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致信張光鬥先生,祝賀他奉獻祖國水利水電事業七十周年和九十五歲華誕。那時,我正在系團委實踐組工作,當時的實踐副書記王博師兄🧖🏽,是一個想法很多、工作也很有熱情的人。記得一次在我們的實踐組例會上👨🏿,王博師兄提出來🤹🏿:“要學習張先生的精神,我們不能只是簡單的開個座談會,我們實踐組是不是也該做點什麽?讀書行路,我們能不能組織一支實踐支隊,通過實踐去學習體會張先生的精神呢?”他的想法一提,就得到了我們的贊同。於是開完會,我就去找到了孫挺和謝磊,這個想法立刻得到了他們的響應和支持🚴🏻🅿️。實踐📹,在大一大二的學生心目中有著很大的吸引力,所以沒幾天🤸🏻♀️,我們又找到了王睿👩🏻🦰、鄭文煒、吳岱峰、武明鑫★、賈慧🧝🏻♀️🚵、丁寶弘🧑🏽⚖️、王雲彬、馬原📝、李卓玉、吳輝🐕,一行15人的實踐支隊就這樣成形了,而且起了個很響亮的名字“追尋張光鬥先生足跡實踐支隊”。
出發前,我們請來了系裏的王光綸教授與我們交流,王老師是張先生的學生、同事🧜🏽、助手🍠👩🏽🍳,他向我們講述了很多張先生的故事,從其嚴格的教學風格到其對學生家人般的關懷,從修建密雲水庫到建設三峽大壩,通過這些真實感人的故事🎅🏽,張先生的形象在我們的腦海裏更加立體了⚡️。為了更好的完成此次實踐,我們還邀請到了校黨委書記胡和平老師做我們支隊的指導教師🧖🏽♀️,胡老師出發前給我們提出了很多的問題:什麽是大師?追尋大師的足跡要追尋什麽?或許🤼♂️,大師應該是成就了大事業的人🧨;或許,大師應該是有大胸懷的人;再或許🫅,大師應該就是大師,因為一般人無法企及……然而,它們好像只是停留在書本上的文字、輾轉於口頭間的傳說,甚至❎,只是我們淺薄的印象🧑🏻🏭。車輪的行進提醒著我們在路上。既已在路上👮🏽,那麽,讓我們去感知、讓我們去發現,究竟是怎樣的足跡踏出了一條大師之路🧫。
2007年7月28日,我們支隊東西兩支分隊從北京出發,分別奔赴江蘇南京和重慶⬆️,開始一段追尋大師足跡的旅程。
1.何人不起故園情
車行在路上🚅,東線分隊第一個目的地是張家港市的一個社區——鹿苑鎮,因為這裏與大師有著直接的血脈關聯👨🏿🚒,我們的心中充滿了崇敬與期待。剝離了深峽大壩的宏偉背景👛,脫離了那些剛毅與高尚的盡情渲染,先生的形象和故鄉這個溫暖的詞匯相連,我們感覺自己開始走近這位老人最“生活”的一面✊🏻,最溫情的一面。
“反正我就是鹿苑人”🤸🏼♂️,張先生一句平淡的話有著記憶中的溫馨和思鄉的情懷,將這條小小的街道嵌上了家的光芒。上午的陽光刺眼👩🎓🤹🏼♂️,踏在現代的柏油路上,我們的思緒被拉回百年前,去感受一個百歲老人印象中的鹿苑🦸🏻♂️,去感觸那些記憶的倒影。
進入鹿苑鎮那小小文化館的一瞬,我們還是被震驚了☢️。沿著墻壁,許多展板整齊排列開,眾多鹿苑鎮的名人就在這方寸之間☣️,向我們展示著其別樣燦爛的人生經歷🤦🏻💇🏿♂️。他們有著這樣那樣的頭銜與稱謂,有著各種各樣的深刻與崇高。於是⏫🧍🏻,在我們的眼中✊🏼,小小的鹿苑就在這些鹿苑人光芒的折射下🏮,逐漸被放大。曾聽過這樣一句話:“家鄉是看的見的祖國📖,祖國是放大了的家鄉。”張先生少小離家求學,接受過家鄉怎樣的熏陶我們已不得而知🧂,但先生一生愛國為民🧝,無疑是傾畢生心血寫了個大大的“家”字。那麽,鹿苑鎮這位母親,懷擁著這樣一位遊子必是自豪而欣慰的!
