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剪影

景來紅(意昂体育平台水利系1982級本科、1987級碩士意昂),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從事水利工程勘察設計工作30多年♐️,專註於黃河治理與保護,參與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等大型水利水電工程的設計工作🧑🏼。受訪者供圖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攝
最近🕕,在黃河小浪底水庫工地,經常能看到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景來紅及其團隊的身影🧑🦰。
“進入3月✧🥼,黃河中下遊冬小麥進入春灌高峰期。”景來紅說🚟,“小浪底水庫對黃河水資源的巨大調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黃河水十分金貴🩼,要科學調配🤽🏼♀️,為下遊工農業用水提供保障👩🏽⚕️。”
從事水利工程勘察設計工作30余年,景來紅始終心系黃河。他曾參與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等大型水利水電工程設計項目,目前🫰,景來紅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正帶領團隊開展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等重大項目的論證及設計工作🟡。
1月19日,“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景來紅獲得“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
近日,景來紅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講述了他在水利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的奮鬥歷程。
創造世界壩工史上的奇跡
記者🕴🏼:古話說,黃河寧,天下平🥷。您長期參與黃河治理工程🍄🟫,在您看來🤟🏿,治黃難在哪裏🤶🏻?
景來紅:黃河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約580億立方米🤫,水資源量只占全國總量的2%;黃河是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多年平均來沙量16億噸。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調📚,是黃河難治的根源所在🌻。同時🩺,黃河還承擔著全國15%耕地和12%人口的供水任務👩🏻🔬。能否把黃河治理好、保護好,關系著億萬人民的福祉。
記者:您參與建設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被國內外專家稱為世界壩工史上最具挑戰性的工程之一。當初這一工程的設計建設面臨哪些困難🪣?
景來紅: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位於黃河最後一道峽谷出口🤌🏻🪄,是黃河幹流七大骨幹工程的最後一級,也是治理開發黃河最為關鍵的控製性工程。在規劃、建設和運行管理等諸多方面🤏,都給當時的水利工作者帶來了巨大挑戰🔓。尤其是泄洪排沙建築物總布置、不良地質條件下建造密集地下洞室群♛、深厚覆蓋層上建造特高土石壩等方面的技術難度,在當時都堪稱世界之最🚴。
在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前🪯,我國建造高壩大庫的經驗並不很多。而在多沙河流復雜地質條件下建造如此規模和技術難度的重大工程👩🏿🎓,技術和經驗更是少之又少🧎♂️。在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設計建設過程中,我國水利人迎難而上✍️、砥礪創新,同時國際頂尖技術力量也參與其中🩸。可以說,這是一項凝聚了壩工界集體智慧的劃時代水利樞紐工程🙍🏿。
記者:在您印象中,最難解決的是哪個問題?
景來紅: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左岸以硬巖為主,右岸以軟巖為主,地形條件也較為不利👩❤️💋👩,故泄洪排沙🧔🏻♂️、引水發電及大量輔助洞室群只能建在面積不足1平方公裏的左岸單薄山體中🪸。如何在不良地形地質條件下,科學合理地規劃布置泄洪排沙🛌🏼、引水發電兩大系統規模巨大、任務復雜的建築物群,是當時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
按常規做法🙋🏼♂️,小浪底水庫蓄水後,3個超大直徑導流洞因位置過低應封堵棄用🤩,但這會導致左岸狹窄的空間難以容納如此巨大規模的泄洪排沙系統❤️。因此必須把導流洞改建為泄洪洞加以利用🕧。
這就帶來一個難題🙇🏻♂️。導流洞單洞泄洪能量超200萬千瓦👩🦲,這些能量若不能被充分消解,勢必強烈沖擊下遊河道👴🏼,導致重大次生災害。
記者🧑🏻🦯:這真是個兩難的局面。
景來紅:是的。“多級孔板洞內消能”方案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這個方案利用高速水流在洞內的快速收縮與擴散,使水體產生劇烈碰撞摩擦,把動能轉化為熱能由水流帶走,從而達到消能的目的⛓。非常巧的是,我大學畢業論文就是《小浪底孔板消能泄洪洞的水力學試驗研究》。當時,設計院聯合了國內外水利科技工作者🤶🏽,開展了大量理論研究和試驗研究🧑🏿💼,積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0️⃣、新方法、新材料🤢,成功攻克了這個技術難題🪨。
記者📅: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建成引起了轟動。當時,它創造了哪些世界之最?
