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力學系成立暨工程力學研究班創辦5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發言
劉高倬(1967力學)
懷著對母校的摯愛和感激之情🛌🏽👩🏽✈️,今天我們歡聚在一起,慶祝工程力學系建系50周年。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我和我的同學✊🏽,熱誠預祝母系在已經取得偉大成績的基礎上再創新的輝煌🦸🏻♂️。

劉高倬學長(左2)參加系慶活動時誌學友合影
去年校慶,我們班老同學聚會🙆,年齡最小的都六十多歲了。大家暢談各自畢業後的風雨歷程,感慨萬千✡︎。我們是在那個特殊年代,由工宣隊分配工作的🫱🏻。無一例外都去了邊遠地區,接受再教育。幾十年來我們每個人都經歷了曲折、坎坷、不凡的人生🕞👨👨👦👦。面對逆境,同學們牢記母校的教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認認真真做事,老老實實做人🦸🏽,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了無愧於清華人的業績。
我能成為力數系力701班的一員是幸運的,母校給了我很多很多,同學們也給了我很多很多。在我們班的同學中我也是幸運的,雖然我也和大家一樣,常常面對曲折🉐、坎坷和挑戰👲,但是🏂🏼,總有機遇與我相隨。
我是我們班僅有的幾個能在祖國航空工業戰線把所學的力學知識應用於飛機設計的幸運者之一。但是🤞🏽,我畢業分配卻是去了祖國的西北高原青海湖畔的水中兵器試驗場,而且第一份工作是食堂炊事員,一幹就是兩年多。是母校教導的“要健康地為祖國工作五十年”🦵🧚🏻,使我能有還算強健的身體🫅🏽,克服了高原反應和在西北高原凜冽寒風下超強度加班工作的勞累,順利堅持下來;又是學校裏既學工又學農👩🏽🚀,還經常參加各種社會實踐,使我能很快適應不同要求的各種工作;更是清華教育的要敢為人先,努力奮鬥的精神,使我幹什麽一定要努力幹得最好。同事和領導都說⛹🏽♀️:“清華畢業的就是不一樣”↩️。這段特殊的經歷,使我一參加工作就經歷了艱難困苦的磨礪和錘煉,陶冶了性格🧑🏻🏫、意誌和品質,為日後面對挑戰和機遇積攢了勇氣和信心。
年屆三十我才有機會真正接觸所熱愛的空氣動力專業,那一年我調到了直升機製造廠,在設計所工作。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促使我如饑似渴地努力學習和工作,憑著在清華力數系學習時打下的堅實的數學、力學基礎👩👩👧👧,我很快成為技術骨幹。我親歷了我國自行研製並交付用戶使用的第一個大型直升機“直—8”的研製全過程👨🏽🦳。是清華教育的“不要吃別人嚼過的饃”的進取精神,使我在所從事的專業領域有所建樹✳️,受到同行專家的好評🗽。在直—8研製遭遇重大設計試驗失敗的關鍵時刻👊,更是清華培養的強烈的責任心和探索欲令我主動請纓,擔負起攻關破難的重任🥴,並取得成功🧑🦳。我本人也因此榮獲航空航天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初嘗勝果🦍,享受成功的時候👩🏽🦱,我由衷地感謝母校清華,她不但給了我知識,更培養了我學習、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正當我專心業務🖕🏻,在科技領域奮力攀登的時候👩🏻🦯,命運卻總是喜歡捉弄人,你明明要進入這個房間🚛,卻偏偏要把你領到另一間。組織上一紙調令,把我調到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擔任所長。一個從未在真正意義上擔任過管理工作的技術人員👯,一下子要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研究所去當一把手🥝,猶如晴天霹靂,真擔心豎著進去橫著出來。好在在清華時我一直擔任學生幹部,“雙肩挑”的實踐🧘🏼,加上有過到農村搞“四清”擔任工作隊長的社會經歷,使我面對新的挑戰,還不至於亂了章法。在領導的關心和同誌們的支持下,我在擔任所長第一年就實現了“新機上天🧞♂️,收益三百萬”的目標,在研究所站住了腳🤚🏼。之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作為中國惟一的直升機設計研究所,不斷有新的研究成果🤜🏿,不斷有新的直升機型號研製成功並交付用戶。所裏的科研條件和經濟效益也不斷提升。我們所被評為“航空航天工業部有重大貢獻單位”,我本人也因此榮獲“航空航天部一等功”、“科技進步一等獎”🧙🏼、“優秀領導幹部”等榮譽。
