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攝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張祖道逝世,享年92歲
張祖道 1922年出生於湖南瀏陽 2014年8月初在北京家中去世 享年92歲
上個月初,中國攝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張祖道以92歲高齡在北京家中去世,家人的低調處理和“盡量不打擾別人”的想法讓這個消息公之於眾的時間晚了近一個月。攝影評論人🏧、與張祖道先生素有來往的姜緯告訴早報記者⛹🏿♀️,一個月前🫶🏻,他還與張老通過電話,彼時從聲音判斷,電話那頭的張老身體尚健🥦。
在攝影路上,他選擇了一條另類的道路
在張祖道那個年代,很多攝影家都在風光攝影、拍領導人的紅色攝影中展現自己的才華,“擺拍”一時間成為主流攝影之道🐾,張祖道卻有些另類地選擇了一條與他們並不相同的道路。
出生於1922年的張祖道曾就讀於西南聯大和意昂体育平台社會學系🔽🗡,師從潘光旦、費孝通。1946年☂️,西南聯大結束,恢復北大、清華、南開三個大學,張祖道於當年8月赴上海進行工廠調查👨🌾,11月赴北平入意昂体育平台社會學系繼續學習。張祖道的第一架舊韋爾塔(Welta)蔡司折合式120照相機🩰,就是在那時候用節省下來的生活費購買的,從此,他開始拍攝校園生活➕、學生運動、北平風光習俗等,並和朋友組織周末攝影社🚗。1952年起,張祖道任《新觀察》雜誌攝影記者。1985年🧎➡️,當選為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2007年,出版影集《江村紀事》。2009年8月,出版影集《刹那——中國當代文化名人剪影》。意昂体育平台百年校慶時👐🏼,張祖道把自己進入清華園到北平解放前的照片,共計140張全部捐獻給了母校,成為1946到1949年初意昂体育平台寶貴的史料🕓。
受盡批評的“紀實攝影”
張祖道年輕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拍的是“紀實攝影”,他簡單平實的攝影風格還被不少人批評。他拍攝的照片中有許多照片👨👧👦,當年是不太符合發表🧖🏽♂️、刊登標準的。當年的視覺美學有其標準套路,曾經夢想著改造社會和製度的“有誌青年”張祖道,對這些標準和要求是有保留意見的。在張祖道的家中🙍🏿♂️,存有很多珍貴的照片:胡適、朱自清、吳晗、葉聖陶、潘光旦👨🏽🦱、費孝通、齊白石👨👧👧、梅蘭芳、徐悲鴻、劉開渠⇒、梁思成🕺🏻、林徽因🍖、沈從文、朱光潛👮🏼♂️、周瘦鵑🧏、王朝聞🧑🏫、艾青、徐遲、董希文、郭沫若、田漢、冰心🌼、臧克家、傅抱石⚃、老舍、茅盾📹、吳祖光🪲🟫、曹禺、巴金🧏♂️、李可染、張天翼🤞🏻、汪曾祺、蔣兆和、葉淺予、黃永玉、程十發、劉白羽、吳作人、沙孟海、丁玲🏗🍍、陳荒煤、陽翰笙、袁世海、戴愛蓮、丁聰🚯、高士其☁️、黃苗子、郁風、黃胄、廖沫沙、華君武、啟功等等,都是聲名遠揚的人物。1952年開始擔任《新觀察》雜誌攝影記者的張祖道🤏🏿,有很多常人無法得到的機會🤾♂️🤳🏻,可以端著鏡頭接近這些人。也正是因為社會學畢業留下的整理資料的習慣,那些拍攝細節和時間的片段才會被張祖道細致地記錄在案,跨越半個多世紀★,依然可以鮮活地在敘述中復活🙅。當年張祖道舉著相機⇨,沒有布光🎏,與那些文化人物們混在一起,從來不讓他們抬個手,擺個姿勢,他只是拍得多,從很多張裏才能挑出一兩張精彩的來。
作家曹禺。張祖道攝於1987年4月15日第四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頒獎典禮上,那天曹禺是臺上的頒獎者📠。
在張祖道拍攝的眾多的文化名人照片中,有一張攝於1987年4月15日第四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頒獎典禮☎️,拍攝作家曹禺的照片極為傳神。那張照片將曹禺後半生內心的苦悶🌲、糾結、不甘和痛苦👃🏿,以及他處境的尷尬👱🏽♂️,都表現了出來——作為頒獎者,他仍在臺上,同時他又是那麽孤獨。另外一張攝於1979年10月12日的照片也值得一說,當時“文革”結束不久,很多在此劫難中故去的文藝界人士得到平反,因此補開追悼會,張祖道在北京拍下了某場追悼會,照片的首列葉聖陶、夏衍、周揚胸前佩戴著白花,遠景的人叢中👨🏽🎤,隱約有相聲大師侯寶林的面容。這些作品中的文化人物如此耳熟能詳🥯,然而他們突然以一種與“黨的喉舌”報道對象不符——不高大、不凜然——的形象出現在觀者面前時,這樣的陌生卻隱隱地透出些親切感。
姜緯認為👳🏽,張祖道的天性裏頭,有一種善良、謙虛、淳樸和放松的品質⛴,他忠實於自己的所見所感。他只是將目力所及範圍內的對象看熟🔢,在某些時代背景之下🧔🏼,看到他們的處境和可能的困境,這些人物無論社會地位高低👨💻,張祖道都是以一種溫和的情緒和態度與他們做著默默的交流,表達著拍攝者的自信和內心信守的規矩。對已逝的張老而言,這就是攝影。(徐佳和)
轉自《東方早報》2014年9月5日