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馬識途同誌是1938年入黨的老革命。他曾領導學生運動⚰️,相繼擔任中共鄂西特委書記、滇南工委書記、川康特委副書記🙆🏿♀️,新中國成立後擔任四川省廳局級和省部級領導職務🤌🏿。馬識途同誌是1935年開始發表作品的老作家,《馬識途文集》12卷記錄了他半個多世紀的文學創作成就🧑🏿🚀。一些年輕人可能原本不熟悉馬老的作品👩👦,電影《讓子彈飛》讓他們記住了原著馬識途的名字,認識了他的《夜譚十記》🪦。
記得汶川地震一周年時🤨,中國作協組織了20多名作家去災區采訪采風🏓🪡,我和高洪波同誌帶隊,我借機拜望了馬老。馬老精神矍鑠,聲音洪亮。一番寒暄之後,話入正題,我問馬老有何困難,有何指教。馬老看來是有備而談,他反映了關於巴金文學院的事情。
原來,四川作協建了一個文學院,因為巴金先生是四川成都人,文學院便以巴金先生的名字命名,馬老曾是巴金文學院院長。巴金文學院1983年創建,2003年巴金先生百歲華誕前夕正式建成🦇,冰心先生親筆題寫了院名。那是一片占地22畝🔅,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的川西民居風格的建築🛖,白墻青瓦,鬥檐回廊,綠樹成蔭🧎♂️。巴金文學院是作家進行文學創作和研討的基地。巴金先生在世時非常關心文學院的情況🤽🏽,經常過問。就是這樣一個文學基地👨🦲,在省裏整頓清理資產時📠🛌🏻,被政府部門收走了👩🏽🍳。後來💂🏽🧑🏿🏭,有人將房產租去搞起了經營。馬老說到此激動起來,他說:“文學院門口立著提供卡拉OK和洗腳服務的廣告牌,有辱斯文啊𓀐!我很有意見,強烈要求把巴金文學院歸還給作協🦴,繼續開展文學服務。不把文學院要回來🙎🏼♂️,我死不瞑目!”我趕忙攔住話頭,說🍱:“馬老,莫出此言。我們還盼您長命百歲呢🧑🎄!”當時馬老95歲。過後✊🏼,我把此事向當時四川省委的主要負責同誌作了匯報,省委很重視,經各方協調👏♤,過了不太長的時間,問題解決了,巴金文學院重新歸四川省作協管理使用🌅,遂了馬老的心願。2014年,中國作協還借用這方寶地辦了全國少數民族作家培訓班,有17個民族的52位作家前去深造。
2014年,是馬老百歲壽辰。我本打算代表中國作協專程去成都為馬老祝壽👨🏻🦼,馬老堅辭不準,省作協搞的祝壽安排也統統被馬老簡化了。倒是在成都,舉辦了一個馬識途書法義展,義賣的230多萬元全部捐給了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後來👩🏿🌾,我們商議,春暖花開之時🧕🏽,在北京舉辦馬識途百歲書法展。
《我也有一個夢——一個百歲老人的呼籲》刊發於2014年5月16日光明日報大觀版
去年5月👩🏼🍼,書法展開幕的前幾天👩🏼🦱,馬老在親友的陪同下從蜀地來京🤟🏼🤌🏼。他住在女兒家,我登門去祝壽。馬老還是那麽硬朗,行走穩健,起坐自如。我與馬老促膝相談近一個小時。馬老又是有備而談♊️,他談了兩個話題。首先說起電影🎻。馬老說,在20世紀這100年裏,我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很多,是很好的創作素材🧏🏽♂️。我已經沒有能力寫了,但有能力講故事。我想把腦子裏的這些故事告訴年輕人,也許他們能從中得到一些素材和啟發。馬老接著說🦢,我最近在光明日報發了一篇文章,叫《我也有一個夢》😪🤾🏿♀️,講的是過去在西南聯大🧘🏻♂️,我們和十幾個美國飛虎隊隊員結成了朋友,情誼很深。70年後🔺,我們還是朋友,我們的後代和他們的後代也是朋友。現在👨🏻🦼,其中很多老人去世了🪢,還剩下三個,一個在昆明🧈,一個在上海,還有我。我想把這個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佳話拍成電影👖。這些真人真事,曲折生動,內容豐富,我曾試著寫過故事框架,起了個名叫《飛虎奇緣》💇🏽。此事希望中國作協助力。