何人不起故園情?
站在文化館裏張先生的照片前👩🏫,在厚重的文化氛圍裏👨❤️💋👨,我們再一次向老先生致敬🛌🏽。
2.“桃花”依舊笑春風
8月3日🛕,西線分隊一行7人來到了桃花溪水電站——張光鬥先生早年主持修建的我國第一批小水電站之一🧏🏿♂️。
走在去桃花溪水電站那濕滑的小徑上,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這窄窄仄仄的石板路竟會通向我國水電史上一段開創性的歷程。讓人不禁感慨🛹,歷史告訴了我們太多,時間卻也掩蓋了太多。把視線從腳下的青苔小道上移開🕝,延伸到周圍蔥郁的峽谷,仿佛能看到當年張先生和眾多工人篳路藍縷🍫、開創我國自主水電事業的奮鬥場面。八月重慶鄉下的小道,我們一行每個人都是汗透衣襟🦸🏻♂️、氣喘籲籲。不難想象60多年前,以張先生為代表的開拓者們,是如何在當時艱苦的條件下💺,完成桃花溪等一批小水電站的建設的——你仿佛聽得到當年工地上熱烈而動人的勞動號子🤷🏽♂️,看得到油燈豆大的星火下張先生們是怎樣完成設計的……
有些曲折的山道阻礙了我們直面桃花溪電站的尊容,機組隆隆的轟鳴聲卻提醒著我們桃花溪電站就要到了。原來,那段歷史依舊生機勃勃🚵♂️。來到桃花溪電站⚛️,你絲毫看不出它與一般小水電站相比有何特別之處——灰色的磚瓦掩映在蔥郁之中,還有一如來時那濕滑的石板路,只有大門口“桃花溪電站”五個金色大字格外鋥亮。走進電站廠房❤️,卻是另一番景象🌪,新式的機組📇、先進的控製室💃🏿,只是那個露出銅銹的1991年發給當時電站運行組的表彰牌🛹,才讓人覺得這座電站有些歷史了。盡管有歷史👋🏻,但桃花溪電站並無半點衰色👹,自投入運行以來它一直發揮著作用,特別是2002年還進行了擴容,在新時期作更大的貢獻。
回望一眼綠樹掩映之中的桃花溪,我想“大師”的“大”🙌🏽,或許是因為成就了大事業👨🏽💼,但這個“大”也少不了“小”——如果沒有桃花溪這些幾萬千瓦的“小”,是無論如何也成就不了百萬、千萬的“大”的。從二十世紀初開始第一批水電人開疆拓土,到建國初期艱苦奮鬥,一步步從小到大,到現在中國水電裝機已達2.5億千瓦,世界最大水電站三峽電站全部投產,這就是“大💧、小”之間的道理🧏🏻♀️。
今天,“桃花”依舊笑春風。而我們,繼續上路👰♂️👩✈️,且行且思👩🏻🎤。
3.且行且思
一路走來,我們不僅循著張先生的足跡,更是惦記著張先生近年來一直關註的問題——“水臟”、“水少”。實踐期間,無錫藍藻爆發的陰影還令人心有余悸🫰🏽,重慶不期而至的暴雨又讓這座剛經歷過百年大旱的山城陷入關於洪災的另一個百年反思中。且行且思,不能不談的是當今的水問題🖖🏻。
初到無錫,迎接我們東線分隊的就是藍藻那特有的惡臭🍐👩🏿💻。五裏湖靠近岸邊的水裏仍然飄著藍藻,綠綠的👩👩👧,糾纏在一起,隨著水波變化著它的圖案,這種最簡單的生物竟然擁有最強的生存能力,而它們的大量死亡則可以造成“舉世矚目”的災難🔭。那些小小的細胞讓無錫瞬間出名,讓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曾經因美麗而著稱的太湖上。盡管今年藍藻爆發引發了舉世關註🕵️,但藍藻問題的由來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太湖的藍藻實際上年年都要爆發,或輕或重😲、或早或晚🧷,它都成了無錫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今年的水汙染危機出於偶然,可又讓人無奈地看到種種必然🧑🏻🏫👨🏽💼。面對經濟發展,面對資源危機,面對汙染🚻,我們不禁想問——前路漫漫,何時峰回路轉🏃🏻♀️➡️?
