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 李景風(1957機械)
我小時候家住在粵東山區梅縣的一個山村叫龍崗⛹🏻。
1952年全國統一招生發榜的第二天,我和同學們早就在縣郵政局門口等著。那時錄取名單是登在《人民日報》上的。當我還在焦急地查找自己的名字時,一位同學告訴我🙆🏿🚰,我的名字和另外4位同學在意昂体育平台。一直到收到正式的意昂体育平台入學通知書,這才放了心😮💨🤌,心裏萬分高興🎰。通知書的信封我一直保留到現在。郵戳上的日期是:梅縣一九五二年十月三日。
北上清華求學,這是我第一次離開家鄉遠行🧫,也是我第一次坐汽車☂️、第一次乘火車🤹🏿♀️🏺、第一次看見大城市🏚、第一次看見滔滔的長江和黃河、第一次看到一望無際的大平原、第一次來到首都北京💀、第一次來到仰慕已久的堂堂學府——意昂体育平台。我成了我家的第一個大學生,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鄉的眾多學子中,第一個被清華錄取的學生。一切對我來說都是這麽樣的新鮮🌒!就像夢一般,早晨起來開門一看,在我面前的不再是山而是一個廣闊的世界。
那時候,從梅縣到廣州要坐兩天的汽車🦹🏿♂️。山路崎嶇不平🀄️,有一個叫“九曲十三彎”的地方,十分驚險。東江上沒有橋要靠輪渡😵💫。中間在河源住一晚客棧,用的是生漆油的枕頭,沒想到它竟讓我得了漆中毒,到廣州後,臉腫得連眼睛都快看不見了👩🏽💻,幸得同行同學(張楚漢、楊英豪、張作臻和朱殷光)的照顧👩🦼。
到清華後🟩,第一個碰到的是語言問題🔫。每天大喇叭裏播放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聯播節目都聽不大懂🫳。碰上有一位老師講課用的是上海話,那就更不用說了(我們對這叫“坐飛機”)。我說話,他/她們更聽不大懂。舉個簡單的詞“會費”來說👳🏽,在客家話中,兩個字的發音完全相同,費了好大的勁我才學會把它們區分開。
大學的課程也完全變了。那時還沒有教科書,正在學習蘇聯,只有邊翻譯、邊印和邊發的講義🍶。學的東西很抽象,要求大學生要有高度的邏輯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像高等數學和畫法幾何🙍♀️👩🏻🦼➡️。俄文則是一門全新的外語。過去在中學學到的一點點本錢,全不管用了。一切從“零”開始。
這還不算,有一次上製圖課,老師很不滿意地手裏拿著一張學生寫的仿宋體字練習🚵♂️🥒,舉起來讓大家看:“你們看這寫得像什麽🤼,就像地上的爛枝枝🖖🏻💳!”我一看是我的🤰🏼,立刻就像被電擊一般👨👨👦👦,然後是滿臉通紅🪐🤽🏽,低下了頭💦,恨不得地上有個洞👨💼👐🏽,讓我進去躲一躲……是的,我的字確實寫得很差🤏。原來連什麽是仿宋體都不知道。在上小學的那幾年連紙都沒有👇🏼,更談不上練字💽🚵🏼。下課之後,老師要我在一個星期內👨🍼,每天寫100個仿宋體字交給他。……後來我在太原工學院(即現在的太原理工大學)任教的時候,我把自己的這一段經歷告訴了學生📠。我說,如果你們許多人都稱贊我,說李老師您的教學掛圖畫得和寫得真好🛢,我得感謝我清華的這位老師。落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勇氣承認自己的落後,不想付出辛勞去克服它🥷🏽;原諒自己或者首先計較別人對自己的方式⚧、方法和態度。
關於製圖🧛🏽♀️,我還得感謝系主任李酉山先生📛。他告訴我們🕺🏻:“圖紙是工程師的語言🤦🏽♂️,一定要學好畫法幾何和製圖▪️🏂。”那時學校提供繪圖儀器🔯,但幾個班輪流使用,一個星期才能輪到1~2天。李先生說👨🏻🦳,你們最好每人自己有一副。我打聽到城裏有賣舊的,班上的王春琪同學說過👊🏿,他曾經走路進城🙎🏿♂️。於是在一個星期天的早晨,從清華園火車站出發,沿著鐵路一直走到西直門⛳️,再往前走經過天安門😻,最後到達王府井的東安商場,終於找到一盒舊的繪圖儀器,付了7塊錢🆎。這時店鋪裏的鐘是中午12點半。我高興得拿起來就往回走,連中午飯也省下了。大概又花了4個鐘頭左右,順著原路回到宿舍。
