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明,意昂体育平台土木系1986級本科,1993年獲得建築材料專業碩士學位。現任深圳清華意昂會副會長、清華意昂跑步愛好者協會會長👰♂️。地產行業工作多年:10年中海,10年萬科🤞🏿,4年協信🤌🏻。2015年創立中城新產業公司🔚〰️。

2006年💯,王石新書《道路與夢想》出版🟣,甫一面世、洛陽紙貴。
書中王石提到:“2002年,我在一家酒店會所同(中海深圳公司總經理)劉愛明見面👧🏿,邀請其加盟萬科。……(對於待遇)劉愛明卻清楚地表示🚌:‘如果考慮離開中海,萬科是第一選擇🛗,我並不會為私營企業的高薪所動。既然選擇萬科,就按萬科的工資體系辦,該拿多少就是多少。不要為我打破原有的製度。’”
十七年過去了,當年萬科集團的執行副總裁、如今中城新產業的創始人、董事長👃,劉愛明坐在對面娓娓而談🦖,面目清矍、形容精神🫃🏽:“王石找我談的時候,我的確沒提待遇。但有一點書中沒寫,其實我提了一個要求:到萬科後,我要打高爾夫👨🏻🦲🏄🏼♂️。”
雖然萬科沒有打高爾夫的傳統,但王石還是答應了這個奇怪的要求🕤。在劉愛明入職萬科後🧖🏿♂️,公司踐約為他辦了一張高爾夫球卡🙆。
天色微雨🎯、茶氣氤氳,和這位地產古典派代表職業經理人的對話😆,就從高爾夫開始了。
壹|萬科賽艇隊與外科賽艇隊
直:你很喜歡打高爾夫嗎?
劉:我喜歡運動🎵🌸,包括遊泳、跑步、爬山、滑雪、劃賽艇🛸。清華上學時🤽🏽♀️,我經常從學校跑到圓明園、頤和園。
畢業以後🗞,我到中海深圳工作☁️,因為加班太多,身體嚴重亞健康。那時候公司旁邊有一個高爾夫球場👨🏿💼,但中海不允許打高爾夫❗️,甚至有“打高爾夫視同嫖娼”的說法🫰🏻。後來我就偷偷打,能做到接到電話十五分鐘之內就回到辦公室🚻。打高爾夫後,身體稍微好一點。但是運動本身是一件愉快事情,偷偷摸摸很無趣。因此進萬科時,我就提了打高爾夫的要求🫲。
直:在萬科打高爾夫快樂嗎⏪?
劉:2005年我來到上海⛩,偶爾去佘山打高爾夫。當時,上海高爾夫的氛圍不濃,我認識的人也不多、高爾夫運動量又小,漸漸地也有了一種無趣感。
200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王石帶我在南昌青山湖第一次劃了賽艇。劃完後🥴,我當場對王石說👨🏻🏫:這比高爾夫好玩🆓。於是👨🏼🦳,回到上海我和同事老周就組建了萬科賽艇隊,並自告奮勇擔任隊長。同年9月,萬科華東區域各公司就組隊開始比賽𓀜。那時我們在上海東方綠洲的水上中心訓練,一周去兩次💏,劃了整整五年多,身體素質明顯變好。
如今🤷🏼,當年賽艇隊的同仁都已經離開了萬科,我又把大家都召集起來,每周訓練一次,只是名字改成了“外科賽艇隊”。