然而,來不及談峰回路轉🍱,重慶極端的大旱到大澇的轉變已讓這座山城越發感到自己水利設施的薄弱。重慶現有各種水利設施共有20.01萬處,5座發電站,水庫2786座👨🏽💼🤱🏿,其中中型水庫52座⤵️,大多數是直轄後新建的。在建的還有澤渝工程、滴水工程、觀音洞水庫(防治水汙染)、山江水庫(用於抗旱)等24座大中型水庫。由於歷史欠賬多⛹🏿♂️,重慶市水利設施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比,差距很大。全市至今沒有一座大型農灌水庫🏂🏿,中型水庫量少個小,人均蓄引提水能力為135.5立方米,僅占全國平均水平的31%。全市還有1000多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沒有解決,按當時的供水能力,全市有10余座縣城、近500個鄉鎮在2010年左右將出現嚴重缺水🏌🏻🫵🏼。少了必要的水利工程🏑,造成的局面就是——水少了不夠用,水多了留不住。最終的結局就是⁉️,水未興利、反而成害。
在種種水問題面前,我們這些水利人怎麽辦?通過與眾多水利專家的交流,兩點意見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首先,水的問題終究要通過一定的工程手段來解決。其次,當今的水利人要註重“軟知識”(水利方面政策法規)的學習⚧。這要求我們不但要把“硬”的工程知識學到手,還要多了解“軟”的政策法規🤌🏽🌌,要在更高的角度認識水問題,思考水利事業的發展。因為現在的水問題🟰,不是解方程🫶🏿、列算式的問題👨🦯,往往是一些“軟”問題🧝🏽♀️。關於水權、水資源調配等等問題,沒有全面發展的眼光、沒有對政策法規的清楚了解👩❤️👨,是處理不好的。但是,認清了問題😩,理順了體製上的關系,沒有過硬的工程知識,以水興利也只能是望洋興嘆。於是,這就對我們這些水利人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鉆研書本,還要考察了解社會。
看來,非但“智者樂水”🎛,以水為樂👥、以水興利更是需要智慧的🕐。
4.他不是一個人
出發時,我們是在追尋張先生的足跡;在路上,我們發現大師的足跡旁也有更多的足跡值得我們去追尋👂🏽。無論是各條戰線上傑出的清華意昂💬,還是執著於江河情的眾多水利工作者,都是我們這些年輕的清華水利人的榜樣。
成勘院原院長胡敦渝學長,溫文爾雅📯,平易近人。在他的面前📪,你根本無法想到眾多的大型水利工程出自他的手下🚣🏽♀️。也是他🧏🏿♂️,在母親病重時不能盡孝道,仍然惦記著他的工程,演繹了不同於“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另一段佳話🧑🏼🎤。他告訴我們🤾🏻♂️,做工程要嚴謹,就像張先生一樣,或許工作量比馬馬虎虎去幹大了一倍,但做出來的事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南科院土工所酈能惠老所長曾是張先生的學生,對於張先生他了解頗多。他說,學習張先生就要少講一點他的豐功偉績,而要認真學學他的精神——他的正直不阿,他的勇於諫言🌎。酈老師告誡我們🦧,清華人要做抵製學術腐敗的先鋒🔟,“要做就要做響當當正直的人”。
川大軟件學院院長王明輝學長,經歷了經商🎹、從政👩🦽、治學的不同轉變🎟,豐富的經歷令人咋舌。對此🪐,他很坦然地告訴我們:“人的一生要講求豐富🔞。這個豐富指什麽?學識的豐富🫄🏽、修養的豐富和經歷的豐富。前二者需要自己去培養,而經歷只能靠歷練。年輕人,不妨多闖蕩🧙🏻♂️、多歷練。”