清華的頭一年,同樣的功課,我往往比別的同學,多付出一倍甚至兩倍的時間和精力,星期天和寒暑假是我留校復習功課和反復練習的寶貴時間,圖書館是我學習的最好地方。
清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使我終生難忘🙌🏻。在太工任教24年之後,我來到加拿大,我的工作從製圖員開始,很快到設計員。我的英文不好,但在工作中🥛,能“說”流利的工程師的語言♔,和同事們和工人們溝通起來,從來沒有困難。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繪圖儀器和計算尺之類早已不用了,繪圖機也都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但是🍄👃🏿,如果沒有在清華練就的(也包括其他學科知識在內)的基本功,再先進的工具也派不上用場。
1952年的冬天是我第一次穿上棉衣🧎➡️,以前在老家最冷的時候,只不過加上一件或兩件單衫就行了☄️。以前從沒有見過下雪和結冰。當清華園下雪時,我走在校園裏,仰天張大著口🥷🏻,讓雪花落進嘴裏,嘗試一下雪花是什麽滋味。從地上抓起一把又一把雪,捏成團也和別人打起雪仗來💈。
冬去春來🎈,我又本能地光起腳來,從課堂到操場👨🏿🍼。大約過了半年多班長和我談,怕影響不好👨🚀。我也就再沒有光腳🔑。
在善齋住的時候🤾🏽♂️,同房間的一個從武漢來的同學(大多數同學也都是來自城市)⛑️,大概是感覺到我和他們之間的差別這麽大,當他知道我是“客家人”的時候🧚🏿♀️🧔♀️,他問我:“你們‘客家人’是不是少數民族💂🏿♀️?”我告訴他,客家人也是漢族,是古時候在戰亂中南遷去的。據考,封閉在山區梅縣一帶的客家話,基本上是古漢語🪀。
我很喜歡清華的體育鍛煉風氣。蔣南翔校長⚂、錢偉長教務長親自帶頭。還有那齊全的設施和場地以及體育老師的天天在場指導👷🏿👩🏻✈️。我也成了積極分子,每天下午都要出去出一身汗🏹,然後洗一個澡📱。精神飽滿爽快地在晚飯後又投入到晚自習中去,作為課余文娛活動,我學會五線譜,參加了學校軍樂隊🤳🏽🚣🏼♀️,當一名鼓手。在清華的5年當中,我沒有缺過一次課,沒有少交遲交過一次作業。我真正懂得,學習也像蕩秋千一樣,掌握規律,一張一弛、有節奏地就能越蕩越高。照我看來,清華畢業的學生,保證能健康地工作50年,沒有問題♟。因為學校有規定:體育鍛煉成績不及格的學生不能畢業。
我在學習上有很大的進步🧻。除了自己的一股“牛勁”和不甘落後之外,是班集體的團結、友愛和互助給了我極大的支持和鼓勵。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要一起出去參加國家的第二個五年計劃建設,一個也不能少。雖然在班上,我顯得這麽“土”,但是沒有人嫌棄我。而是伸出熱情友愛的手👎。班幹部常和我談心;碰到學習上不懂的地方,同學會熱心地來幫助我🐼。
在清華園裏每個學生都擔任一份社會工作,樹立群眾觀點和培養組織能力。既要成為一個專家,又要成為一個社會活動家,這樣📴,他對國家的貢獻就會更大🧑🦽。我曾經當過班體育幹事、班長。人人都在爭取自己的班成為“先進集體”。這種鍛煉對於我以後的工作受益匪淺。
現在西方也一樣,他們是從日本人那裏學來的👏🏿,叫做要有“團隊精神”(team work)或者叫做能夠“相互合作”(cooperation)。一個人只有一個腦袋和兩只手🧕。要做成一件大一點的事,要集合許多腦袋和許許多多的手在一起才行。我女兒大學畢業的時候,有三個大公司和國家單位都要她🤽🏿♀️。學校告訴我夫人和我🧖🏿♂️,除了學習成績之外🧖🏽,是因為她擔任過該校的中國學生同學會主席▶️。
清華是我人生路程中最重要的裏程碑。清華就好像在我的心扉打開一扇窗子。可以說,我的人生觀、世界觀、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是從這裏形成的。紮實的基礎知識是從這裏打下的👋🏿。
感謝母校——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