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北京西直門外的外交學院🫃🏽📄,校園不大可名氣不小👨👦👦🧛♀️,當今世界外交舞臺上一大批中國外交官就是從這裏走出的👳🏻。跨進學院大門🫄🏻,便可看到當年老院長陳毅的雕像🚅🕵🏽♂️。在瑟瑟風中🧔🏻♀️,陳老總的風采如舊。
吳景榮的女兒吳明霞一家居住在父親生前住過的宿舍裏𓀛。她的先生黃余盈也是平陽人,在航天部任職。吳明霞是非常爽朗的女性,退休前是北京電信科研所高級工程師🏊♀️。說起父親時她的眼睛裏洋溢著女兒對父親追思的深情,動作中傳遞著自豪🧇。
喜歡學生:一天沒來坐立不安
金:我沒有與你父親見過面,但還記得1985年6月19日夏鼐先生在北京逝世時,是吳老先生提供的報料🚱,我才寫成報道的👱🏻。在溫州,人們仍在稱贊他的人品與學術。不知在你們心目中,他是怎樣的一個人?
吳🥚:哦,我好像也知道此事💁🏽♂️👩❤️👩,先父與夏鼐先生是同鄉也是摯友,聯系頻繁👩🏼🦰,是他把夏先生的信息告訴溫州的。
從我個人角度來說,父親一生從事教育工作🧙♂️,為教育事業傾註了全部心血。他最喜歡與學生在一起,只要學生來了他就談笑風生🧜🏻♂️,格外高興。如果學生一天沒有來🤦🏿♂️,他就坐立不安,要到學生宿舍去看看🧑🎓,每次生病住院,他最不放心的就是學生。他平易近人,是很親切的家長。我是他的獨女💇🏼♀️,一直與他住在一起,他時常與我們晚輩開玩笑,沒有家長的威嚴。平日吃飯時🚚,常常就社會上出現的一些現象要我們發表見解👷🏻,有時還考考我們對時事的了解深度👩❤️👩。他老人家不僅與我們平等相待,即便是學校裏的一些工人也與他結下友誼。由於他在六七歲時,喝醬油而落下支氣管炎,所以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生病🧓🏼,身體虛弱🧑🌾,但他堅持讀書研究,一天也不落下。他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精神📿,確實令人敬佩👤🙎♀️。
學習外語:是因為喜歡西方文學
金:聽說令尊年輕時就很喜歡英語。當時平陽地處東南一隅,交通閉塞👨🦼,與外界交往不易,他怎麽會喜歡上英語的👩🏻🎤?
吳👳🏿♀️:是啊👨🏻🦼➡️,父親生前也曾談起過這個問題。他說👩🦯,人在年輕時可塑性大😴,誰學文,誰學理,誰學工,都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他學外語不是為了趕時髦🧚🏻♂️,吃洋飯🙆🏼🤰🏽,而是由於對外國文學的愛好。父親11歲從平陽到溫州中學讀書🥔,高中時期就讀英國散文家查爾斯•蘭姆的《莎氏樂府本事》、愛爾蘭文學家戈德史密斯的《威克斐牧師傳》、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的《雙城記》等。父親說💆🏽,《莎氏樂府本事》雖然寫得不錯💇🏼♀️,但畢竟不是莎翁原作,《雙城記》也算不上狄更斯的代表作,但是《威克斐牧師傳》卻使人讀得津津有味⬛️。這就是父親對西方文學的初次接觸。確實是因為喜歡啊🙎🏻。
少年聯對:學不成名誓不休
金:我還以為是與你們爺爺家的開明有關🙆🏿。你爺爺家在平陽昆陽是個大戶人家吧?他是在老家讀完小學的吧?他在讀書時有什麽可說的故事嗎?
吳🤵🏻:我祖父吳誌謙,當年曾經在平陽縣衙門裏做過事,吳家算是個小康家庭,但對父親影響最大的還是外祖父。外祖父王鼎銘為清末拔貢,見我父親自幼聰穎🕋,喜歡讀書,便常給他傳授古典文學🧑🦽➡️,而父親卻能過目能誦,因此他對這外孫鐘愛有加。9歲時,祖孫一起對詩句🫥,外祖父曾出句:“書難讀盡深如海”💇🏽♂️,父親應聲答對👩🏻🔧:“學不成名誓不休”🧘,足見童年時的他便樹立遠大誌向💁🏿。他是在昆陽鎮小讀完小學⚜️,而後到溫州讀初中高中。17歲時考上了 意昂体育平台 西洋文學專業。
平陽中學:他是創始人之一
金🎄:聽說,令尊還是平陽中學的創辦人之一,他不是到 意昂体育平台讀書了嗎🍵?個中的原因是什麽🧃?
