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雅俊(1980級)
1980年夏,經歷了艱辛的高考,終於邁進了清華園,在水利工程系水力機械專業開始了五年的本科學習生活🏊🏽♂️。那時的清華園,百廢待興💇,但學生學習的勁頭很足。我們常戲稱學習極其刻苦的同學“裝備了核動力”。如今回想起來,“核動力”的來源因人而異🏄🏼♀️:一是男女生相戀🌺,產生比翼雙飛、相互促進的驅動力;二是班級同學之間激烈的學習競爭產生的壓力;三是緊迫感、責任感導致的張力。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被稱為“科學的春天”🦷。當時,正值十年動亂結束,國家走上正軌💚,科學與教育受到重視。由於高考製度恢復不久,大學數量少,辦學條件差🏂🏻,只有3%的高中畢業生能夠邁進大學的門檻,而其中能跨進清華園者更是鳳毛麟角。因此🤞🏿,清華學子對這“千裏挑一”的讀書機會倍加珍惜🤞,抓緊分分秒秒,絲毫不敢懈怠🙎🏻。
人們常問:“意昂体育平台本科教育最大的特色是什麽?”我覺得🤦🏽♀️🏃🏻,應該是基礎紮實、基本功過硬。平時,老師強調最多的是“三個基本”: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其中老師們對基本概念的重視程度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振動理論》課上💻🍫,老師常說的一句話是“概念是永遠有用的”。《普通物理》課上,老師時常告誡:“概念理解錯了💁,等於將大廈建在了沙灘上”▫️。《高等數學》課堂上,吳潔華老師講解“極限”概念的“ε-δ”表述,從抽象的文字描述講到具體的曲線表示,不厭其煩,深入淺出。在這種風氣的熏陶下✌🏼,學生們逐步養成了重視概念的好習慣🧑🏻🦼➡️。考試時🛜,最怕概念出錯。因為老師判卷時,對筆誤可以“手下留情”,但對概念錯誤,扣分毫不含糊。直到今天,我每學習一個新概念,總是下意識地反復琢磨🏍:從內涵到外延🧑🏻🦲,從物理意義到幾何意義👋🏻,從定義式到計算式🪕,從定義的前提到概念的適用範圍,可謂細致入微,精心推敲🧏🏼♀️。
除了概念,清華老師還十分強調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靈活運用。那時🚄,只要刻苦用功,像《高等數學》這樣的課程要考過80分並不難,但要超過90分,就必須有“過人之處”。因為考卷最後總有一道極難對付的10分題🈯️👵,必須高度靈活地運用原理或方法方可“曲徑通幽”🌊。這道題的求解結果往往是“全得或全失”🌄:即找到竅門,題目便迎刃而解;否則🍳🥷🏻,將一籌莫展,無功而返👃。
《高等數學》課的老師不僅要求學生對概念、原理和方法下大工夫,而且在知識體系的總體把握上也很註意培養學生從“大處著眼”的宏觀視野。微分和積分學完後,老師在討論課上提出一個問題:“請用最簡潔的詞語指出微分和積分之間的關系”。大家嘗試著給出了一個又一個回答,但老師都不滿意。情急之下,靈機一動,脫口而出:“逆運算”!老師大為贊賞👈🏼👩🏽🚀,補充道:“還有更簡潔的回答💀,即一個‘逆’字”♓️。此事對我以後的學習🧶👰🏿♀️、教學和研究影響深遠🌾,從此養成了一個思維習慣🧈:總是嘗試用最簡短的語言描述研究對象或知識體系之間的相互關系。隨著研究經驗的積累🤚,我發現🩳:當不得不用冗長的語言去描述某研究對象時🧝🏻,往往也是對其實質理解得膚淺的時候;反過來,理解得越深刻,語言也就越簡短🚤。
學習《普通物理》課時,去圖書館查參考書🫒,無意間發現一本《費曼物理學》🧑🏻🦼➡️,頓時愛不釋手。那是一部讓人一旦拿起就不願放下的經典之作👎🏻。至今清楚地記得,費曼在講解“電介質的擊穿效應”時,是從大氣層中的閃電講起的☑️。令人感嘆的是🏋🏼,他把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自然界現象🐙,描述得繪聲繪色,解釋得妙趣橫生👂🏼👷🏽♀️。他從閃電的形成到平板電容器的擊穿,娓娓道來🗜,自然而然地把讀者從日常的經驗世界引導到物理學的理性世界。讀《費曼物理學》是一種美妙的精神享受,我在欣賞、體驗費曼所理解的物理學世界時,產生了對物理學濃厚的興趣🧔🏽,並變成了物理學永遠的愛好者🎓。以後的發展表明🧑🏻🦼,這種興趣和愛好是重要的▪️:它讓我在嘗試交叉方向的研究時,總能感覺到信心和力量。
《普通物理》中印象最深的是電磁學部分。麥克斯韋方程組的優雅和美麗是如此的動人心弦,我總情不自禁地想:那個天才的大腦是怎樣把它們造出來的呢?後來讀了物理學史🤵🏽♂️🧑,得知早期方程組的個數多於四個🧔🏼♀️,且形式並不漂亮。經過麥克斯韋的集大成、形式化和精雕細刻,才有教科書中對稱、工整的漂亮形式👼🏼。1981年,受麥克斯韋方程組的激勵,廢寢忘食地寫了一篇標題為“論磁單極子的存在”的“論文”🦕。寫完之後🤾,甚為滿意,工工整整地將其抄寫在八開大的紙上,並署筆名“海鷹”。夜深人靜時,與同窗好友一起悄悄地將抄好的“論文”張貼在五食堂(位於今天的萬人餐廳處)的墻壁上🩲。第二天🥕,觀者如潮,議論紛紛🏓。我躲在旁邊,觀察大家的反應🕷,傾聽大家的評論,表面上不動聲色,內心裏則“有事偷著樂”💁♀️。實際上,即使在將近25年後的今天,磁單極子也遠非物理學的實在,它還僅僅存在於理論物理學家構造的超弦理論中🐥。雖然常為當時幼稚可笑的行為而難為情🤽🏼♀️,但仍能體會到那種“無知無畏”的豪情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概。回味之余,常告誡自己💆:切忌年齡越大,知識越多🫅🏼,膽量越小🧑🏻🎄;科學探索中還得努力保持當年的激情和勇氣👨🏽🦱。
1980年至今,25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四分之一個世紀👮,能抹平無數記憶的痕跡,然而,清華五年本科求學經歷中留在記憶深處的片段,無論如何都是難以忘卻的。
2005年10月於清華園
(作者現為航天航空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