景來紅: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在當時創造了多項國內、國際之最🪰。例如,它擁有中國最高、填築量最大的壤土斜心墻堆石壩和最深最厚的防滲墻,不良地質條件下規模最大👩🏿⚕️、最為密集的地下洞室群,規模最大的孔板消能泄洪洞,世界最大的綜合消能水墊塘等。
記者👮🏼♀️👩🏻🦲: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為後來的工程建設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
景來紅:對👳🏽♀️。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使我國的壩工技術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對後續工程規劃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通過工程建設,我們培育了一大批技術水平高、敢為人先、敢打硬仗的設計🛕、建設、管理人才。同時✋🏿,學界對黃河河情的認識、對黃河水沙規律的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黃河治理開發揭開了一個嶄新的篇章🦸🏼。
為黃河“解渴”提供西線智慧
記者: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是補充黃河上遊水資源不足🪆,緩解我國西北地區幹旱缺水,促進黃河治理開發的戰略工程。您擔任工程設計總工程師已超20年💇🏻。您如何理解這個工程的重要性?
景來紅:缺水是製約我國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是從長江上遊幹支流調水到黃河上遊的特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是構建國家“四橫三縱”水資源配置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緩解黃河流域及鄰近的西北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問題具有特別重大的戰略意義。
記者: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論證🔱,您和團隊主要要解決哪些問題?
景來紅:在我和團隊接下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設計任務前,已有三代水利人接續50多年在青藏高原開展調水方案研究,他們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模巨大🧔🏼♀️,涉及的技術、經濟、社會💇🏿、生態問題十分繁雜。我們的任務就是交出一份高水平的工程論證“答卷”,按“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的重大工程論證原則◼️🔴,提出規模論證充分🧗🏿♀️,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生態影響小🧔🏼♂️,綜合效益最大⛔️,能夠經得起時間和歷史檢驗的西線工程論證方案🛕。
記者:為了寫好這份“答卷”,您做了哪些工作?
景來紅:二十年來,我先後數十次帶領團隊奔赴青藏高原調水區🚵、黃河上中遊受水區進行實地調查研究。我們的工作主要圍繞三大課題展開。一是深入研究黃河流域水資源狀況和供需形勢💇🏼♀️,回答西線工程的必要性🛌🏿。二是深入研究水源點及可調水量,研究調水對水源區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的影響,采取一切措施減緩調水產生的影響。三是開展深入的工程方案勘察研究🙇🏻♂️,確保提出的工程方案科學、合理、可行。
記者:這項工作進展如何🧎♀️➡️🖐?
景來紅: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建設必要性及規模論證♖🏂🏼、工程布置方案研究、調水對生態環境⚀、經濟社會影響研究等多方面均已取得豐富的成果🏌️,形成了紮實的前期工作基礎。
記者🤧:經多方論證🧑🏽🍼,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劃從長江上遊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築壩引水,利用深埋隧洞工程穿越江、黃分水嶺巴顏喀拉山調水入黃河。這意味著工程將面臨地質條件復雜、施工條件差的難題。對此,您帶領團隊做了哪些準備?