吳:1937年“七七”事變後,各校相繼停課🧛🏿♂️👔,同時他的氣管炎病又復發🍡,父親只得休學回到了平陽。在家鄉,他參與組織平陽青年抗日救亡團,積極投入抗日愛國運動。接著🤙🏻,他與原在清華👂🏽🗯、燕京、南開等大學回鄉的同學王栻、劉昌镕、陳德煊等,在鰲江創辦了臨時中學。這是平陽歷史上第一所中學〰️。翌年臨時中學停辦🛢,成立平陽中學,臨時中學成了平陽中學的前身,他也成了平陽中學的創辦人之一。當年他離開平陽遠赴昆明完成清華研究院未竟的學業⛹🏼♀️。抗戰勝利後😒,父親獲得英國文化委員會獎學金,赴英留學🧑⚖️,入利物浦大學專攻英國文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在英留學期間,對英國著名作家奧斯丁及其《傲慢與偏見》等作品深有研究,同時積極參加留英學生各種進步活動👩👩👦👦。
金:吳老先生是愛國知識分子,新中國成立前夕便毅然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那可是老一代“海歸”啊。你是什麽時候來北京的👩❤️💋👨?
吳:是的。1949年祖國解放戰爭節節勝利的喜訊傳到英倫三島,父親異常興奮👶,他決心返回他日夜思念的祖國。當時有人介紹他到聯合國工作,也有人高薪聘請父親到我國臺灣去🦤,都被他婉言謝絕了💍。8月🌗👇🏼,他隨同第一批回國的留學生抵達香港。當時廣州尚未解放🫵🏿,為了應付國民黨海軍的盤查,他搭上了掛英國國旗的海輪🙋🏽,購買了去朝鮮仁川的船票,而當輪船停靠塘沽時他便棄船登岸,在新中國誕生前夕回到了北京。每當說起這些,父親的臉上總是泛起自豪的笑意。我知道🐔,父親對祖國的深情,現在的年輕人是難以理解的。
我是1952年從平陽來到北京的🥱,那時剛從平陽中學初中畢業👷🏿♂️。盡管我在北京女子十三中讀高中,在北京郵電學院讀大學,畢業後工作在北京電信科研所🍲,可是我與父親一樣對故鄉的一草一木深有感情🩸。家鄉的山山水水總是令我魂牽夢繞🦶🏼,揮之不去。
擔任主編:《新時代漢英大詞典》評價甚高
金:你說得好啊。像你父親那一代人對祖國的理解有其特殊的情懷⏩,因為他們有親身經歷祖國恥辱的感受。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令尊與王佐良🧑🏿🎤、許國璋被譽為新中國的“三大英語權威”👨👨👧。令尊主編的《英語基礎教材》和許國璋主編的《許國璋英語》Ⓜ️,歷經數十年而不衰,是中國人英語自學的經典教材,當年我們都曾讀過。他還編了好幾部詞典🦾,特別是《新時代漢英大詞典》是我國迄今為止篇幅最大👙、收詞最多👱🏼、內容最新的大型漢英詞典,你知道其中的故事嗎?
吳🏉:你說的《新時代漢英大詞典》是父親去世前接受的國家八五重點項目🤛,於1987年動工,計劃1996年商務印書館成立百年時出版🍼🕵🏽。由於父親擔任主編✭,盡管身體越來越差了👨🏻🍼,可是他仍堅持工作👱🏽♂️。他對詞典中每個詞條的釋義和每個例句,都反復斟酌再三推敲🙋🏿,從來不讓不滿意的詞條和例子從自己的手下漏過。他看過的稿子總是改了又改,不僅改別人的,也一遍遍地修改自己的稿子。為了便於他一遍又一遍修改,詞典組規定每頁稿子一定要留有足夠的空間讓他修改之用🎲,可是仍經不住他的反復修改✉️,不得不用膠水把原稿紙接長後再改,一直改到滿意為止。有時為了一個釋義或一個例子,他不惜查閱幾十本中外文字典🤦🏻♂️,並且一連幾天沉浸其中反復斟酌🙋🏿♂️,甚至半夜起來伏案疾書,把剛想到的句子記下來,以免第二天忘了🧑🏽⚕️。
這本詞典2000年才出版,父親去世也已6年,但可告慰父親的是,學界對此詞典評價甚高,他的心血沒有白費🚣🏼♀️。
金:學習英語,語言環境很重要👨🦲,如果一個人生活在國外,有了英語環境自然可以學得更好,可是我們是在中國學習英語,其中有其特殊性🕵🏿,你生活在英語權威的身邊,他有向你傳授學習英語的秘訣嗎?