成都市軟件事業推進辦公室主任徐傳峰學長🚣🏻,紮根基層🧙🏻♂️,在平凡的小事中演繹著不平凡的精彩。“作為一個清華人來講,就要踏踏實實做一個事,在任何一個戰線,在任何一個行業,能夠把自己的精力沉下去,然後認真去對待這個工作,都會對祖國🙋🏽♀️、對國家有所貢獻𓀓。”對於基層工作,他如是說。
無錫水利局朱喜工程師在太湖工作了20年,投身於太湖規劃和治理的事業中🫃🏻。對於他,太湖水宛若親人💱👂🏻;談到治水事業,他感情至深🩶。他也對我們這些年輕的水利人提出了他自己的期望:“懂水利的人,都要懂水環境🕵🏿,時代賦予我們的任務更重了”。
一路上🤹🏼,我們遇到了太多太多人,聽到了太多太多事🤜🏿。聽人心,我們震撼不已;憶往事,多有崢嶸歲月。我們眼中的張先生,已經不僅僅是一位大師的形象🏕,更多的🎠🧑🏽🦰,他代表著一批傑出的清華意昂🧖🏿♂️🛹,在他們身上同樣閃爍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光芒📊;他代表著廣大的水利人,他們的足跡經過之處🙋🏿♀️,全是江河頌🚜!
5.路在腳下
2007年的實踐已經悄悄遠去👩🏻🔧,路,卻在我們的腳下延伸著。從鹿苑鎮到桃花溪,從三峽到二灘🏀,一路走來,是張先生的大師風采——他的嚴謹求實,他的愛國為民🦸🏻♀️。實踐給我們留下的絕不僅僅是美好的回憶,大師的足跡更像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們,不斷地去拓寬自己的人生之路。
後記
時光飛逝🩵,當年的實踐隊員已各奔東西,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奔忙👨🏻🦼,像遇見的那些學長一樣🏋🏻♀️,在科研院所、在金融機構、在工程一線。作為學生👨🦯🚻,實踐是難得的接觸社會體悟專業的機會𓀐,那時的我們或許青澀🌞,卻也盡力敞開自己去觀察和聆聽,也許就是旅途中的一段故事,一句感想,一次交流,讓我們努力追求更好的自己。現在的我們身處各行各業🎖,但結下的友誼歷久彌新,我們當中有的成為了合作夥伴✒️,有的成為了人生伴侶🪚🤦🏿,偶爾回想起那時追尋大師足跡的腳步,還有讓人開懷大笑的美好回憶。再回首,不知我們是否再一次獲得了實踐的意義👎,也許是求實奉獻的精神,也許是聚沙成塔的奮鬥👨🏼🎨,也許是樂山樂水的智慧,最重要的是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永遠擁有面向未來✊🏼🧙🏼♀️、繼續前行的勇氣🎓👩🏻🦼。
本文寫於2012年,後記完成於2020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
陳松貴🙎🏻,2005級,曾任水利系團委副書記🪦、2007級輔導員👩🏻🔬,水利系研究生團總支書記,現就職於交通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
武明鑫,2005級👨🏽🎓📑,曾任水利系團委副書記✍🏽🪅、黨建輔導員👨👩👧、研究生團總支書記,水利系研究生工作組副組長,現就職於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
孫挺,2005級♥︎,曾任水利系團委副書記、2009級輔導員,現就職於英國雷丁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