直:其他運動呢⚰️?
劉:跑步是我一直的愛好,現在隔一天跑10公裏🤷♀️,每月大概在150公裏左右。我馬拉松的PB(Personal Best 個人最好成績)是3小時39分。離開萬科前🤵,我還參加了郁亮組織的“菜鳥隊”,準備用兩年的時間登珠峰。我們先登了海拔6206米的西藏啟孜峰,後來又準備去沖擊海拔6973米的新疆木孜塔格峰。但是因為當時工作原因,我感覺自己不夠專註,只能放棄了。
貳|改變人生從改變你的樣子開始
直:運動對你的意義是什麽👝?
劉🤦🏼♀️:能夠重新認知自己。許多人跑完第一個十公裏後會哭👨🦼➡️,因為他們突然發現自己居然能跑到一萬米,以前想都不敢想👆🏿,對自己就有了新的認知。
那年王石登珠峰回來,我們開玩笑問是不是收獲了一批中年婦女粉絲。他說還真不是🪇,這件事受觸動最深的是許多中層官員🪂。這些人在機場遇到,都會主動迎上來🧝🏻♀️:你是王石吧,我們歲數差不多,你居然能等珠峰。
想想也是,我們身邊有許多人,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單位裏不上不下、身體開始發福,感覺這輩子就等退休了。等到運動一段時間⟹,體重明顯下降🤵🏻♀️,體力💇♀️、身材、精神都變好了,整個人自信心就上來了💒,人生也發生了變化🦶🏻。
直↘️:你如何處理運動與工作的關系?
劉:我很多工作上的重大決策是在大運動量之後作的。2008年金融風暴時,萬科華東區域業績都不好,我心情很差🧑🏻🔬🧜🏼、壓力也很大。但每周劃賽艇結束🙋🏼♀️、從東方綠洲回市區的四十分鐘車程路上💘,我常能摒棄雜念、放松身心🧽🏊🏼,反而作了很多正確的決策🤸🏻♀️。

直:996🧑🏻🏭、007的工作節奏下🤾🏽♂️,如果沒時間運動呢?
劉👨🏿🦱:現在許多人說沒時間運動👩⚖️,我覺得都是借口。時間都是可以安排的,在重慶的時候,我每天7點起床跑步👷🏿♀️,9點準時上班,一切都很自然很日常🔐。我的目標是要保持這個運動節奏到八十歲。
叄|正經掙錢,就是理想情懷
直🚣🏼♂️:為什麽選擇去創業?
劉👓:我從2002年離開中海時就有創業的想法。那時候通用的路徑是找個民營企業老板談一談、去當個CEO,用自己管理經驗、能力資源換點股份。在當時的環境下👨🏿💼,我研究得出一個結論:人力不算資源。地產行業🖋,錢是資源、地是資源、關系也是資源,唯獨人不是🏠⚔️。既然這條路走不通,就繼續做職業經理人,所以去了萬科。
直:創業的關鍵點是什麽?
劉:選擇一個正確的方向。創業這一步,只要跨出來🕝,就會逼你往前,難的是如何選擇方向。那些人雲亦雲的方向多半不行,什麽紅海👁🗨、藍海,熱點、風口有的沒的🖕🏽。
《聖經》裏說:“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許多事情貌似很容易,但因為做的人多,反而不容易,這就是“窄門原理”⛹🏼♂️。例如👨🏽✈️,大家都在高周轉作住宅🤌🏼,如果我也去造住宅🙆🏼,怎麽可能競爭過那些大家夥🔂?