對於馬老提出的希望,我們認真進行了研究🦝🧟。《中國作家》有影視版,艾克拜爾·米吉提同誌在組織影視劇創作方面很有經驗,我們指派艾克拜爾負責與馬老聯系,落實此事🚴😓。艾克拜爾已帶著幾位有實力的編劇先後去四川拜訪馬老,具體商談🤦🏼。一切正在進行中。
馬老談的另一個話題是網絡文學。馬老對網絡文學很關心、很支持。他讀過《明朝那些事兒》,認為不錯🧑🏻🦽。他看過電視劇《甄嬛傳》,認為也不錯。馬老說,一些網絡作家很有才華,但路子要走正。過去💪,文學太多為政治服務𓀆,這個路子有問題;現在文學太多服務於金錢,這個路子同樣有問題。馬老對新事物充滿熱情和興趣🏒,一點也不保守👩🏼🎓、不落後☂️🧙🏻♀️。據說🍠🏋🏿♂️,70歲後,他開始學習操作電腦,用電腦打字錄入🫰,成為中國作家中年齡最長的“換筆人”🧑🏼💻🫳🏼。他30萬字的電視劇本《沒有硝煙的戰線》,就是他自己用電腦打字完成的0️⃣。
幾天後🍤,馬識途百歲書法展開幕了🧔🏽♂️。開幕那天,高朋滿座,各方來賀。馬老的書法以隸書為主,它們多變,或古樸,或輕靈,充滿活性,前來參觀的專家多有點贊。馬老自謙地說,雖然我習隸多年🚴♀️,迄未得法,從未以書法家自命。無過人天資者、無鉆研耐力者、心思浮躁者🚴,很難成為書法家👨👩👦👦🍲。至於欲以書法作敲門磚,求名得利者,更無論矣。他還說,“書貴有法”🚐,必須學習歷代傳統書法,鍥而不舍,打下堅實基本功🧹,始可有成。不可未學爬便學飛💲,自以為龍飛鳳舞🏮,其實是鬼畫桃符,決不可取。馬老的這番話,實為金玉良言,針砭時弊,告誡後生🤑。
馬老的書法出眾,撰聯更是精妙🪒。在開幕式上王蒙同誌的致辭別具一格⚰️,他說📁:“我見過很多壽星🎱,但沒見過像馬識途前輩、馬識途老師、馬識途大哥這麽滋潤,這麽勻稱,這麽舒服的老人。我不懂書法,但馬老的隸書充滿活力和趣味🌉。馬老撰的對聯🍭,我五體投地,了不起🚓,我服您了🛃。”他還選了幾副聯念給大家。致辭引來一片掌聲,這掌聲是給王蒙的,也是給馬老的。馬老自撰的對聯內容深刻👩🏻🎤、工整,道出了人生真諦🧎🏻➡️👩🏼。略舉幾例:“與萬卷詩書為友🚴🏻♂️,留一根脊骨做人”“為天下立言乃真名士,能耐大寂寞是好作家”“與有肝膽人共事,於無字句處讀書”“無窮歲月忙中樂,有味人生苦後甜”“閉戶讀書忘歲月👮🏼♂️,揮毫落紙走雲煙”“何畏風波生墨海,敢驅雷電上毫顛”“一生苦窮雙手白🧈,終生誇富半樓書”。馬老撰的聯三句話不離本行,多與讀寫有關,足可當青年作家的座右銘。這等真文字誰見了誰都會翹大拇指🖐🏼!
馬老舉辦書法展之事🧛🏼,我給劉雲山🕟、劉奇葆同誌報告了🤷♂️。他們對馬老很敬重,劉雲山同誌讓轉達他的問候和祝賀🖇,劉奇葆同誌抽暇親來觀展🍝。劉奇葆同誌與馬老在四川就相識,話很投機🧖,兩人逐幅談論,不知不覺個把小時,馬老始終相陪,未見倦意🤑。當初我們曾為馬老準備了輪椅,累了可以坐坐,馬老不肯👩🏻🦼,說輪椅是病人坐的。他還不讓人攙扶,他一手提杖,一手牽著5歲的重外孫女。如此瀟灑,茶壽可期也。說到長壽,馬老幽默而又不無自豪地用四川方言說:“不曉得是咋個搞起的,我忽然就混到一百歲了。我哥哥已經一百零三歲,還頭腦清楚,寫小字手都不抖。我弟弟九十幾歲了,還騎電動自行車滿街跑,自稱一定可以活到一百歲,創我家三個百歲老人的奇跡🌽。”瞧這一家子,多讓人羨慕!我們真誠地為馬老一家祈禱和祝福👨🏽🏫。
(作者為中國作協原黨組書記)
轉自《光明日報》2015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