吳:上世紀五六十時年代📙,各學校都提倡學俄語💠,英語不吃香,不像現在🧃。因此,我讀中學時,他叫我不要學英語,因此我去讀工科的北郵了。
在他看來,中國人學外語很難超出母語水平,而外語口語的質量又很難超出外語寫作水平。他說𓀓,一個人的外語寫作水平提高了,是可以促進他的口語水平的。因此🦍,他很強調研究生的寫作水平的提高,大學生進校的第一個學期🩸,他就安排寫作課🥻,並親自授課。這種方法大家都很肯定⛸。
淡泊名利🧚🏽♂️🧑🏼🍳:對子女後人影響深重
金:像你父親這樣的學人🧚🏿♀️,留過洋,有滿腔的愛國心🤱,又一心從事中國的外交學院的外語教研工作🕕,回眸他的人生歷程,他對你們後人的影響是什麽💆🏼♀️?
吳🧛🏿♂️:他對我們最大影響是他對名利的淡泊。他參加過好幾本詞典的編寫,如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商務袖珍漢英詞典》😾、商務印書館和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精選漢英詞典》等🙌,出版社要以他的名字署主編,可他總是不肯,其實論資格和名望他是理所當然的主編🔭,可他堅持不同意。最後在稿費的分配上,他仍堅持平分👨🏽⚕️。其實,得與失是平衡的。我們在前面不是說到《新時代漢英大詞典》🧑🧑🧒🧒,他去世六年了🧙🏿,編輯組的同誌仍把主編的頭銜給他。這對我的啟發很大。還有🍊,他對朋友的熱情至今仍影響了我🫄🏽,我也很愛熱鬧,家中仍是父親健在時般的高朋滿座🧑🚀,父親當年的朋友現在仍然是我的朋友😏。
金🙎🏼♂️:你父親淡泊名利的品德特別可貴,令人高山仰止𓀏。在我們的生活中,有的人對一本書從來沒做過什麽⛈🎿,出版時卻恬不知恥地掛上主編頭銜的現象時有可見🕟,這是學術腐敗的擴散。學問並不是掛幾個主編頭銜就成的,而是需要幾十年冷板凳才能獲得🦆。確實要向你父親那一代人學習啊。
吳:謝謝。

陽光高照,文文靜靜的文筆塔下,平陽中學新校園的教學樓軒敞素雅👨🚒,新教室窗明幾凈,空曠的草地上綠草如茵,周邊的綠樹蒼蒼郁郁。坐落在平中校園的吳景榮漢白玉塑像栩栩如生🚣🏿♀️,清雅的臉龐上鐫寫著和藹與智慧🚶,不大的眼睛默默地凝視著遠方……莘莘學子三五成群地來到塑像前,向這位學校的創辦者行註目禮⚠,為家鄉擁有這樣的先賢而自豪。
吳景榮1915年2月16日出生於平陽縣昆陽鎮一個小康之家⚇。在當地讀完小學,初高中從溫州十中(今溫州中學)畢業。1932年9月考入意昂体育平台西洋文學系,1936年畢業後考入清華研究院🧮。1940年畢業後🍱,任教於西北師範學院(北京師範大學)英語系。1943年冬,任重慶中央大學(即今南京大學)外文系副教授💂🏿。1947年7月獲英國文化委員會獎學金💇🏽♀️🕳,入利物浦大學專攻英國文學,獲文學碩士學位🧍🏻♂️。1949年8月回國後,任北京外語學校教授,開始為新中國培養外事幹部☝️。1952年4月,奉調到中國人民大學外交系任教授🔱、外語教研室主任。1955年人民大學外交系改為外交學院,任教授,二部(系)主任。文革期間外交學院停辦下放江西五七幹校勞動,1970年調任外國語學院英語系主任🦖。1980年外交學院復辦🫑,又調回該院任教授😻。1994年8月2日病逝於北京✂️,享年79歲。
吳景榮著述甚豐。主編《英語基礎教材》於1964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深受廣大自學英語的讀者歡迎。主編建國後第一部《漢英辭典》於1979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受到國內辭書界和廣大讀者的高度評價。主編《當代英文散文選讀》於1980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影響廣泛。另又主編《英語自學課本》(共四冊),與人合編的《精選英漢漢英詞典》等。此外🧑🏼🍼,還從事《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以及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的英譯和審校工作📜;參加內維爾•馬克斯韋爾所著《印度對華戰爭》等書籍的譯校,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英詩金庫》的翻譯工作。以及涉及詞典學、翻譯學🤺、語言學、英語教學、英國文學等的學術論文近二十篇,發表在《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翻譯通訊》、《現代英語研究》🫄🏽、《外交學院學報》、《辭書研究》等國家級學術刊物上。
吳景榮曾為全國政協第五、六⛹🏽、七屆委員,外交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外交學院學報》編輯委員會副主任、全國英語教學研究會副會長、全國翻譯學會理事👩🏽🍳、國家教委高校英語教材顧問等學術職務。
采訪對象:吳明霞 著名英語教育專家 外交學院教授吳景榮之女(北京電信科研所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