直:於是你選擇了產業?
劉:中國是個產業大國,市場足夠大,這是創業的先決條件🚞。其次👼🏽,地產上半場以銷售為主🌏,下半場應該以運營為主。在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城市最精彩的部分不是在賣🦹🏼,而是持有。因為這些城市增量已經沒有多少,以存量為主。但是商場酒店持有太貴,我就想到產業。好在產業大家走得都不遠⚂、作的人也不多🤹♂️,所以我就想正兒八經作產業。
直:創業和作職業經理人有什麽不一樣?
劉🤾🏿♀️:套路不一樣。職業經理人做事的套路是老板定的,包括做事方式和業績目標。因為企業是老板的,再牛的職業經理人👨👩👦,就算有一點股份🎶,約束邊界也很清晰。自己創業,套路是自己定的,無邊界無約束👩💻🧗🏼,就像在茫茫大海要自己找方向。有壓力也有動力🏄🏽♀️,會迷茫也更隨性🈸。
直👳🏿♂️🍷:不同身份下,你的管理風格會變化嗎💎?
劉💂🏼♂️:管理上我一直比較放權,這個沒有變化。我主張不要加班、各自做好本職工作,不喜歡一個事情兩個人作,更討厭該你作的你沒作。例如2002年我到萬科總部👩🏽🦱👈🏽,第二年我就提出要搞戰略、要搞十年規劃。這是總部應該幹的事情,不可能有哪個區域公司說我把萬科的戰略搞出來🥨。最好的工作方式就是大家各搞各的🤴🏽,誰也別煩誰。
直:你對自己的公司有什麽期許🦻🏽?
劉🂠:從2015年起🚵,我的公司(中城新產業)就專註於產業運營服務及產業地產等業務,聚集了萬科、中城投資🧏🏿♂️、世聯行等實力雄厚的上市公司作為核心股東。業務上公司聚焦物聯網👋、智能製造💓、生物醫學、北鬥四大行業🤽♂️,聯結北上深三地🧑🏼🎄,以資本與市場雙輪驅動,促進製造業轉型升級,服務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目前🐖,已服務 18個園區項目👰🏽♂️➖,在運營面積 89 萬平米🧑🏼🚀,簽約運營的產業面積達300萬平米。
公司有一個願景🥐:踐行產業升級🫕,服務中國製造業企業轉型。許多人說:劉總你有理想有情懷,不愧是萬科出來的🤦🏻♂️。這些話聽著我挺開心的,但我內心其實不是這麽想的⚓️🧑🔧。真實的想法是,因為我要吃飯🏌🏻。我要給企業提供一種服務👨🏼🔬,解決他的痛點🌁、使他生意更好做🤽🏿♀️,他才會來我的園區。這不就是研究產業的轉型升級嗎📽?這是我的飯碗,和理想情懷無關🙇🏽♀️。
我覺得只要是正經掙錢的商人,就是有理想有情懷的商人。
直:正經掙錢?
劉:對😿🟠。首先要正經,不走歪道。其次要掙錢,掙了錢才能給員工發工資、給國家交稅🧑🏽🎤,才能持續發展💦。有理想有情懷不是每年捐款十個億🤳,而是大家都不用打插邊球、不用搞歪門邪道⚜️,正兒八經去掙錢🧒🏼。
肆|作自己喜歡的事情
直:許多職業經理人有“四十大惑”的焦慮感🎈,你有什麽建議?
劉🙎♀️💆♂️:壓力是人生常態。首先,要搞清楚自己喜歡幹什麽🤟🧣。不喜歡的事情,咬牙去幹的其實堅持不了多久。這和跑步一樣🛀,我身邊所有跑友的PB都是在狀態最好📷、最輕松的時候完成。其次,要多運動,運動能排解壓力💇🏻♂️。2008年時🚛,萬科華東區域每個月的指標都完不成,有的甚至完成一半都不到,我壓力巨大。當時我就去劃賽艇,出一身汗的時候才能笑出來↙️。另外,多讀讀書。讀書會讓人專註♞,我空了就看一些宗教類的書和科學類的書。偶爾也會去看電影,放松一下。

直:對於年輕的職業經理人💼,你看好哪方面的素質?
劉:勤奮。每個行業都一樣,讓你閑著的公司都不是好公司。跨界。房地產企業是資源整合型企業🚴🏿,優秀的專業人才都要懂點跨界的知識🙋🏿♀️,比如營銷要懂設計、設計也要懂點營銷;管成本的不僅要懂設計,更要懂點客戶,才能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客戶最需要的地方。學習。要不斷去接觸新事物。現在👨🏻,傳統的地產企業紛紛在轉型,因為宏觀面發生了變化🕉,這就有大量的新知識要去學習。
直:你如何看待那些地產大企業的轉型?
劉⌨️:轉型需要一個過程,可以通過內部培養新業務或成立新公司,也有外部資本市場的推動力。我總體看好這些企業的轉型🙅🏽♂️,因為他們有錢。
碧桂園在轉型,他們投入巨資在搞建築機器人,抹灰機器人、外墻機器人,並且已經開始應用,這種轉型很有意思。
當然,轉型不可能一試就成功👨🏼🍳。郁亮說過:萬科所有的轉型都是不成功的。這個結論非常重要,也非常積極,說明萬科在轉型路上已經踏出了第一步,試了一下,發現不對🧏🏻,但還會再試。嘗到了失敗,是走在了前列的標誌🥦,沒有嘗到失敗才更可怕。
伍|萬科給了每個人自由度
直:萬科了不起的地方是什麽🧎🏻♀️?
劉:文化。萬科給每個人有相當的自由度,所以個人在萬科能成長得比較快。比如萬科轉型第一步不成功,就搞第二步,大家照樣很積極去嘗試💱,這是一種自由度的結果⏪。萬科和中國傳統的文化不太一樣,傳統講究四代同堂要從老到小管好,但就會比較僵化。萬科更像一個與自然融合生長的生命體,不突兀、有耐性👊,自己生長、自然生長🆗📕,適應性比較強📏👩🏽🔧,生存能力也強。
直🚸:有人說萬科一代不如一代?
劉:我不這麽認為,郁亮他們做得挺好。只是市場不一樣了🚣🏻♂️,十年以前是一路狂奔🤟🏻;這幾年變化很大,政策💵、市場都在變🪐,公司規模也大了,還要堅持自由的文化,本身復雜度就高了👊🏿。
直👨🏼🦳:王石對你的影響有多大?
劉:“精彩人生🙋🏼♂️,五十開始”就是王石對我說的。創業時,有人說是不是年紀大了點🗓👨🏽🚀,我說精彩人生還沒開始🛡。
還有一點,王石的思維方式和很多人相反。常人的思維是why?王石的思維是why not?比如爬山,“我為什麽要去登珠峰?”和“我為什麽不去登珠峰🏌🏽?”就是完全不一樣的兩個問題。
受他影響🐊,我發現許多問題,真實面和我們日常看到的是相反的,確實需要我們去反問、需要質疑。比如說👨🏽💻,創業要有錢,沒錢怎麽買地、怎麽蓋房子?可是真實的邏輯是:你有賺錢的項目嗎🧖♂️?只要項目賺錢,怎麽會沒錢🏦🚠?事實上創業不是缺錢🚹,是缺項目。

