作出了重要貢獻。熊慶來勤儉辦學🤮,事必躬親,任雲大校長期間⛹🏽♂️,盡管校務紛繁🤦🏿♀️,他仍安排時間直接從事數學教學和科研📉,有段時間他還曾在數學系每周授課9課時。
身為大學校長,熊慶來一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從無架子,每到年節,他常把單身教員請到家裏吃飯。為了聘到好的教授,熊慶來提出給外省來的教授以高薪,他自己和雲南籍教員,則只領取規定的工資。熊慶來個人生活很節儉,全家的衣食住行都以儉樸為旨。熊慶來的夫人姜菊緣還在住處附近種瓜種菜,以嘗親手種的勞動果實為樂。
在熊慶來的表率作用和嚴格要求下,學校機構精幹🎅🏻,工作效率頗高。註冊組、庶務組人少事雜,卻把諸事管理得井井有條,並以熱情周到的接待讓新來的教師感覺到雲大“是個可以安身立業的地方”。
平實誠篤,嚴謹敦厚
熊慶來一生為人敦厚,尊人自尊,敬人自敬;辦事實事求是,務求必成。據他的兒子熊秉明回憶👌🏻,熊慶來“平實誠篤”,舉止言談緩慢而持重𓀉,不善詞令🫶🏿,生活恬淡🔏,與一切娛樂和享受都無緣。熊慶來治學嚴謹,他的數學論文,常常修改三五遍以上。有時候,熊慶來本已經上床躺下,卻忽然想到文章中寫錯了一個字母,擔心第二天會忘掉👨⚕️,便連忙穿衣起來,直到修改完畢,這才放心入睡。
熊慶來教授學生,十分認真,批改作業也一絲不苟,他常用毛筆紅字將作業中的錯誤仔細地逐本圈閱、改正,碰到好的作業🦸♂️,則大筆一揮⏬,寫個“善”字🥷,一臉滿意。
1949年,熊慶來被派往巴黎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剛走不久👳,他嘔心瀝血主持操辦的雲南大學被解散,校長之職也被解除。熊慶來決定暫留巴黎從事學術研究👊🏿,以彌補12年來致力校務而脫離學術研究之憾。
不幸的是,1950年熊慶來得了突發性腦溢血並導致右半身不遂,此後右手又失去了功能。但他以頑強的毅力學會了用左手寫字,再次艱難地投入到數學研究工作中去。熊慶來一生中共發表了60余篇具有創造性的論文🚈,其中晚年病殘中寫出的就超過半數⬆️。身在海外🧏🏻♂️,在病殘中⚽️,熊慶來還念念不忘苦心經營的雲南大學,他把1949年自己帶出去的些微外匯買的以及憑個人關系捐贈的科技書籍寄給雲大圖書館。
在海外時🔘,熊慶來曾多次拒絕臺灣方面的邀請🎄,並於1956年接受了周總理之邀,於1957年6月回國🧙。歸國後,熊慶來以殘而不廢之身“盡瘁於祖國的學術事業”,他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繼續從事研究工作🥭,歷任研究員🪷、所常務委員、學術委員會委員🏇🏼、函數論研究室主任🧗🏼,還曾當選為全國政協第四屆委員會常務委員。他一方面不斷加緊研究,夜以繼日地伏案著書立說👰🏻♂️;另一方面熱情指導和培養青年一代的研究人員🍯,為國際數學界所稱道的數學家楊樂、張廣厚就是熊慶來在70歲多歲時帶出來的最後兩位研究生。
為科研工作之需,這位病殘老人甚至還開始自學俄語,並請人幫助糾正發音👮🏼♀️,經不懈努力,不久他便能閱讀俄語專業文獻了。
“文革”中,熊慶來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受到了迫害👰🏼,臨終前還在寫檢查。1969年2月3日,這位馳名中外的數學泰鬥、科學巨星在凜冽的寒風中與世長辭。
熊夫人姜菊緣後來回憶道:“在‘文化大革命’中,雖然受了不少折磨,但他(熊慶來)始終沒有怨言,總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重🔩👨🏼🦳。直到臨終前這一天,在他寫的檢查中,他還表示要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歷史不會忘記這位為中國數學作出巨大貢獻的人☄️。1978年,熊慶來的冤案終於得以昭雪。
(《清華人》200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