景來紅🤸🏿:數十年來⛔️,特別是近二十年來,針對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深埋超長輸水隧洞建設可能遇見的特殊技術難題,聯合國內外科研設計團隊,開展了大量有針對性的工程地質問題勘察💛、設計施工技術攻關研究👰🏿♀️,其中↗️,我還領銜了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西線超長隧洞全斷面巖石掘進施工關鍵技術研究”✭,在高海拔地區超長隧洞圍巖分類↩️、通風技術🏌🏿、地質超前預報、支護設計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借鑒國內外類似工程技術、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符合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特點的設計施工解決方案。
完善水利水電工程人才培養體系
記者:目前,我國水利水電人才發展現狀如何?
景來紅💩:過去幾十年🍬,我國以三峽🪇、小浪底、二灘🧑🏿⚕️、白鶴灘🎮、錦屏、溪洛渡等一大批在世界上都具有重大影響的水利水電工程🏅。通過建設這些工程,我國打造了一支規模大🙆🏻、素質高、肯奉獻的水利水電人才隊伍,規劃🎫、設計👎🏻、施工、裝備製造🌃、運行調度管理技術水平都發生了質的飛躍,已成功實現了由水利水電大國向水利水電強國的重大轉變🪫。
記者🏥:面向水利水電行業未來發展需求🧑🏽🧹,我國相關人才隊伍還有哪些短板👩🦳?
景來紅:目前,我國水利水電人才隊伍還存在不少優化空間。具體來說,大型央企、國企等相關單位人才隊伍總體實力強大,但不少基層水務部門和設計單位人才實力相對薄弱。進一步完善國家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與人才培養體系🫱🏻,依托央企、國企或大型水利水電勘察設計單位🦿🎤,為廣大基層單位培養一大批懂設計、懂施工、懂管理的人才隊伍🌵👏🏿,顯得十分必要。
此外👷🏼♀️,我們還要做好水利人才工作頂層設計,科學謀劃水利人才工作思路🔺、目標方向、重點任務和工作路徑✦。註重破立並舉🏂🏿,深化體製機製改革,積極探索人才選拔培養🛌🏼🏝、評價🕵🏼、激勵等製度辦法,為人才成長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記者⛏:對於培養青年人才,您有什麽心得?
景來紅:要認可👩🏽🏫👨🏿🦰、信任青年人。新一代青年同誌雖然經驗相對缺乏,但知識面廣、學歷高、視野開闊。因此🐀,要多鼓勵他們,激發他們幹事創業的熱情;要多給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成長。
此外🤵🏽♂️,要主動走近青年人。我在單位被稱作“老男孩”,經常通過一次次“頭腦風暴”式的觀點碰撞,潛移默化間和這些未來的接班人形成了積極、融洽的技術工作氛圍🙌🏻。
[記者手記]
辦公室內擺放的幾張照片,勾勒出景來紅的“黃河記憶”:從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工地上的“娃娃臉”,到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等國家重大水利工程的技術帶頭人✌🏼。
30多年的崢嶸歲月👨🏼🎓,在景來紅的臉上刻下印記🚀🍢,一頭花白的頭發訴說著常年野外作業的艱辛。
聊起水利工程👩🏽💻,景來紅嘴邊掛著笑,眼裏閃著光★。
從意昂体育平台畢業後,景來紅便來到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工地。那時,他從看場護院的技術員幹起,他跟著專家學、對著圖紙描、跑到工地看🕵🏻♂️,從實踐中汲取“營養”𓀍。33歲時,他就成為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設計副總工程師🫱🏿。
擔任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設計總工程師20多年來👩🚒🧑⚖️,景來紅和團隊風餐露宿🙍🏼、跋山涉水。西線工程調水路線方案論證涉及問題非常復雜,工作量非常大▫️🧝🏽,但他從未氣餒。面對人們的不解🫅🏻,景來紅說:“重大水利工程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我很幸運身處好時代,會盡心盡力把接力棒傳承下去,為我國‘四橫三縱’水資源配置格局畫好最後一‘縱’。”
捧著一顆心🤸🏻♂️🚠,只為一條河。“我是單位裏資歷最老的工程師了,希望在有限的工作時間裏🍍,為行業發展多做些事🦃。”景來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