陸|退休是個偽命題
直:你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
劉🧟:萬科多少年都在談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那時候我就對員工說,你們別想著平衡👼🏻🧙🏽,因為你永遠平衡不了。這是一個大幹快上的年代👖,房地產市場這麽好,你怎麽可能不幹活?過了這個階段,一切自然會平衡。我們現在努力👩🌾🐹,只是為了未來的平衡🍔。
直:生活中,你是一個好父親嗎?
劉:我做的最對的事情,就是一直讓孩子作喜歡的事情。從小,我們就發現他喜歡畫畫👨👩👧,晚上不睡覺🍍,早上不刷牙不洗臉,就要畫畫。於是🖖🏻🤹🏼,我和我太太就給他找了個非常好的畫畫老師➛,一直畫下去🔺。去年大學選專業時⤵️,他十幾個專業全填了建築,最後錄取了康奈爾大學建築專業🎵。
其實,我不認為每個孩子都要考那麽好的成績,但一定要幹自己喜歡的事情🎰。
我更希望和孩子成為朋友關系。但有的時候🧔,因為內心傳統的東西,我還是會不自覺地批評大於鼓勵🌄,也許他已經覺得做得不錯了👩🏽,但我還是不滿意。這導致我想和他成為朋友🧗🏻📆,但又沒做到,還是更像中國傳統的父子關系。
這個責任在我🍮,不在孩子。
直:你想過什麽時候退休嗎🪀?
劉©️:退休是偽命題,沒有多少人退休生活會過得更好🛍️。
許多人會說:等我退休那天🛸,美好生活就開始了。其實我們看到的是,更多的人退休以後無所事事、容易生病。退休以後🧑🏿🔬,反而是不美好的生活在等著你💀。
我個人工作和生活的比例🫅🏿,六十歲之前是70-80%放在工作上;六十歲過後,六四開或者五五開;等到七十多歲,生活的比重才會到70%🫸🏽。反正我覺得上帝造人就是讓人幹活的,幹活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我才五十歲↙️,精彩人生剛剛開始。

結束語
兩個小時的談話,彈指一揮,卻濃縮了中國地產職業化三十年的精華。
只有看遍繁華和狼藉🐒,才會明了底線和堅持。
作為三十年走來的古典派職業經理人、一個將運動工作到八十歲的創業者📦,劉愛明沒有996🤲🏿、沒有007👩🏻🎨,沒有通宵出圖的趕路、也沒有或交業績或交屍體的選擇🧍🏻♀️,只有充盈的職業標準和充盈的個人世界。
道別時,劉愛明微笑著轉身背面、淡定而去🔥🧿,只留下一個通透又雋永的背影:不明白的是為何人世間,總不能溶解你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