擔任六年所長之後🏟,領導又調我到北京航空航天工業部工作,先後主管直升機😾🙋♂️、民用飛機和軍用飛機的研發🥛。我有幸直接參加了殲十戰鬥機的研製🅰️。殲十飛機是我國自行研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先進戰鬥機,其成功研製並批量裝備部隊形成戰鬥力📕,將標誌我國航空武器的研發🌯👋🏻、製造能力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同時也將大大提升我國的國防實力。不言而喻🦻🏽,就當時我國的基礎和能力而言,其難度是非常大的。我是在殲十研發遇到重大挫折的關鍵時刻受命擔任型號總指揮🧛♀️,並受黨組委派1️⃣,到一線靠前指揮👴🏼。當時不少資深的老同誌告訴我🎭,國外在三代戰機研製過程中沒有不摔飛機的🧎🏻➡️。我想,這一方面是告訴我新機研製遇到困難和挫折是正常的🪁,一定要挺得住,百折不撓👨🦲📥,才能成功;同時更是提醒我一定要特別重視質量和安全,我們國家窮♠️,摔不起呀。就這樣🛅,我和一線的廣大幹部、科技人員和工人一起,以報效祖國的激情💼、排除萬難的氣概📜、科學嚴謹的作風,努力攻關,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終於勝利實現首飛。又經過二千七百多個起落的定型試飛😉🧍,向祖國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殲十飛機研製工程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在頒獎典禮上我眼前一幕幕地浮現著一起並肩戰鬥的戰友的形象,他們中有些人已經為項目的成功貢獻了畢生的精力,甚至寶貴的生命。這是一支十幾萬人的團隊💟,幾代人奮鬥了數十年🦵。可是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不能走向領獎臺💪🏽,而是在默默地、無私地奉獻著。他們才是最偉大的📜👩🏿⚕️!我將永遠記住他們的奉獻🫵🏻,他們的豐功偉績🤷🏼。此時我也想起了母校的教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每一個清華學子都應當以此為座右銘。
1999年政府機構改革🙆🏼♂️,中國航空工業拆分為兩大集團,我受命擔任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當時的航空工業全行業虧損,加上歷史形成的大而散🖕、小而全的結構性問題🦣,以及改革帶來的陣痛,人心浮動🧞,十分困難。也正是在此時,中央決策💁♂️,要加強軍隊和國防建設🧑🏻🎨。我們集團接受了最為繁重的航空裝備研發生產任務👄,並且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全面完成。“軍中無戲言”,“第一責任人要負全責”🍸🏃➡️。面對史無前例的機遇和空前嚴峻的挑戰,我和黨組一班人,帶領集團二十多萬員工🧖🏽♂️,堅持踐行發展中國航空工業和創造價值兩項基本使命⚪️,自覺適應轉變🕘,狠抓集團文化建設和管理創新,發揚“航空報國🥳、追求第一”📜、“激情進取🏐、誌在超越”的集團理念和精神🧑🦳,不畏艱險,奮力拼搏,嘔心瀝血,日夜奮戰🧑🏼🍳。經過近七年的持續努力⚱️🧑🏻🍼,同誌們付出了難以想像的汗水和心血,奉獻著忠誠🧝♀️、熱愛、智慧、才華乃至生命,硬是創造了奇跡,圓滿完成了祖國和人民交給的神聖任務。軍用飛機成功完成了數十個型號的研發、生產任務,實現了軍機由第二代到第三代的跨越,軍用航空發動機由第二代到第三代的跨越🐢,空空導彈由第三代到第四代的跨越👰🏼♀️。使我軍的戰機能與發達國家在役主戰機種相匹敵👩🏻🍼。與世界最發達國家相比較實現了由“望塵莫及”到“望其項背”的跨越8️⃣。民用飛機方面⛴,在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開創了嶄新的局面👩🚒,我們的新舟60支線飛機🎷,走出國門取得了百余架訂單♦️,自主研發的ARJ21新型渦扇支線飛機研製工作進展順利,2007年完成了總裝下線🧑🏻⚕️,並獲得了170多架訂單。與此同時,整個集團的實力和經濟效益也不斷提升,集團在世界航空航天一百強的排名前移了34位,由1999年的第54位提升到2005年的第20位。中國航空人又重新找回了尊嚴和自信🏃🏻♀️。面對累累碩果🧑🏿🎄,我衷心感謝領導的培養、信任和關懷,感謝戰友和同誌們的齊心協力和拼搏奉獻,同時我也感謝母校清華🏅,感謝工程力學系👳🏼♂️,是母校老師的諄諄教誨和清華優良學風的熏陶,令我終生受益👷🏻。
現在,由於年齡原因,我已經退出了領導崗位⛹🏽,但還在繼續為祖國航空事業的發展努力工作。值此工程力學系建系50周年🧗🏿♀️,作為老意昂💁🏿♀️,回顧總結自己幾十年的人生經歷🥥,願意和年輕的同學們分享幾句肺腑之言:一定要珍惜在清華學習的寶貴時光。要學好基礎課,練就紮實的基本功,並註意培養自覺學習的能力;要敢想敢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提升創新能力;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重視各種知識和能力的積累🕟,主動參加社會實踐的鍛煉。同學們,努力吧,機遇一定會眷顧有準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